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免费αv在线看,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1.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跡介紹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于涇縣榔橋鎮(zhèn)。經(jīng)過四季風雨和歷年霜雪,至今,洋船屋風范依舊,古韻依存。那青磚黑瓦于陳舊清幽間訴說著歷史的曲折幽深,見證著主人的聰明才智。追尋洋船屋那散發(fā)出的獨特魁力,你會被一種美所深深感動。洋船屋在涇縣黃田鄉(xiāng)境內(nèi),其外形酷似輪船,人們稱之為洋船屋。在清朝中期,上海等港口才剛剛出現(xiàn)洋船,而在交通閉塞的黃田山區(qū),就已造出了設(shè)計精巧、結(jié)構(gòu)別致的洋船屋,堪稱是件奇事。洋船屋,又名篤誠堂,建于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墻,兩側(cè)開有深渠,圍墻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筑。“船頭”呈尖角狀,院墻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nèi)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墻,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于墻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筑,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墻,砌成高高……[詳細]
          182、竹山書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竹山書院
            雄村的桃花壩、桂花廳、八角亭和竹山書院,彼此映襯,蔚為壯觀,自清乾隆以來,為古歙一大勝景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歷史背景這些建筑是乾隆二十年(1756年)前后建成的,為戶部尚書曹文植伯父干屏、生父青兄弟所建。清初,曹氏為鹽商,至曹堇飴時,已成豪富。曹堇飴臨終二子干屏、青于竹溪建文閣,創(chuàng)書院,修社祠,筑園庭。兒遵父命,于乾隆初著手籌建,歷十余年乃成。風景描述竹山書院兩旁的石鼓和大門上方斗大的“竹山書院”的題額十分醒目,入門處豎立了一個木屏,兩廊皆方形石柱,正廳宏大寬敞。正壁懸蘭底金字板聯(lián)一付,上聯(lián)是“竹解心虛,學然后知不足”,下聯(lián)是“山由簣進,為則必要其成”。聯(lián)為曹文埴所撰寫。桂花廳在桃花壩東首和竹山書院相連。園中植有桂樹數(shù)十株,有月月桂、八月桂等多個品種。桂花廳名為:“清曠軒”。軒廳正壁有曹學詩……[詳細]
          合肥開福寺
            開福寺,位于安徽省省會合肥市西郊大蜀山之南麓,是唐代蜀僧慧滿法師卓錫弘化之所?偨ㄖ娣e3萬2千平方米,可容納常住僧人百人以上,滿足各界信眾禮佛、朝拜、聽經(jīng)聞法需求,也可供廣大香客、游人參拜觀光。據(jù)史料記載,唐貞觀(公元626年至649年)以前已建有開福寺,距今有1400年左右,相傳慧滿法師在此大演《法華經(jīng)》,為百姓祈雨救生,超度淵濟龍神,留下-利生、世代稱頌之佳話。抗戰(zhàn)中古開福寺被日軍飛機炸毀。明代詩人龔志益在《游大蜀山》中贊嘆道:“十年前此問巖阿,醉臥南窗共放歌”。清朝末年“蜀山雪霽”被評為廬陽八景第一景,今人的“蜀山春曉”亦列為合肥十景前茅。安徽省佛協(xié)會長、明教寺方丈妙安大和尚立下宏圖大愿,決心在自己有生之年親率兩序大眾重建開福寺,要把開福寺建成江淮第一流的叢林寺院,人間凈土,以莊嚴國……[詳細]
