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免费αv在线看,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1.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跡介紹

          張曙故居
            張曙故居為清代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約348平方米。張曙,是近代著名音樂家,積極投身革命音樂活動,F(xiàn)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張曙故居外觀由四面墻(風火墻)包裹,內(nèi)部布局為三開間、前后兩進、雙天井、前二樓后三樓的磚木樓房,進大門為一小院,前廳三楹,樓上左右兩部房,中為廳。臨小院為敞廊,后進三間三樓,左側(cè)通廚房。目前張曙故居保存基本完好,近年來多次修繕,特別是2009年進行了重點修繕,并開辟了張曙事跡陳列展覽。張曙故居取名“亦政堂”,建于明末清初,前二樓、后三樓、二天井,相同格式的兩棟房緊密相連,張曙臥室在右邊二樓,1934年6月,田漢跟隨張曙來到故居,同床共敘一周,1924年衢州一中送來的官報至今還完整地貼在板壁上。為了紀念這位抗日猛將,2013年張曙后人在故居內(nèi)創(chuàng)辦了張曙紀念館,至今已免費……[詳細]
          石家村古建筑群
            石家村古建筑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績溪縣上莊鎮(zhèn)境內(nèi)。石家村傳統(tǒng)規(guī)劃意識濃厚,構(gòu)律規(guī)整,街巷縱橫筆直,有如棋盤,故有“棋盤村”之稱。石家村的建筑格局在皖南古村落中獨一無二,具有特別的保護價值。石家村是北宋開國元勛石守信后裔石榮祿于元末遷此建村,聚族而居形成的自然村落,距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村莊背山面水,民房皆北向,一則因地制宜,二示不忘甘肅祖先。村呈棋盤形,整齊方正,巷路縱橫,街巷用條石鋪成,其一側(cè)設有露明水圳。村莊西首有石氏宗祠;村前桃花溪清澈見底,拱橋橫跨溪上,街巷兩端皆設巷門,晨啟暮閉,宛若城堡。各戶庭院栽石榴樹,象征姓氏。村落后南山有祖墓,墓旁古松一株,名為“抱祖松”。祠前方塘半畝,中筑石壇,上植古柏翠竹。是為石守信帥印之象征。石家村現(xiàn)存古民居五十多幢,以魁星閣、成德堂、石家村1……[詳細]
          303、赭塔
          赭塔
            赭塔,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一○六五年)。塔高五層,八面吟瓏,飛檐飲馬,每層嵌有佛像磚雕,塔頂呈圓形,狀如一囗倒扣大鍋。據(jù)傳大風曾將塔頂吹掉,大雨漏水如注,有一天突然一口大鍋飛來扣在頂上,從此不再漏雨。山、寺、塔層層而高,融為一體,成為著名的蕪湖八景之一“赭塔晴嵐”。赭塔久負盛名。赭塔坐落在赭山公園的“九華行宮”后院,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塔為磚石結(jié)構(gòu),五層六角,每層外墻均嵌有磚雕佛像,系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說大風曾將塔頂吹落,雨漏不止,一日突然飛來一口大鍋扣在塔頂,從此不再漏雨。清代詩人黃鋮的《于湖竹枝詞》中“飛來覆塔尖穿,風鐸無聲不計年”寫的就是這個傳說。赭塔依山擁寺,氣勢雄偉:四周茂林修竹,芳草萋萋,“每當雨后,嵐光飄緲”,景致分外綺麗。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雅士為之傾倒,……[詳細]
          新安碑園
            新安碑園坐落于安徽省歙縣城西練江對岸,主要建筑包括三個部分。一是長達200余米的碑廊,蜿蜒曲折,給游人以幽深之感,廊內(nèi)壁龕,外加護罩,用以陳列碑石。隨著碑廊的延伸,有一道道古老的柱欄、望柱相伴,欄、柱上工致的雕刻,均出于明萬歷年間名人的刀筆,為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佳品。二是“披云小筑”,是一幢三開間仿明清風格的平房,房前有庭,房后有院,內(nèi)部的門窗式樣、磚雕紋飾,顯示出徽州古建筑的獨特風格。三是“兩清堂”,其堂名是由于這里藏有著名的兩部碑帖——《余清齋帖》和《請鑒堂帖》——而得。此外,假山、水池、亭榭、小橋點綴其間,花墻、漏窗、門洞相互通透,使它成為歙縣一大名勝。新安碑園共收藏、陳列歷代碑刻和名帖刻石200余塊。其中《余清齋帖》和《清鑒堂帖》兩套法帖,匯集了從晉到明各大家的珍品名件,一直為后代書法界……[詳細]
          涇縣張氏宗祠
