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前仙鄉(xiāng) | 隸屬:元氏縣 |
區(qū)劃代碼:130132207 | 代碼前6位:130132 |
行政區(qū)域:河北省 | 地理分區(qū):華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鄉(xiāng) | 車牌代碼:冀A |
長途區(qū)號:0311 | 郵政編碼:051130 |
轄區(qū)面積:約43.43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約6500人 |
人口密度:約15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11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前仙村 | ~201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元氏縣前仙、后仙村,漢代名叫“三公塞”,得名于三公山,因連綿三山,大小依次排開故名。東晉《地道記》中最早記載了“三公塞”。前仙、后仙村明代名叫“三公寨…[詳細] |
后仙村 | ~202 | 村莊 | 元氏縣前仙、后仙村,漢代名叫“三公塞”,得名于三公山,因連綿三山,大小依次排開故名。東晉《地道記》中最早記載了“三公塞”。前仙、后仙村明代名叫“三公寨…[詳細] |
口頭村 | ~203 | 村莊 | 因地處入山的進口處,故名口頭![詳細] |
南子溝村 | ~204 | 村莊 | 據(jù)清光緒《元氏縣志》記載,元氏有名的山溝有6條,南北紫溝為其中之一,該山溝在縣西北60里,有村居,故村以溝名稱之,居南,稱南紫溝,居北,稱北紫溝![詳細] |
北子溝村 | ~205 | 村莊 | 據(jù)清光緒《元氏縣志》記載,元氏有名的山溝有6條,南北紫溝為其中之一,該山溝在縣西北60里,有村居,故村以溝名稱之,居南,稱南紫溝,居北,稱北紫溝![詳細] |
石板溝村 | ~206 | 村莊 | 石板溝村位于北沙河的一個源頭,地處磨盤山山溝東側(cè),因盛產(chǎn)石板而得名,古名石板溝。…[詳細] |
東嶺底村 | ~207 | 村莊 | 相傳漢代太行山割嶺下,建立二村,因在嶺底而得名,村居東稱東嶺底,村居西稱西嶺底。…[詳細] |
西嶺底村 | ~208 | 村莊 | 相傳漢代太行山割嶺下,建立二村,因在嶺底而得名,村居東稱東嶺底,村居西稱西嶺底![詳細] |
南馬村 | ~209 | 村莊 | 南北馬兩村之間有一岡坡,形似馬鞍,村居岡北,稱北馬,村居岡南,稱南馬,故名![詳細] |
北馬村 | ~210 | 村莊 | 南北馬兩村之間有一岡坡,形似馬鞍,村居岡北,稱北馬,村居岡南,稱南馬,故名![詳細] |
牛家莊村 | ~211 | 村莊 | 一種說法是,明洪武年間,按察司僉事牛廷訓遷居于此,以其姓氏命名為牛家莊。另一種說法是,明初由于戰(zhàn)爭和移民,牛巽同吳姓來到真定府元氏縣湘山…[詳細] |
地名由來:
因鄉(xiāng)政府駐地前仙村而得名。相傳北山寨上曾住過三位老僧,尊稱仙翁。村以此取名仙翁寨。1947年按前后街分為二村,本村原為前街,故稱前仙。
基本介紹:
前仙鄉(xiāng)簡介
面積43.43平方千米,人口9199人。鄉(xiāng)政府駐前仙村,郵編051130。
[區(qū)劃]
前仙,后仙,南紫溝,北紫溝,牛家莊,北馬村,南馬,石板溝,西嶺底,東嶺底,口頭共11個行政村。
[地名]
因鄉(xiāng)政府駐地而得名。
[沿革]
1953年建鄉(xiāng),1958年并入南佐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1996年合鄉(xiāng)并鎮(zhèn)后轄11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1953年建前仙鄉(xiāng);1958年并入南佐人民公社;;1961年析建前仙人民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至今。
區(qū)劃: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前仙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