          184、奶奶廟
          奶奶廟
            在蒙城東北十五里,蒙宿公路北岸,有一座廟---奶奶廟,它修建于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當時唐朝初建,天下稍定,統(tǒng)治者為鞏固他的統(tǒng)治,利用佛教來麻痹人民的意志,全國各地,大興土木,廣修寺院。大將尉遲敬德屯兵蒙城板橋橋東畢集。派人在蒙修了不少寺院,奶奶廟就是其中之一。泰山為五岳之首,山頂碧霞宮,有一座寺廟,叫泰山奶奶廟,此廟修成后也以泰山奶奶廟命名。原地址在吳寨東四百米楊洼。1990年有人拉土在那里挖出一口井,用磚砌成的,還挖出一個陶罐。據(jù)推測,可能是當時和尚吃水用的。后來經(jīng)過多年,廟宇失修毀壞。明朝萬歷年間,當時蒙城隸屬鳳陽府,經(jīng)過和尚化緣,地方知名人士募捐又在今吳寨南二百米,重修此廟。為紀念那些修廟捐款的人,廟門兩側(cè)的石碑上雕刻著他們的名字,石碑至今尚在。奶奶廟當時占地百畝,南……[詳細]
          銅陵長江公路大橋
            銅陵長江公路大橋位于銅陵市羊山磯下游600米處,是徐州至屯溪南北貫通線跨長江天塹的特大橋梁。大橋全長2592米,其中主橋長1152米,引橋長1440米,橋面寬23米,作為預(yù)應(yīng)力鋼筋混凝土雙塔雙索面斜拉橋,其綜合性能屬國內(nèi)一流,國際先進。大橋橋身輕盈美觀,體現(xiàn)了當代橋梁建設(shè)的美學思想。一橋飛架,全盤皆活,銅陵大橋的建成對于貫通淮北、江淮和皖南之間的交通聯(lián)系,緩解大江南北交通運輸緊張狀況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加速了銅陵市的經(jīng)濟發(fā)展,從而奠定了銅陵市作為安徽腹地一個中心城市的基礎(chǔ)。此外,其橋南公園建成了“鳳凰涅粲”、“錨鉆”、“功德碑亭”等許多小品景點,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觀光游覽。長江灌育華夏,被澤子孫,天之驕子,源遠流長。長江流經(jīng)安徽境內(nèi)四百余公里,沿岸物產(chǎn)豐饒,工業(yè)基礎(chǔ)雄厚,且有黃山、九華山、天……[詳細]
          佛圖寺摩崖石刻
            佛圖寺摩崖石刻位于太湖縣城西北20公里寺前鎮(zhèn)佛圖村佛圖組村境內(nèi)大尖山上。公元316年晉代天竺高僧佛圖澄云游到此并建佛圖寺而得名佛圖山。佛圖寺摩崖石刻分布在寺四周的石壁上。佛圖山,山高險峻,摩崖石刻眾多,部分石刻因年久風化,不可盡辨。其中,以明代石刻尤為引人注目,最為突出的要首推明代哲學家羅汝芳和太湖知縣李盛英、清代太湖縣知縣王大謨、清初詩人馬人龍等。清乾隆縣志載,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曾到佛圖山游覽,并留有詩賦石刻,惜年久現(xiàn)難以尋覓蹤跡。清人王大謨書《游佛圖寺》詩,位于入山口路徑右側(cè)的“屏風石”,長7.2米,高3米,面平如削,宛如屏風,詩44句,220字,石刻面積15平方米。進入佛圖山,有一天然石門,由三塊巨石二峙一覆形成,明人李盛英在其檐額上篆刻“天就門”三字,門內(nèi)右石壁上陰刻有羅汝芳行書“閩獅……[詳細]
          潛口古建筑群