            后山張氏宗祠,俗稱“張家祠堂”,位于涇縣丁家橋鎮(zhèn)后山村。始建于清晚期,與張氏宗祠共同體現(xiàn)了張氏宗族曾經(jīng)的繁盛。張氏支祠其坐北朝南,前后兩進一個天井,建筑面積525.18平方米,保存較好。門樓上部以額枋形式用磚雕包砌突出“張氏支祠”四個大字。磚雕構(gòu)件共六塊,由二龍戲珠、九獅滾珠遍地錦、迎送圖等圖案組成,是整個支祠建筑中最為精美部分。宗祠門樓高大軒昂,加之門前的石獅、臺階,凸顯出莊嚴凝重之感。前檐墻以上部的磚雕和下部石雕形成近似包框墻的形制,中部大面積水磨花磚貼面。花磚因其自身所具有的黑白相間的紋理,加之工匠的匠心獨運,用其拼砌出山水、云樹等圖案,使其極具國畫的水墨韻味。與黑漆柵門相互映襯,突出了祠堂的非凡氣勢。精美的雕刻藝術(shù)是其的又一特色,,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張氏……[詳細]
          306、德錦汪氏宗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錦汪氏宗祠
            德錦汪氏宗祠坐落在績溪縣伏嶺鎮(zhèn)德錦村村中央,建于清中期,清晚期進行了重修,2014年10月開始動工維修,現(xiàn)已基本完工。汪氏宗祠總占地面積為357.19平方米,建筑面積為309.11平方米。汪氏宗祠由下堂、寢堂、偏屋、披廊組成,下堂與寢堂間設天井,天井兩側(cè)為廡廊,由北山墻中設門進入,門樓上 書-有“越國世家”字樣,披廊與偏屋間設內(nèi)院,由披廊前檐墻設大門通往,此大門為主入口,此門樓上 書-有“汪氏宗祠”字樣,門前是通德錦村村道。偏屋為前后二進,前進為廊,后進為廳,廳為二層,從照壁后上樓,廊廳間設有一小天井。偏屋前進東山墻中設有側(cè)耳門通東邊屋,現(xiàn)門洞已封砌,原制房屋已圮毀,現(xiàn)為雜院,由鄰居管轄。汪氏宗祠結(jié)構(gòu)基本完整,宗祠內(nèi)的獅撐、駝峰、平盤斗雕刻精美,正廳的大梁上 書-有“大清宣統(tǒng)辛亥年,孟秋月重……[詳細]
          呈坎村古建筑群
            呈坎古建筑群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qū)呈坎村。主要的建筑時代為明初至清末。該村自唐代以來,高官、隱土、巨賈、史志學家、作家、制墨家、書畫家代不乏人。據(jù)《新安府志》載,僅明代呈坎羅氏官至主簿以上者達110人。該村至今仍比較完整地保存著明代古村落的整體布局和街巷水系,有明清古民居建筑140處。呈坎古民建筑群系指村內(nèi)代表性古民居建筑20處(其中明代民居18處,清代民居2處)。這20處構(gòu)筑明代古村落特征的建筑,包括1處祠堂、1處社屋、1處更樓、2處石橋和民居15處。分布在該村方圓0.7平方公里的山區(qū)盆地內(nèi)。文獻祠堂位于村西首,是呈坎羅氏宗祠,族人祭祖、議事、舉行重大禮制活動的場所。長春社位于村南首,是村民祭記土地神、五谷神之所;位于村中銜巷交叉口處的鐘英更樓是打更巡夜供瞭望和報時之場所;橫跨眾溪的環(huán)秀橋……[詳細]
          葉集江西會館
            葉集江西會館位于安徽六安市葉集試驗區(qū)北街。葉集是皖豫邊界重要的商貿(mào)中心,有600多年歷史。自明清以來,商業(yè)貿(mào)易尤為繁榮,集鎮(zhèn)規(guī)模不斷擴大,六省在此建有會館,現(xiàn)存的明代晚期建造的江西會館就是其中之一。江西會館位于葉集百貨公司倉庫院內(nèi),原建筑有前進戲樓,中有大殿一棟,后殿兩旁各有廂房1幢,F(xiàn)存后殿1棟,面闊3間,進深3間,五架梁,抬梁式建筑,硬山、青磚、灰瓦、木結(jié)構(gòu)建筑。正殿為明萬歷年間建造,清代重修;廂房為清代中后期仿明代建造。占地750平方米,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風格。目前也是皖西地區(qū)建造時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在葉集,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江西會館”聳立在老街北首,系明朝末期江西客商在葉集進行商務辦公及交流之所,也是葉集商貿(mào)文化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從其挑角畫梁、精美木雕中可見當時葉……[詳細]
          毛竹山、官山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毛竹山、官山遺址,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市城區(qū)西北四五公里處的西津辦事處羅溪村,屬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東距西津河600米,距皖贛鐵路150米,分別坐落在兩條西南東北走向的隴崗上,間距500米。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于1986年底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1997年發(fā)掘。遺址略呈半圓形分布,長10米、寬6米,發(fā)掘出1100多件礫石和石制品,其類型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砍砸器、石球和尖刃器。遺址中間部分是一面積四五平方米的空白區(qū)。遺址埋藏在網(wǎng)紋紅土的底部,地質(zhì)時代為中更新世中期。遺址于1988年發(fā)現(xiàn)。199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進行了發(fā)掘。毛竹山遺址面積50萬平方米,核心區(qū)輪廓略呈半圓形,由1100多件礫石和石制品構(gòu)成環(huán)帶。在環(huán)帶體上分布一批由礫石和石制品構(gòu)成的直徑02~04米的圈狀遺……[詳細]
