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位于昆明市北面的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柯渡鎮(zhèn)丹桂村,離縣城72公里,距昆明市85公里。該管是為紀念紅軍長征而修建的。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主要包括中央紅軍總部長征駐地舊址、總參謀部作戰(zhàn)室、毛澤東等同志長征路居丹桂村的休息室及烈士遺物。1935年4月28日,中央紅軍長征進入尋甸縣,4月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29日發(fā)布《關(guān)于我軍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qū)的指示》。30日,毛澤東、張聞天、王家祥等中央領(lǐng)導(dǎo)進駐柯渡鎮(zhèn)丹桂村,并對強渡金沙江作具體部署。1936年4月4日,賀龍、任弼時、關(guān)向應(yīng)、蕭克等同志率領(lǐng)紅二、六軍團再次長征進入尋甸縣,并于4月9日進行了著名的“六甲之戰(zhàn)”打退了敵人的追擊,連克十座縣城,從麗江的石鼓渡口勝利渡過金沙江。1
在昆明以北八十多公里的崇山峻嶺中,有一個綠寶石般的小壩子,它就是尋甸的回族彝族自治縣的柯渡區(qū)。這里地勢險要,俗語稱“柯渡一條槽,雁過要落毛”。在柯渡小壩里,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三國時候,諸葛亮率領(lǐng)大軍路過此地,探子站在山巔一望,只見前面白霧茫茫,似一片汪洋大海一望無際。一陣風吹過,濃霧滾滾,象滔滔的波浪,探子急忙前去報告諸葛亮,說前面大水阻路,不可渡也。諸葛亮親自前往查看,原來是一片迷霧,遂言可渡。柯渡即由“可渡”諧音而來。當年,諸葛亮倒是率兵“渡”過去了,然而那愁云慘霧仍然籠罩著這個富饒美麗的小壩子。在那漫長的歲月中,人們盼望有那么一天,能有一股神奇的力量,驅(qū)散這重重的迷霧,讓那艷陽普照柯渡的水水山山。果然,1935年,當漫山遍
丹桂村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與金沙江皎平渡口丹桂村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位于尋甸縣柯渡鎮(zhèn)丹桂村195號。原為丹桂村民楊家郎(曾參加北伐并擔任過營長)的宅院,占地面積591.49平方米,建筑面積880.11平方米。1935年4月,中央紅軍第1方面軍軍委縱隊和1、3、5軍團于4月28日由馬龍進入尋甸。4月30日,中央軍委縱隊經(jīng)可郎河進入柯渡壩子,行程約70公里。中央軍委總部住在丹桂村何本恩家四合院里。周恩來、朱德、劉伯承在這里住宿辦公,毛澤東住在緊靠總部駐地楊明修家的廣式樓房里。周恩來在總部向陳庚和宋任窮傳達了搶渡金沙江的決定,并對搶渡金沙江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這對紅軍巧渡金沙江取得勝利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丹桂村也成為了中國革命史上的歷史名村
樂朗李家宅院位于昆明市尋甸縣樂朗村委會樂朗村中部,年代為民國。2023年12月,樂朗李家宅院被公布為昆明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樂朗村石拱橋位于尋甸縣柯渡鎮(zhèn)樂朗村委會樂朗村村北,年代為清。2020年3月,樂朗村石拱橋被公布為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第六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回輝村邊縱標語位于尋甸縣柯渡鎮(zhèn)柯渡村委會回輝村中部馬家祖宅正房后墻上,年代為1950年。2024年10月,回輝村邊縱標語被公布為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第七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昆明市尋甸縣柯渡鎮(zhèn)柯渡村委會小井頭村41、42、43、44、45號,共兩棟,1號院45號,2號院41、42、43、44號,坐西向東,重檐硬山頂穿斗式結(jié)構(gòu),青瓦覆頂?shù)乃暮显,兩棟后墻相連,前開兩門衛(wèi)兩進四合院,門樓四角有垂花柱,正房、門樓、廂房二樓開直欞窗。1935年4月30日,中央紅軍長征經(jīng)過柯渡,中央紅軍總部和“中央機關(guān)書記處”等進駐丹桂村,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賀子珍等幾位紅軍老戰(zhàn)士曾在此養(yǎng)傷。當晚,毛主席不顧長途跋涉的勞累,步行到離丹桂村2里多的衛(wèi)生部住地柯渡看望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四老和傷病員,了解情況,并動員干部戰(zhàn)士做好急行軍和搶渡金沙江的準備。該舊址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見證了黨的領(lǐng)導(dǎo)人平易近人、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