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免费αv在线看,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1.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邢臺市旅游

          邢臺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21、任敖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敖墓
            西漢任敖墓,位于隆堯縣城東偏北2.5公里處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占地12畝,外形為一土丘,世人俗稱“丘底疙塔”。該墓系土封墓葬,雖經(jīng)兩千余年的風(fēng)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肅穆壯觀。該墓墓頂有樹木數(shù)株,并立有隆堯縣“重點文物保護”標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漢代筒瓦和卷云紋瓦當(dāng)。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鄉(xiāng)賢漢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該碑現(xiàn)已搬遷到隆堯縣文物保管所保存。任敖(公元前?——公元前179年),秦代沛縣人,初為沛縣獄史,素與劉邦相善。劉邦初起時,敖以客從,為御史。亡秦后,劉邦立為漢王,與楚霸王項羽爭天下。劉邦東擊項籍,敖遷為上黨太守。高后當(dāng)政時,封任敖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賜謚號“懿侯”,葬于廣阿縣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間隆平縣知縣袁文渙曾吊以詩曰:廣阿城外夕陽愁,太……[詳細]
          西鎮(zhèn)李氏墓
            西鎮(zhèn)李氏墓位于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西鎮(zhèn)村。文物級別:省級批準時間:1993年7月15日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城東10公里西鎮(zhèn)村西北50米處,有一處北齊墓群,共有墓葬4座。南為1號墓,中為2號墓,西北為3號墓,東北為4號墓。1、2、4號墓1975年均有封土,3號墓封土早年即不復(fù)存在。1975年冬,當(dāng)?shù)卦诟戕r(nóng)田基本建設(shè)時挖去1號墓部分封土及2、4號墓全部封土。2號墓墓頂被壓塌,后被生產(chǎn)隊取磚拆毀。4號墓被挖及墓道,墓室無損。根據(jù)墓志,該墓群為北朝趙郡李氏家族墓群。1號墓為北齊司徒府中兵參軍事李祖牧先夫人墓,2號為李祖牧及夫人合葬墓,3號為李祖牧第二子李君明墓,4號墓為李祖牧第三子李君穎墓。趙郡李氏為北朝氏族高門之一,李氏世代做官襲爵,并與皇室聯(lián)姻。李祖牧五世祖李順官至北魏侍中、鎮(zhèn)西大將軍、太尉、高平王……[詳細]
          澧水石橋碑
            澧水石橋碑位于南和縣北2.5公里處,東韓村小學(xué)院內(nèi)。碑刻于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碑高2米,寬0.92米,厚0.29米,龜?shù)?龜首被砸。半園形碑首上刻四龍圖案,碑額為篆書陽文“大隋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十二字。陽面碑文為隸書陰文,字里行間略顯方格,筆法工整。碑陰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縣令易宗周題隋碑詩一首,碑額有易宗周之子篆書附識,稱此碑“文字雄壯而隸書精妙,尤可師法!卞⑺瘶虮硐虏,由于風(fēng)化剝蝕,部分字已看不清楚,碑身兩側(cè)被人砸殘,參差不齊。一九七六年當(dāng)?shù)卣疄楸Wo該碑而建立攢尖頂式碑亭。二00八年人民政府為保護該碑重新建攢尖頂式碑亭,并圍以鐵欄進行保護。澧水石橋碑記載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濫、地理變化和當(dāng)?shù)孛癖娦迾蛞詽煌ǖ氖聦,考證甚詳,對有關(guān)部門研究澧水河的歷史……[詳細]
          巨鹿故城遺址
