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峰峪鄉(xiāng) | 隸屬:云州區(qū) |
區(qū)劃代碼:140215202 | 代碼前6位:140215 |
行政區(qū)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qū):華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鄉(xiāng) | 車牌代碼:晉B |
長途區(qū)號:0352 | 郵政編碼:037000 |
轄區(qū)面積:約104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約4800人 |
人口密度:約4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1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兼場村 | ~200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兼為地方字,當(dāng)?shù)厝俗x音“堿”,傳說該村原有個堡子,叫兼場堡,一說東堡,大約在明朝代建,起初以賣堿為生,得名堿場,后訛寫為兼場,“兼”字上兼土,意為還從…[詳細] |
峰峪村 | ~201 | 村莊 | 原名鳳羽,后因村位于萬家山北5千米處,并于山的頂峰相對,西邊有通往渾源的峪口,村委會駐峰峪村得名峰峪村民委員會![詳細] |
西堡村 | ~202 | 村莊 | 該要委會是從西堡舊址搬遷而來,村名仍用原村名,相傳原村址有一土堡,兼場也有一土堡,兩村相距不足一公里,兼場稱東堡,該村稱西堡。村委會駐西堡村得名西堡村…[詳細] |
孫家港村 | ~203 | 村莊 | 該村委會駐地為新建村,舊址在現(xiàn)址0.5公里處,公路線北。相傳古代桑水流量很大,四季不斷,經(jīng)這里河床變寬,河水淺,河南去河北要用小木船擺渡,這里是?啃 [詳細] |
施家會村 | ~204 | 村莊 | 傳說施姓回民在這里居住,信奉伊斯蘭教,鄰村的回民逢禮拜在這里聚會,故命名施家會。村委會駐施家會村得名施家會村民委員會。…[詳細] |
沙嶺村 | ~205 | 村莊 | 桑干河沿岸植被少,風(fēng)沙大,過去這里風(fēng)積沙土梁,故稱沙岑。村委會駐沙嶺村得名沙嶺村民委員會![詳細] |
東后口村 | ~208 | 村莊 | 東后口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吉家會村 | ~210 | 村莊 | 在宋、元時代,為吉姓回族人聚會頌經(jīng)的地方,故名。…[詳細] |
徐疃村 | ~213 | 村莊 | 傳說原來是一個古堡,為北地人的圈馬堡,后來漢人徐姓定居,起名徐家疃,以后演化為徐疃。村委會駐徐疃村得名徐疃村民委員會![詳細] |
東馬莊村 | ~215 | 村莊 | 傳說原為蒙人的一個圈馬場,在元朝漢人定居起名東馬莊。村委會駐東馬莊村得名東馬莊村民委員會![詳細] |
楊莊村 | ~217 | 村莊 | 傳說這里原來是其實蒙人圈羊的場子,明代洪洞移民在這里定居,起名楊莊,將“羊”寫為“楊”。村委會駐楊莊村得名楊莊村民委員會![詳細] |
東浮頭村 | ~218 | 村莊 | 傳說此地曾有一座遼代佛寺,佛寺東西各有一村莊,東面村子叫東佛頭。后將”佛頭“訛為”浮頭。村委會駐東浮頭村得名東浮頭村民委員會。…[詳細] |
小王村 | ~220 | 村莊 | 傳說大王、黎峪、小王原系姊妹仨,姓王,老大大王、妹妹林玉、弟小王,三人各居一地為村,并以名作為村名,后來將林玉寫作黎峪,因住在山溝峪口處,小王村東北有…[詳細] |
地名由來:
原名鳳羽,后因村位于萬家山北10里處,并與山的頂峰相對,西邊有通往渾源的峪口,故名。
基本介紹:
峰峪鄉(xiāng)位于云州區(qū)東南部,南部與渾源縣交界,北部鄰桑干河畔、東部與許堡鄉(xiāng)接壤、西部與吉家莊鄉(xiāng)為鄰;鰲鎮(zhèn)線、陳韓線、同源高速公路橫穿縱貫,交通便捷。境內(nèi)共有六條河流,總河長83.7公里,流域面8569.09積平方公里,流經(jīng)我鄉(xiāng)9個村。境內(nèi)有桑干河國家濕地公園、冊田水庫、雙元山、萬家山等旅游資源。
全鄉(xiāng)轄19個行政村(撤并后13個行政村),2個自然村;在冊戶籍5330戶、11137人。常住人口2019戶、4192人,65歲以上的常住人口占68%,80歲以上有245人。境內(nèi)應(yīng)張?zhí)烊粴鈾M跨15個村,在西堡村設(shè)有3號加壓站。全鄉(xiāng)各村現(xiàn)有機井147眼,噴灌設(shè)備40套,有小型蓄水工程4處,U型防滲渠16
文化旅游:
孫家港東北遺址時代:新石器、東周、漢地址:云州區(qū)峰峪鄉(xiāng)孫家港村新村東北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為界。建設(shè)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向外延伸50米。
沙嶺壁畫墓位于大同市云州區(qū)峰峪鄉(xiāng)沙嶺村東北約500米,年代為北魏。類別為古墓葬。為大同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孫家港遺址位于大同縣峰峪鄉(xiāng)孫家港村新村北、東北,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東周、漢。類別為古遺址。為大同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解放初期屬大同縣三區(qū),1950年劃歸十區(qū),1953年區(qū)下設(shè)鄉(xiāng),1954年大仁縣時區(qū)撤縣轄鄉(xiāng)。
1956年小鄉(xiāng)合并始建峰峪鄉(xiāng)。
1958年大仁縣撤,劃歸大同市郊區(qū)桑干河人民公社。
1959年桑干河人民公社撤,將原桑干河人民公社、徐疃、峰峪兩管理區(qū)合并為峰峪人民公社。
1960年屬大同市古城區(qū)峰峪人民公社。
1963年將峰峪人民公社劃分為峰峪、徐疃兩個人民公社。
1984年峰峪人民公社改為峰峪鄉(xiāng)。
2001年峰峪、
區(qū)劃: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區(qū)·峰峪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