          310、雙墩漢墓
          雙墩漢墓
            雙墩漢墓位于開發(fā)區(qū)三十鋪鎮(zhèn)雙墩村境內(nèi),為并列兩座大墓,此外還有三座陪葬墓。而考古人員還從陪葬墓現(xiàn)場遺留中發(fā)現(xiàn)了盜掘器皿和工具,經(jīng)過盜墓工具的分析證明車馬坑曾在唐代被盜。這是安徽境內(nèi)第一次發(fā)現(xiàn)諸侯王陵,而且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古墓中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個。發(fā)掘工作從2006年3月開始。10月,一號墓葬封土發(fā)掘結(jié)束,露出墓口。10月中旬發(fā)現(xiàn)木槨墓室和外藏室,并發(fā)現(xiàn)了“黃腸題湊”木結(jié)構(gòu),確定了墓主“王”的身份。銘文對應“六安王”劉慶。在出土的諸多精美隨葬物中,有銅器、玉器、漆器、木器等,而且不少漆木器貼有精美的金箔或銀箔質(zhì)的飛禽走獸圖案,光潔溫潤。而最讓汪景輝驚喜的是,一些銅器上還有“共府”字樣的銘文!斑@字樣正好與史書上記載的六安國第一代王‘六安王’劉慶對應!薄 2008年六月安徽省文物部門首次對外宣布……[詳細]
          311、篤修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篤修堂
            篤修堂:明代建筑,是江村近代兄弟博士江紹銓、江紹原及清代光緒年間“叔侄翰林”江樹昀、江希曾的祖居,是江村現(xiàn)存年代最久的古民居。篤,誠實之意;修,修養(yǎng)之意,F(xiàn)只保存了原來的五分之一,也是清代醫(yī)學家江希舜的祖居。江村明清進士18人,此屋占居4人。此堂之曾經(jīng)歷史輝煌,可見一斑。該堂門兩側(cè)有兩根扁形的石柱,是旗桿石。旗桿石圓的、方的在古村落中比較常見,扁形的則十分少見,按封建等級規(guī)定,只有兩品以上的官才能用扁形的旗桿石。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大門時牌坊式門樓,磚雕精美,此門樓五檐門罩也只有二品以上大官才能采用。要進屋,先得跨上幾級臺階,可謂門檻很高,身價便越高。進屋有一道門,中間的是中門,兩邊便是邊門。通常中門是關(guān)閉的,只有七品以上的人物來訪,主人才打開中門,迎接貴賓,否則,只能走邊門。女子也只是在婚……[詳細]
          312、臧家公館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臧家公館
            臧家公館位于界首市城區(qū)新華街中段路北,南距沙河100米,東距教門街20米,西距健康路口20米,北距至公街40米。臧家公館為清末民初愛國將領(lǐng)臧致平故居。臧致平,1869年生于界首,幼年家貧,成年后因-所迫,投身清軍,后在清末民初的軍閥混戰(zhàn)中,憑借其過人的膽識,逐漸在軍中嶄露頭角,被選送到吉林講武堂學習,肄業(yè)返部后,從一名普通軍官先后晉升為北洋政府十四旅旅長、漳汀鎮(zhèn)守使、福建建-第三軍軍長等職,最終成為左右閩局的重要人物,在臧致平近三十年的軍事生涯中,他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擁護民主,積極響應孫中山的進步主張,為北伐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起到關(guān)鍵作用。臧家公館是臧致平百忙中,責專人建造,是為家人建一安居樂業(yè)之處,也有光宗耀祖之意。另外,該公館解放初期曾為界首市政府初創(chuàng)地,所以也具有重要的革命歷史意義,F(xiàn)……[詳細]
          “殺盡漢奸”石刻
            “殺盡漢奸”石刻位于大觀區(qū)山口鄉(xiāng)百子山村戴家小屋附近。從安慶出發(fā),只要經(jīng)過柏子大橋,就是進山口,稱為獅子口。獅子口處有一扇門,上面有匾額寫著“百子山抗日根據(jù)地”等字樣,進門后不遠路就是紗帽山公墓,烈士戴曾三就長眠于此,至此就到了百子山境內(nèi)了。百子山是一群山的統(tǒng)稱,山巒綿延、林木蔥蔥,深入群山就能感受到老十二景“百子晴嵐”所言非虛。正是因為百子山地勢險要,山林茂密,為了打通大江南北及新四軍七師與五師的聯(lián)系,1943年秋,中共桐懷潛縣委在此處開辟了百子山抗日根據(jù)地!皻⒈M漢奸”石刻正好位于進山的要道上,從這經(jīng)過的人都能看到。3月30日,記者看到的石刻上的“殺盡漢奸”四字仍能清晰辨認。其中殺寫作“殺”,“漢”寫作“汗”。不過石刻周邊巖石遭腐蝕嚴重,并有人用噴漆在石刻旁邊涂鴉,嚴重影響石刻的完整性。……[詳細]