            介 紹 離開黃山溫泉后乘車下行約60公里至紫霞峰下,便可見到,故又稱“紫霞山莊”,系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莊面積16000平方米,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將散落在附近的10座典型的明代建筑集中一處,形成了今天獨具風格的明代山莊。 這十余座明代古建筑是蔭秀橋、石牌坊、善化亭、樂善堂、曹門廳、方觀田宅、司諫第、吳建華宅、方文泰宅、蘇雪痕宅等。 蔭秀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為單孔拱橋,它由當?shù)啬峁贸鲑Y所建,橋的一頭是尼姑庵,另一頭是雞犬相聞的村莊。 走過蔭秀橋便是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的石牌坊。牌坊正面無題字,只雕著一個齜牙咧嘴的“鬼”,手里拿著一支筆,腳上踏著一只方形大斗,“鬼”與“斗”合起來為“魁”,表明立坊者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 善化亭,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詳細]
          歙縣鄭氏宗祠
            鄭氏宗祠座落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古徽州府)鄭村鎮(zhèn)鄭村村,是鄭氏的祖祠,始建于明成化(1466年)年間。是為紀念元代著名學者、教育家鄭玉(人稱“師山先生”)而建,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宗祠占地1856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空間層次豐富,為典型的徽州廊院式祠堂。2006年,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氏宗祠從前往后,由門坊、門廳、享堂、寢堂四部分組成。首先見到的是高大的門坊聳立在儀門之前方,門坊三間四柱五樓,寬約9.86米,高12.5米,是明代萬歷43年(公元1615年)祠堂大修時加造。梁、柱和枋額遍飾錦紋雕刻,典雅工麗。牌坊正面上方原刻有“奕世忠貞”4個大字,背面是“名宗孝祀”4個大字,刻字蒼勁。此坊無圣旨牌,傳為鄭氏民間私制,故稱門坊。牌坊高大雄偉,雕刻精美。“0”時,石坊上面的字……[詳細]
          189、劉銘傳故居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銘傳故居
            劉銘傳故居原建有房屋數(shù)百間,是合肥郊縣當時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私家圩宅,原建筑現(xiàn)多數(shù)不存。故居四周清雅靜穆,風景怡人,現(xiàn)仍有當年劉銘傳親手栽植的廣玉蘭,雖經(jīng)百年滄桑,至今仍高大挺拔,香飄四方。據(jù)說,廣玉蘭是慈禧太后賜給淮軍的,后來被劉銘傳等淮軍將領(lǐng)帶回合肥栽種。廣玉蘭如今已成合肥市的市樹。劉銘傳故居位于肥西縣的紫蓬山區(qū)最高峰大潛山北麓2公里處。占地面積近百畝,四周筑有內(nèi)外兩道深深的壕溝,壕溝內(nèi)的水是從大潛山引來的金河水。四周的圍墻用石頭砌成,其上共建有五座碉堡。故居的外壕東南、東北角各建有一座大吊橋(現(xiàn)已改建為石橋)。各橋分別有兩層門樓七間,舊時住有兵勇保護圩子。過外吊橋進圩,便是內(nèi)壕溝,再是吊橋和門樓。進入內(nèi)壕溝,才是劉銘傳家族居住的內(nèi)宅。正大廳為三進,每進十三間,頭進與二進之間的天井院是回廊包……[詳細]
          陸建章的故居和墓地
            陸建章(1862—1918)字朗齋,乳名八庚,蒙城東南六十華里陸瓦房莊人。曾任清二品道員,曹州總兵,袁世凱政府的陜西督軍等職,后被段祺瑞指使徐樹錚誘殺于天津,歸葬蒙城故里。陸建章的府第和墓地是他在陜西督軍任內(nèi)興建和選定的。府第在莊內(nèi),墓地在莊東頭,兩者直線距離約100米,中間有一條南北大溝。府第南北長60米,東西寬27.3米,F(xiàn)僅存前大門(見照片)、兩邊耳房與后廳兩部分,門樓超過耳房三尺多高。房屋均為磚木結(jié)構(gòu),木刻花紋,門檻高約一尺。門檻兩旁有兩塊長方形的上馬石,石的前面及內(nèi)側(cè)雕有花鳥魚蟲,雕工精湛,栩栩如生。后廳房較為高大,并排七間,出廈,木柱,礎(chǔ)石為石破,正廳房屋為小瓦復(fù)合而成。后廳、東西廂房及后馬房均在1938年被日軍焚毀。墓地在莊東約30米處,共占地18畝,遍植松柏,南北長143米,……[詳細]