            巨鹿故城遺址時間年代:宋地理位置:邢臺市巨鹿縣城下文物等級:省級批準時間:1982年7月23日鉅鹿故城為北宋時期遺址,其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712米,東西寬約300米,位于今天邢臺市巨鹿縣城區(qū)西南!端问贰酚涊d,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五月,“丙申,邢州言河決,陷鉅鹿縣”。《宋會要輯稿》記載,“八月十九日,工部言,邢州奏鉅鹿下埽大河水注鉅鹿縣,本縣官私房屋等盡被渰沒”。三明寺妙嚴殿碑記載,“大觀二年秋,河決舊堤,流行邑中”。光緒年間的鉅鹿縣志也有“大觀二年黃河決,闔境陷沒”的描述!垛犅顾纹鲄蹭浀谝痪帲捍善黝}字》:“出土諸器之有題識者,無大觀以后年號,其俱系大觀二年所埋覆!币虼,20世紀初在鉅鹿所發(fā)現(xiàn)的故城應(yīng)確為北宋大觀二年黃河決口所埋之城。據(jù)20世紀20年代挖掘故城的村民稱,鉅鹿故城……[詳細]
          柏暢城遺址
            柏暢城遺址位于邢臺市臨城縣東柏暢村西南山坡之上,系戰(zhàn)國至漢時期的一個處古城址,又稱柏暢侯城,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柏暢城城墻依山勢高低而筑,墻系系夯基而成。城為長方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800米,面積約400000平方米,城墻西、南兩面斯續(xù)尚存,北面和東面已被平掉。在柏暢城址內(nèi)外,繩紋磚瓦和碎陶片俯拾皆是,當(dāng)?shù)剞r(nóng)民耕地時,不斷發(fā)現(xiàn)鐵劍、三校銅鏃頭。從磚瓦、陶片的紋飾和箭鏃的特征,系戰(zhàn)國至漢時期的遺物。柏暢城據(jù)隆慶《趙州志》記載,柏暢城在臨城縣西十五里,為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趙敬肅王兒子為侯。于此單姓建國,《寰宇記》載:“詆水東經(jīng)柏暢城,在亭南里許,址猶存。”從發(fā)現(xiàn)的遺物和文獻記載對照,該城址系戰(zhàn)國至漢時期的柏暢城![詳細]
          26、韓厥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厥墓
            韓厥墓(飛燕墓)年 代:東漢三國 位 置:邢臺市 內(nèi)丘縣 李吳村 文物級別:省級 批準時間:1982年7月23日吳村古墓的墓主人目前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韓厥墓”。《內(nèi)丘縣地名資料匯編》中說,“飛燕將軍韓厥墓,在馮村公社吳村”。1982年7月23日,韓厥墓被列入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一說是東漢黃巾起義統(tǒng)帥飛燕將軍“張燕墓”。明崇禎十五年《內(nèi)丘縣志》、清康熙年間汪匡鼎、和羹等主編的《內(nèi)丘縣志》、清乾隆15年(1750年)徐景曾主編的《順德府志》、清道光12年(1832年)施彥士主編的《內(nèi)丘縣志》均記載:“飛燕墓,在吳村西,俗呼為搟面臺。”……[詳細]
          27、堯山城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堯山城址
            堯山城址位于隆堯縣城正西偏南6公里的堯城鎮(zhèn)地下,面積約1平方公里,北鄰泜河,西北4公里為堯山、宣務(wù)山,正西1公里為明代以前的泜河故道。此地唐代以前為較大的村鎮(zhèn),隸屬柏人縣管轄。唐天寶元年(742年)柏人城廢于洪水,遷縣城于此,更名堯山縣,經(jīng)歷360多年的繁榮,至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該縣城又被洪水淹沒。上世紀三十年代在現(xiàn)今堯山城北200米處修路曾在地下挖出過城墻垛口及鍋灶遺跡;七十年代修地道,曾在距今南城門以南20多米處的地下挖出過磚石結(jié)構(gòu)的城門遺跡,距地表 丈余。這說明唐宋時期的堯山城較好的掩埋于地下,其文化內(nèi)含一定十分豐富,為研究唐宋時期的城池建制將提供完整而珍貴的實物資料![詳細]
          28、游雅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游雅墓
            游雅墓位于任縣縣城東北一公里,封土高10米,東西長約30米,南北長約25米。據(jù)縣志記載“文革”中曾有人挖掘陪墓兩座,出土南北朝時期文物——漢五銖錢。1983年,該墓被定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游氏一族,是名門望族。游氏源自姬姓,春秋時期,周、鄭、晉國皆有游氏,史料中稱鄭公子偃為游氏肇姓始祖。公元前632年至鄭國滅亡(公元前376年)的250多年間,游氏就是鄭國的顯姓世族。據(jù)學(xué)者們研究說“史書記載:游氏肇姓始祖子游乃鄭穆公的第八子,系黃帝第四十代孫,約生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號宣子,公元前585年被封為鄭國悼公相!编嵪鄧卸,長子蠆,次子楚。游雅一族為長子蠆的后人![詳細]
          臨城瓷窯址