          314、郎溪明代城墻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郎溪明代城墻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采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tǒng)一后,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筑城。明代城墻位于郎溪縣建平鎮(zhèn),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原城周長780丈(近6華里),城基寬2丈2尺,上廣1丈,筑東、西、南、北四門和城樓。歷經(jīng)多年滄桑,古城墻曾有過不同程度的損壞。明朝雖歷有修葺,然史載多語焉不詳。有清一代,于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卅七年(1689年),雍正六年(1728年)進行過幾次較大規(guī)模的維修,F(xiàn)僅保持建平鎮(zhèn)原東門至南門渡口約800米一段。1982年,明代城墻由縣政府撥款進行局部修復。作為宣城市境內(nèi)絕無僅有的明代城墻,其原始建墻碑記至今清晰可辨,碑刻長2.6尺,寬1.6尺,記載……[詳細]
          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凌家灘遺址1985年發(fā)現(xiàn)于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zhèn)凌家灘村,遺址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經(jīng)測定距今約5300年至5600年,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fā)現(xiàn)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自1987年以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主持的4次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聚落遺址內(nèi),包括居址、墓地、祭壇、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紅陶塊建筑遺跡。同時,發(fā)掘出土大批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反映出同時期其他遺址中所罕見的精美程度和工藝水平。由此推斷,遠古時期的凌家灘是一座繁華的城市。凌家灘遺址因其各類遺存齊全,文化內(nèi)涵豐富,被列為上世紀中國100處考古遺址大發(fā)現(xiàn)之一。專家評價,凌家灘遺址是目前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遠古文明,為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是中華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凌家灘遺址是中國……[詳細]
          316、廖磊墓
          廖磊墓
            位于金寨縣槐樹灣鄉(xiāng)響山寺后山。廖磊,字燕農(nóng),號伯符,1890年2月生于廣西陸川縣一世代農(nóng)民家庭! 1937年10月升任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參加了著名的淞滬八一三抗日戰(zhàn)役。1938年10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豫鄂皖邊區(qū)游擊兵團總指揮。1939年10月23日因腦溢血猝死于立煌縣金家寨,終年僅50歲! ×卫谑攀篮,停柩響山寺。其墓為穹窿形,所需石材均由廖磊所部第七軍從七軍軍部駐地六安縣獨山開鑿塊石運至響山寺。墓前樹有華表,刻有手書挽聯(lián)。正面挽聯(lián)為蔣中正行楷,北面挽聯(lián)系于左任草書。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寫墓碑是“豫鄂皖游擊總司令陸軍上將兼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之墓”,落款“林森”!0”時,廖墓被-扒毀。森林題寫的墓碑和墓冢封土周圍獨山運來的石塊,被移作修筑小水庫之用,以后沒有尋獲。石……[詳細]