          江村父子進士坊
            《辭海》給牌坊下的定義是:“又稱牌樓。一種門洞式的紀念性建筑物。一般用木、磚、石等材料建成,上刻題字。舊時多建于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很顯然,牌坊具有表彰、紀念、導(dǎo)向或標志作用。假如讓時間倒流40年,江村路口至水口巍巍然挺立著6座牌坊。用江村老人的話說:聚秀湖是方硯,象山寶塔是彩筆,村頭的一排牌坊恰是筆架。除此以外牌坊集中的地方與棠樾一樣建在江氏宗祠前,橫跨老街一群6個,那陣勢誰見了不肅然起敬。父子進士坊位于旌德縣江村老街上,是江村牌坊的僥幸留存者,幸虧緊挨它建的民房保護了它。據(jù)說“0”時有人想用0炸掉它,但又怕炸了住房,改用火燒,燒炸了幾塊石頭,留下了滿身煙熏和灼傷的軀體。也有人說是江村文風旺盛,文曲星暗中幫忙,父子進士坊不該絕。父子進士坊……[詳細]
          彌陀寺 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于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內(nèi);矢ι絿疑止珗@位于滁州市,距南京市、合肥市約100公里左右,一小時車程;矢ι焦欧Q“曲亭山”、北將軍山,昔因南唐大將皇甫暉在此屯兵而得名。最高峰北將軍嶺海拔400米,為皖東北第一高峰。景區(qū)總面積53273畝,森林覆蓋率96%,是皖東北地區(qū)唯一一個集國家森林公園、自然生態(tài)保護區(qū)和具備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基礎(chǔ)為一體的特殊區(qū)域,具有江淮地區(qū)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原始次生林森林景觀帶,素有華東西雙版納之稱。古樹參天,藤蘿翠蔓、景色瑰麗,令人心曠神怡;叢林間,鷺啼雀鳴,其中皇甫珊的鷺鳥最為壯觀,每年清明至初夏期間,數(shù)十萬只白鷺紛紛云集,是全國罕見的鷺群景觀,中央電視臺《人與自然》欄目曾對皇甫山鷺群做了專題報道。唐朝大詩人杜牧詩云:“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就是盛……[詳細]
          石山孜遺址
            石山孜遺址位于烈山區(qū)古饒鎮(zhèn)石山孜村,遺址南依石山,山上純石無土,峭峰怪石林立。石山周圍較為低洼,大雨過后,積水呈現(xiàn)護山河狀。據(jù)清光緒《鳳陽府志》記載:“宿州西北50余里有石山,周圍上一里許,純石無土,介然獨峙,層層迭起,嵌空玲瓏,如雕如畫!惫世相l(xiāng)傳此山為天庭中的神仙楊二郎擔山時掉下的扁擔楔子,又稱為“飛來峰”。1984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石山孜遺址被文物部門發(fā)現(xiàn)。遺址處于石山的北側(cè),中間有一條寬4米東西向的村路穿過,路北溝內(nèi)切面處文化層暴露明顯,厚約1.5米,上距地表1米。五花土層呈不規(guī)則狀,內(nèi)含大量的顆粒狀紅燒土和各種陶片。路南溝內(nèi)有大量貝殼堆積層,間有少量陶片和手制紡輪,質(zhì)地多為泥質(zhì)紅陶,也有少數(shù)的蛋殼紅陶和黑陶,以及加貝砂灰陶。鼎足、足均為圓錐形,大小長短不一,質(zhì)松火候低。陶片均……[詳細]
          涇縣翟氏宗祠