            臨城境內(nèi)唐代邢瓷窯址的發(fā)現(xiàn),大量盛唐乃至初唐 時期的實物標本的出土,填補了中國瓷史研究中的一項空白。唐代北方邢州所燒造的白瓷與南方越州(今浙江紹興)所燒造的青瓷,可以相互媲美,同時著稱于世。青瓷號稱類玉類冰,邢州白瓷號稱類銀類雪。邢窯白瓷產(chǎn)品的出現(xiàn),改變了中國一向以青瓷為主的局面。尤其在內(nèi)邱境內(nèi)出土的盈字款白瓷,為陜西大明宮出土的“盈”字款白瓷碗和上海博物館藏的“盈”字款白瓷盒找到了窯口的出處。邢窯細白瓷的出現(xiàn),是邢窯對中華民族的重大貢獻,是我們?nèi)孕柁q行深入科學(xué)研究的重大課題。邢窯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仍具有重大的保護價值和學(xué)術(shù)、科研價值![詳細]
          30、靈霄山寨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霄山寨
            靈霄山座落在距邢臺市區(qū)40公里處,北小莊鄉(xiāng)境內(nèi)。系太行山脈,海拔1129米。靈霄山又名中巖山。據(jù)傳說,東漢末年張角在此山傳播<<太平道>>,發(fā)展信徒,策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有綱領(lǐng)、有目的的農(nóng)民起義—— 黃巾起義。1993年,靈霄山寨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上至今仍有點將臺、練兵場、水牢、八角井、,寨墻、寨門、古棧道等歷史遺存和刻有“大賢良師”字跡的滾龍柱兩個。自宋代元豐年代開始,曾相繼在此建立“靈霄寺”“皇姑廟”等諸多建筑,至今仍有南寺塔、皇姑廟、睡佛、塔墳等古建遺址和諸多碑刻。……[詳細]
          31、曹鼐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鼐墓
            曹鼐墓 時代:明代 地址:邢臺市寧晉縣 東王里村批準時間:1993年7月15日曹鼐墓位于邢臺市寧晉縣東王里村,始建于明代正統(tǒng)十四年,有石牌坊,望柱,貔貅,石羊,石馬,石人,墓碑和諭祭碑各一通,誥命碑三通。代宗皇帝親撰祭文,遣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彭時,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xué)士商輅,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xué)士萬安及六部官員等十五人前來諭祭,可謂陣容浩蕩。領(lǐng)銜的這三位先后都坐在了內(nèi)閣首輔的位置上。有嘉靖三十五年進士及第文林郎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同邑蔡叆立的“皇明榮祿大夫加贈太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謚文忠神道之碑”……[詳細]
          張家屯商代遺址
            張家屯商代遺址位于平鄉(xiāng)縣舊城(鉅鹿郡遺址)東北,新縣城(豐州鎮(zhèn))西南。屬沙丘區(qū)域范圍。遺址在村南100米處的一取土深坑,坑斷崖文化層厚約1.2—2.2米,土質(zhì)松軟,呈深灰色,層內(nèi)包含有大量的炭灰和紅燒土塊、陶片、碎骨、蚌片、從斷崖多處灰坑出土有繩紋陶片、陶鬲、陶紡輪、草拌泥塊、骨頭、蚌片。所出土的夾砂陶、泥質(zhì)陶又分為紅陶和灰陶兩種。通過對出土的商各個時期的包含物分析,國內(nèi)歷史、考古學(xué)專家一致認為張家屯遺址年代為早商時期的文化遺址。 2008年,張家屯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曹演莊遺址
            曹演莊先殷商遺址位于邢臺市中興西大街南側(cè),曹演莊村東,今邢臺地區(qū)糧庫內(nèi)東南側(cè)。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于1956年5月14日至11月27日,1957年4月16日至8月12日兩度在曹演莊進行發(fā)掘工作,共發(fā)掘面積2535平方米,獲得完整遺物3999件。在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遺址文化層可分為三個層次:1、黃土層,為戰(zhàn)國文化層。其遺物以陶瓷為主,有豆、碗、罐、尊、缽、甕、盆。在一些器物的口、肩、腹、底部印有文字印記,石器中有刀、鐮、鏟、錛等。銅器有錐、三棱鏃、刀幣、鏟幣等。遺跡有窖穴、瓦井兩種,穴內(nèi)多數(shù)填有灰土、燒土,包含物以陶器為主。2、灰土層,為商代上層。該層以粗繩紋繡足鬲最多,此外還有豆、盆、罐、甲骨、骨笄、骨刀、石鐮、石鏟等物。3、商代下層。包含物有繩紋高足鬲、半高足鬲、鏤孔石、圓底罐、雕刻骨笄、甲骨、石……[詳細]
          沙丘平臺遺址