          317、霞間窯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霞間窯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績溪縣華陽鎮(zhèn)霞間村南,已發(fā)現(xiàn)五處:姑嫂塘、對面窯、栗樹下、陳家灣和黃金坦,為古代窯群。霞間窯開創(chuàng)于五代,面積8000平方米,均豎向修建在土丘上,屬龍窯系。文化堆積層1—2米不等。其產(chǎn)品種類繁多,以瓷器為主,也有少量的陶器。瓷釉分青瓷和黑瓷兩種,施釉均勻,色澤晶潤,有細碎開片。胎色深灰,胎質(zhì)堅密。器型有碗、盤、盞、缽、執(zhí)壺、油壺、花瓶等;y裝飾以素面為主,一些碗、盤口沿刻成葵花式,壺身大多做成瓜棱形。執(zhí)壺的手上模印出帶狀花紋,造型和諧優(yōu)美。陶器主要有青釉陶、紅陶和灰陶。器型有碗、缽、盆、罐等。該窯燒造方法絕大多數(shù)器物用窯柱支燒,部分碗、盤等用匣缽裝燒。碗與碗之間用5~9個長條支釘托起,痕跡明顯。自霞間窯發(fā)現(xiàn)后,該縣又相繼發(fā)現(xiàn)了十畝園、巷口、湖里、梅樹坦、孔靈等窯址。這些窯……[詳細]
          318、吳樾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樾故居
            吳樾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區(qū)西后街中段西側(cè)延陵巷內(nèi),坐北向南,原占地面積較寬,分前廳、后廳、廂房、后院等。因年深日久,陸續(xù)改建,舊貌稍有改變。今存其幼年書房、臥室等五間平房,面闊19米,進深三間,長5.2米,面積為187平方米。系磚木抬梁結(jié)構(gòu),兩坡瓦頂,前設檐廊,撐拱承檐。每室前后開窗,上為開啟式豎窗,下為固定式橫窗,寬敞明亮。今西頭一間木窗,仍為原物。室內(nèi)西山墻掛有吳樾殉難照片。吳樾(1878--1905)字夢霞,一作孟俠,桐城人。自幼治學嚴謹,勤奮自勵。光緒二十六年(1900),人保定高等學堂,廣結(jié)愛國志士,投身民主革命。光緒二十九年(1903),任教于兩江公學,協(xié)辦《直隸白話報》。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保定入北京車站,炸清政府出國考察-五大臣,自身殉難,年僅二十八歲。時哀世凱督保定,……[詳細]
          319、黃賓虹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賓虹故居
            黃賓虹生于1864年,于1955年去世,名質(zhì),字樸存,號賓虹,祖籍歙縣,是與齊白石齊名、享有“南黃北齊”之譽的國畫大師。先生1864年出生于浙江省金華市,光緒二年(1876年)回家鄉(xiāng)參加童子試后,在這里生活了近30年。這幢磚木結(jié)構(gòu)的民宅,建于康熙年間,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系黃賓虹祖上所建,現(xiàn)存有鑄園、臥室和畫室三部分。故居在歙縣西潭渡村。林木蔥郁,景致優(yōu)美。為清代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房屋,正屋是三開間樓房,前有廡廊和天井。正屋賓虹題名為“賓虹草堂”和“虹廬”,廡廊前有小院,庭院西側(cè)臺階邊有一塊玲瓏剔透太湖石的建筑是“玉森齋”。人稱之為“石芝室”或“石芝閣”。黃賓虹先生不但是杰出藝術(shù)大師,還是一位堅強的愛國主義戰(zhàn)士。故居的“鑄園”就是因為1907年,黃賓虹是秘密秘密參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動,在此為……[詳細]
          320、吳越古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越古道
            吳越古道全長約35公里,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與南唐的主要通道。順吳越古道石板路臺階而上,一路溪流陪伴,瀑布奏鳴,曲徑通幽,跌宕起伏,天地人合一,似在畫中游。大約2至3個小時到達千傾關(guān),千頃關(guān)為兩塊巨大而光滑的花崗巖構(gòu)成,像門一樣擋在眼前,這一處天然石門,高近4米,厚約3米,寬可兩人并行,其勢“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登上石門,拔開石墻上面的雜枝,曼延起伏的兩翼石墻,是古城墻防守工事。千頃關(guān)與千秋關(guān)、昱嶺關(guān)合稱為浙北三關(guān),是當年拱衛(wèi)吳越國首都臨安的重要關(guān)口。再往前走400米左右就是浙西天池。山水奇秀,風光獨特的浙西天池位于海拔1100米的千頃山巔,湖水清洌幽藍,水天一色,山巒緩伏,視野開闊,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梅花鹿的主要棲息地。天池四周低山環(huán)列,芳草鮮美,泉流淙淙,小澗縱橫,唯獨中間形成一坦蕩的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