            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位于涇縣桃花潭東北,建于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仿皇家祠堂興建,規(guī)模宏大,建筑面積約3524平方米(含偏房,總建筑面積6700平方米)。傳說,1607年,翟氏家族出了一名叫翟國儒的文武狀元,被明萬歷皇帝封為鎮(zhèn)撫大將軍,翟大將軍奉命在云南平定叛亂,平叛結(jié)束凱旋而歸時,被0臣害死。為了表彰他的忠誠和對國家的貢獻,萬歷皇帝特賜“忠孝堂”匾一塊,此事轟動江南。后許多地方紛紛仿建翟氏宗祠,但沒有一個祠堂的規(guī)模能與翟氏宗祠相比。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nèi)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地基為花崗石鋪成,建筑采用銀杏木、紅木、楠木等名貴木材,上下木石結(jié)構(gòu)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吏所賜名匾108塊,宗祠左右有10多間偏房供議事、看管使用。大門上有“江南名族……[詳細]
          姚元之舊館
            姚元之舊館,坐落桐城市北街小學內(nèi)。姚元之(1776~1852),字伯昂,號薦青,桐城人,嘉慶進士,畫家,官至左都御史。其舊館現(xiàn)存三組建筑:前樓、東西廂房、后樓。前后樓之間,東西廂房,中成院落,稱為“前院”。后樓后,有長方形院落,稱為“后院”。整個建筑長45.75米,寬20.48米,總面積為936.96平方米。前樓面積為132.34平方米,系前后廊式建筑,木構(gòu)架保護完好。樓分五開間:明間長6.7米,寬4.25米,面積為28.48平方米,兩側(cè)次間,均長6.7米,寬3.9米,面積為26.13平方米,兩外側(cè)為稍間,均長6.7米,寬3.85米,面積為25.08平方米,前后走廊均長19.75米,寬1.7米。磚鋪廊面,石砌廊邊,前后廊各有八根木柱,檐柱下漢白玉柱礎(chǔ),礎(chǔ)上為鼓形,下為六邊形,雕刻四時花卉圖案……[詳細]
          宿州烈士陵園〔彭雪楓紀念館〕
            宿州烈士陵園,座落在安徽省宿州市東北角,為緬懷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功勛卓著的抗日民族英雄彭雪楓將軍以及自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我市犧牲的革命烈士,經(jīng)省委、省政府批準,1951年開始建設(shè),1959年建成對外接待參觀。陵園占地面積156畝,綠化面積達64%。是全額撥款的事業(yè)單位。以彭雪楓漢白玉塑像、革命烈士紀念碑、彭雪楓紀念館為主體的紀念建筑物成南北向依次座落在陵園的中心軸線上。高8米的彭雪楓將軍漢白玉塑像,由著名雕塑家鄒佩珠女士主持雕塑,1959年建成。塑像栩栩如生,英姿颯爽,再現(xiàn)了彭雪楓將軍光輝形象。造型美觀、氣勢宏偉的彭雪楓紀念館是一座具有濃厚的徽派建筑風格的仿古建筑群。建筑面積1100多平方米,館名為張愛萍將軍題寫。紀念館分為三個展廳,中廳為雪楓同志生平業(yè)績陳列館,展出數(shù)百幅珍貴的……[詳細]
          197、攔江磯炮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攔江磯炮臺
            攔江磯炮臺位于安慶城東郊長風鄉(xiāng)營盤村長江西岸,面對楊林洲和攔江磯礁石群,這一帶江面窄,水流急,漩渦多,自古就是長江上著名險段。陳獨秀曾在《揚子江形勢論略》中分析:攔江磯“露石排列,敵舟至此必不能近南(東)岸”。解放后雖然對長達700余米的礁石群進行多次爆破清除,但今天過往船只仍然緊貼西岸,小心慢行,若站在炮臺遺址上望去,行船近在咫尺?梢韵胍姡瑪r江磯炮臺當年在鎖江封航中的巨大威力。攔江磯砲臺建于清光緒八年,也即公元1882年。炮臺營壘呈西北、東南向,長約100米,寬約30米,高約4米,四周是用條石等修筑的護坡。炮位分明、暗兩種,共置火炮十五門,其中重達千公斤以上的大火炮二門,一字狀排列面對大江,以安徽續(xù)備步隊中營駐扎,據(jù)載,高峰時曾駐軍五百,即便在民國初年,還有三百人駐守。遺憾地是從未見過攔……[詳細]