            沙丘宮平臺遺址位于廣宗縣平臺村南,是一個長一百五十米,寬七十米的沙丘。廣宗縣境內(nèi)地勢平衍,土壤概系沙質(zhì),到處堆積成丘,故古名沙丘。沙丘宮也得名于此。據(jù)史書記載,這片看似不起眼的土地,就是著名的“困龍之地”,威武不可一世的皇帝在此紛紛落馬,不甘心的結(jié)束了自己的一生。秦漢以來,此地成為一方名勝。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不少了詩文--“武靈遺恨滿沙丘,趙氏英名從此休”;“魚分龍臭曾茲臺,野寺清鐘入夜哀”......清朝康熙年間廣宗縣吳存禮的《沙丘宮懷古》,堪為其中代表![詳細]
          清河杜村遺址
            杜村遺址位于清河縣西南部杜村村東,距今縣城約15公里,是新石器時代和商代文化遺址,距今天約在5000——7000年以上。1989年9月,在該處出土了多件文物,其中,石器有石斧、石鐮、石鉞、青石斧、青玉佩等;骨器有骨質(zhì)甲片、骨鏃、骨簪、鹿角化石、貝幣等。另外,還有青銅器類文物,有雙翼園鋌鏃、橫欄直內(nèi)戈、虁紋平底爵、虁紋直耳分檔三足鼎、虁紋觚、虁紋平底三足斝等。根據(jù)青銅器的出土,“杜村遺址(商代)”于1993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石佛寺磚塔
            石佛寺磚塔,位于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尹村鎮(zhèn)染紅村。2018年2月14日,石佛寺磚塔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北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佛寺磚塔位于隆堯縣縣城西約11公里的尹村鎮(zhèn)染紅村南石佛寺遺址上,始建于唐開元十年,明清多次重修,該寺屬佛教禪宗“臨濟宗”。石佛寺磚塔是華北地區(qū)存世量極少的臨濟正宗舍利塔,對研究宗教、建筑、雕刻有較高的歷史、科學(xué)、藝術(shù)價值![詳細]
          隆堯碑刻群
            隆堯碑刻群。1980年,縣文化局將分散于全縣各處可移動文物集中到文物保管所東院,建成了碑刻群,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群北半部分陳列歷代碑刻和墓志銘58件,以楊宣碑為代表;南半部分有石刻、造像、經(jīng)幢共計127件,主要文物有天錄辟邪二獸浮雕、釋迦說法像、唐陵石獅等。……[詳細]
          王交臺牛王廟
            邢臺市內(nèi)邱縣城西小馬河上游,有三圣廟一座,即牛王廟,它位于內(nèi)邱城西13公里王交臺村南一土丘上,現(xiàn)存為清代建筑。大殿中間供奉著牛王、五道、土地三位神仙(民間也稱“三圣”),牛王居中,五道在左,土地在右。三圣下邊是牛王爺?shù)膬晌恢郑筮吺菍K九qR等牲畜疾病的專職獸醫(yī)趙醫(yī)生、右邊是專司放牛、訓(xùn)牛的牧童小張。據(jù)當(dāng)?shù)乩习傩罩v,牛王原是一名道士,因看重這一風(fēng)水寶地,長期在此修行,尤其對牛馬等牲畜情有獨衷,關(guān)愛有加,老百姓經(jīng)常請他為牲畜治病,在當(dāng)?shù)叵碛泻芨咄,其死后被奉為牛王,并在此建廟祭祀。在牛王廟的右前方有一座古戲樓,是人們?yōu)楦兄x牛王爺?shù)拇蠖鞔蟮拢瑥R會期間唱戲用的。據(jù)王交臺村上歲數(shù)的人介紹,過去在戲樓的對面還有三間小廟,里面供奉著“行駛牛王”。說起這個戲樓,可是當(dāng)?shù)氐囊淮髮氊,老百姓流傳著一句歌謠:……[詳細]
          39、吳村古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村古墓
            吳村漢墓,位于邢臺市南和縣郝橋鎮(zhèn)吳村東南500米處,墓長28米,寬23米,封土高5米,在墓地暴露的遺物有繩紋陶片、殘瓦片,并出土了紅陶綠釉殘片,經(jīng)鑒定,這些遺物屬于漢代。1982年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小架梅花拳創(chuàng)始人張從富墓
            名稱:小架梅花拳創(chuàng)始人張從富墓時代:清代地址:邢臺市平鄉(xiāng)縣油召鄉(xiāng)八辛莊村批準時間:2001年2月7日中國小架梅花拳源于梅花拳大架,是在大架梅花拳的基礎(chǔ)上改創(chuàng)而來的。據(jù)梅花拳《根源經(jīng)》記載:“清乾隆年間,梅花拳第八代師祖張從富,自幼天資聰慧,拜本村趙學(xué)義為師,習(xí)練梅花拳十二庚,內(nèi)外兼修,文成武就。他在梅花拳大架的基礎(chǔ)上取其精華,加上自己獨到的見解,獨創(chuàng)小架梅花拳!毙〖苊坊ㄈ瓌(chuàng)始張從富墓,位于中國河北省邢臺市油召鄉(xiāng)八辛莊村西北約500米處張從富,字壽康,順德府(邢臺市)平鄉(xiāng)縣油召鄉(xiāng)八辛莊人,生于乾隆元年(1735)正月初一,自幼拜本村梅花拳第七代宗師趙學(xué)義為師學(xué)習(xí)梅花拳,習(xí)文練武十二庚,內(nèi)外兼修,文成武就,在梅花拳大架基礎(chǔ)上獨創(chuàng)小架梅花拳(俗稱落地梅花拳),名滿冀、魯、豫。在京曾救過嘉慶皇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