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伯公社區(qū) | 隸屬:東鳳鎮(zhèn) |
區(qū)劃代碼:442000103003 | 代碼前6位:442000 |
行政區(qū)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qū):華南地區(qū) |
行政級別:社區(qū) | 車牌代碼:粵T |
長途區(qū)號:0760 | 郵政編碼:528400 |
城鄉(xiāng)分類:主城區(qū) | 分類代碼:111 |
轄區(qū)面積:約2.98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5224人 |
人口密度:約1753人/平方公里 |
地名由來:
伯公村地處元末淤成的伯公沙(大坳沙之子沙),據說曾有一位老翁在此劃船渡海,粵語稱老翁為“伯公”,獲名“伯公沙”。清乾隆末年,先后有順德勒流廖姓,南海黎姓及小欖吳,何,劉等姓人遷居于此,筑成豐裕,永安圍,建豐裕,合成,鎮(zhèn)北,永安設壇,后合并沿用沙名。民國時期,屬第三區(qū)管轄,因居委會設立于此,故名。
基本介紹:
伯公社區(qū)地處元末淤成的沙洲,據傳,最初有一老翁在此劃船渡海,粵語稱老翁為“伯公”,故名伯公沙(為大坳沙之子),明中至清初開始有人懇耕,乾隆末年始,先后有順德縣勒流廖姓,南?h黎姓及本市小欖吳、何、劉等姓人遷居于此,筑成豐裕、永安等圍,建豐裕、合成、鎮(zhèn)北、永安社壇,該社區(qū)沿用沙名。
伯公社區(qū)坐落于中山市的“北大門”,東鳳鎮(zhèn)的中心區(qū),交通十分便利,國道G105、鳳翔大道以及廣中江高速、南沙港鐵路貫穿轄區(qū)。轄區(qū)面積2.98平方公里,現有4個片區(qū),18個居民小區(qū)(劃分為10個綜合網格),商業(yè)樓盤12個,戶籍人口5224人,流動人口約4萬人。
近年來,社區(qū)先后榮獲“廣東省文明村”、“全省民主
榮譽排行:
2024年1月,伯公社區(qū)被確定為2023年廣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qū))。
歷史沿革:
1951年屬第三區(qū)東海鄉(xiāng)轄村,稱伯公村。
1953年稱伯公鄉(xiāng),屬第七區(qū)管轄。
1957年,稱東鳳鄉(xiāng)伯公村。
1958年,稱小欖大公社東鳳耕作區(qū)伯公生產營。
1961年,分伯公一,二,三生產大隊,屬南頭區(qū)東鳳公社管轄。
“文化大革命”期間改名為東鳳生產大隊,轄11個生產隊。
1973年復稱伯公大隊,轄12個生產隊。
1980年,轄16個生產隊。
1982年轄18個生產隊。
1983年改稱東鳳區(qū)伯公鄉(xiāng),1986年稱東鳳
周邊相關:
伯公社區(qū)附近有孫中山故里旅游區(qū)、中山詹園、中山逍遙谷、孫文西路步行街、中山城(中山影視城)、中山市中山公園等旅游景點,有中山脆肉鯇、神灣菠蘿、中山杏仁餅、黃圃臘味、石岐鴿、三沙花木等特產,有中山咸水歌、黃圃飄色、沙溪鶴舞、黃圃麒麟舞、舞醉龍、南朗崖口飄色等民俗文化。
區(qū)劃:廣東省·中山市·東鳳鎮(zhèn)·伯公社區(q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