          古瑕城與趙集古城址
            半個蒙城縣,五座戰(zhàn)國城,是蒙城之佳話。蒙城地處中原腹地,歷代兵家必爭。據(jù)專家考證,僅在渦河以北,半個蒙城縣的區(qū)域內(nèi),就有大大小小五座戰(zhàn)國乃至戰(zhàn)國前的古城遺址。分別是:漆園古城、殷墟北蒙、禮城、瑕城和趙集古城遺址。北蒙和禮城,千年古城墻至今依然屹立,綿延不斷,氣勢恢宏,漆園古城也因莊子而名滿天下,瑕城與趙集古城址則名不見經(jīng)傳?h城東北行二十公里左右,北淝河北岸,有一座古城,古稱瑕城,今名烏集(烏衣集)。古城垣大部被毀、小部分突出地面,規(guī)模已無法確切計算,大約在四平方公里左右。古城內(nèi)外,時常出土戰(zhàn)國時的陶器殘片!端(jīng)注》記:“北淝水又東,積而為坡,謂之瑕坡,城水又東南經(jīng)瑕城南!薄俺䦷熯及瑕,即此城也。”據(jù)《蒙城縣志》載:“楚將莊攻宋,回師瑕坡筑瑕城!狈_《史記·楚世家》,即是楚莊王“二十……[詳細]
          古壽州窯遺址
            古壽州窯遺址主要分布在淮南市大通區(qū)上窯鎮(zhèn)內(nèi),包括管嘴汶、高窯、醫(yī)院住院部、松樹林、車小灣五個保護區(qū)。中心窯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總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1981年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壽州窯,創(chuàng)燒于南朝陳,停燒于唐末,前后燒造約400余年。器型主要有壺罐、碗、枕、注子、盂、玩具及建筑材料等。壽州窯是唐代七大瓷窯之一。壽州窯早期產(chǎn)品有罐、四系瓶、豆、盞等,多著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質(zhì)較細。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帶綠,系用還原焰燒成,釉層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產(chǎn)品有碗、盤、杯、缽、注子、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燒成,有蠟黃、鱔魚黃、黃綠釉等。釉下施泥質(zhì)胎衣,釉層呈玻璃狀。在馬家崗、余家溝發(fā)現(xiàn)唐代圓形窯爐,窯壁用磚砌或用窯棒砌成,直徑約3米,匣缽上下疊……[詳細]
          涇縣吳氏大宗祠
            吳氏是皖南名門望族自北宋遷居以來,人文蔚起,堪稱涇縣第一家,茂林吳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宗祠代表著家族祖先信仰的優(yōu)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宗祠主體五楹三進,建筑面積1131平方米,吳氏宗譜記載,明崇楨已卯年(1639)湖廣布政使吳尚默倡建。1941年新四軍撤離皖南時,在此祠召開告別大會,又為革命遺址。是現(xiàn)存宗祠當中,唯一稱“大宗祠”的,是茂林吳姓的祠堂。祠堂大門上的橫額“吳氏大宗祠”五字,為明邑庠生吳國掄所書,書法蒼古奇逸,如老樹枯藤,互為撐柱;天梯石棧,自相鉤連。大門兩邊還有一副鎦金字的楹聯(lián),是明萬歷進士、涇縣知縣李邦華所撰,其聯(lián)文為“延陵世澤傳江左,涇里名家著水西”。吳氏大宗祠的整體布局,依中軸線建門廳、享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