地名:譚家莊村 | 隸屬:橫橋鎮(zhèn) |
區(qū)劃代碼:140825108245 | 代碼前6位:140825 |
行政區(qū)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qū):華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晉M |
長途區(qū)號:0359 | 郵政編碼:044000 |
城鄉(xiāng)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西漢末年,譚姓家人由吳地(今江蘇)遷此墾牧,后子嗣繁衍成村,故名。
基本介紹:
原名豆腐莊,以制銷豆腐聞名。清康熙間,譚姓數(shù)戶遷此定居,遂定名為譚家莊。位于新絳縣東南處峨眉嶺二級臺階上,土地面積3000余畝,屬于旱垣地帶,目前正發(fā)展干果經濟林。全村共有1200余人,勞力430人,220余戶,分四個居民組,共有黨員28人,耕地面積2500畝,以種植藥材、小麥為主導產業(yè)。
譚家莊村按照新農村建設“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xiāng)風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積極調整產業(yè)結構,發(fā)展藥材種植1000余畝,形成以藥材為主導產業(yè)的發(fā)展格局,人均收入3000余元。認真落實新的“五個全覆蓋”,明年本村的大街小巷將全部硬化,大大改善路況問題。修建文化廣場,豐富村民的業(yè)余文
歷史沿革:
1947年4月,新絳縣解放,譚家莊成立農會組織,實施土地改革。
1948年,由村民選舉產生村長、副村長、委員,屬第一區(qū)。
1953年底,村中成立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
1956年,屬柳泉鄉(xiāng)。
1958年公社化后,屬柳泉管理區(qū)。
1961年撤銷公社下轄的管理區(qū),改稱譚家莊生產大隊。
1968年,成立革命委員會,負責政工、武裝、生產、文教、衛(wèi)生等工作。
1984年撤銷革命委員會,由村民選舉產生譚家莊村村民委員會,
周邊相關:
譚家莊村附近有新絳龍興寺、絳州署景區(qū)、絳守居園池、稷益廟堂、絳州文廟、白胎寺等旅游景點,有新絳云雕漆器、新絳遠志、絳州澄泥硯、絳州面塑、符村清蓮、羊雜爛等特產,有絳州鼓樂、新絳面塑、絳筆制作技藝、絳州木版年畫、新絳戲曲剪紙、絳州皮影戲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