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免费αv在线看,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1.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旅游

          陜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181、北留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留遺址
            周至縣北留遺址位于西安市周至縣廣濟鎮(zhèn)北留村。遺址平面略為北寬南窄的梯形,南北約260米,東西約280~370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層堆積厚1.2~2米,在遺址西部斷面暴露有厚約1.5米的地層堆積,第2層為商文化層,厚0.5~0.75米,夾雜有少量陶片,該層下開口有灰坑等遺跡。采集遺物主要為陶片,多見夾砂褐陶、夾砂灰陶,紋飾主要為繩紋、附加堆紋、麥粒紋,可辨器形主要有罐、鬲等。鬲足與罐口沿與殷墟二期的同類器物形制相同,應屬同期。北留遺址是此次西安市在文物普查中新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處商代遺址,面積較大,遺存豐富,保存狀況良好。商文化遺存在關中地區(qū)發(fā)現(xiàn)較少,北留遺址為研究關中西部地區(qū)商文化面貌、商人的活動區(qū)域增添了新的資料,對解決商文化的性質將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詳細]
          蜀河楊泗廟
            楊泗廟位于蜀河古碼頭巖壁之上,處于蜀河古鎮(zhèn)的最南端。座西向東,西依后坡而南臨漢江,大門正對著蜀河與漢江的交匯之處。楊泗廟為清代蜀河“船幫”的會館,按殘碑推斷,應該是創(chuàng)建于清朝中期。據(jù)旁立的殘碑記載,建于清乾隆十年(1754年)。進楊泗廟大門,步上十幾級石頭臺階就是一個能容納近兩千人的大“天井”院。五、六十年代這是曾是“蜀河漢劇班”和“蜀河電影院”是蜀河人的文化娛樂之場所。現(xiàn)存建筑主要有上殿、拜殿、樂樓和門樓,形式與黃黃州館基本相同,只是規(guī)模與精細程度不敢與黃州館相提并論。拜殿面闊11.1米,進深7.45米,檐柱高4.6米,為硬山式屋頂。上殿前為拜殿,面闊與正殿相同,進深8.3米,檐柱高4.7米,也是硬山式屋頂。拜殿正對面是樂樓,樂樓為高臺式建筑,通面闊10.15米,進深4.79米,柱高7.8……[詳細]
          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
            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位于漢中市洋縣華陽鎮(zhèn)紅石窯村。1935年3月8日,以程子華為軍長,徐海東為副軍長,吳煥光為政委,鄭位三為政治部主任的紅二十五軍由鄂豫皖根據(jù)地北上抗日,途徑洋縣,駐軍華陽。軍司令部設在距洋縣華陽鎮(zhèn)5公里的紅石窯村余家大院內(nèi),軍-住在司令部內(nèi),二十五軍在華陽駐軍期間,這里成為華陽蘇區(qū)軍事政治中心。其時,余家大院共有兩大院落65間房屋,規(guī)模宏大,紅二十五軍離開華陽后,游擊隊又遭失敗,余家大院遭國民黨“圍剿”部隊拆毀損壞。解放后,黨和政府對遺跡積極進行了保護,F(xiàn)存有房屋兩大院11間,古柏44棵。為近現(xiàn)代重要革命歷史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存有當年紅軍施用過的刀、槍100余桿,紅軍書寫的標語及部分物品。是漢中市愛國主義教育重點基地。景區(qū)地址:陜西省漢中市洋縣華……[詳細]
          184、佳縣佛堂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佳縣佛堂寺
            佛堂寺位于佳縣城北40公里的朱家鄉(xiāng)崖畔村與泥河溝村交界處的群山之中,是佳縣鄉(xiāng)間最大的寺廟和旅游景點。佛堂寺建于宋代,佛堂寺以古石窟最為壯觀,近20米高的石崖上鑿有4孔規(guī)模較大的石窟,北起第一窟為窟,內(nèi)存精雕細刻的石神像7尊,石碑一通,主神為釋迦牟尼。通道口上方有摩崖記事,記述建寺置地契約。第二窟供奉地藏,此窟最大,其深度為7米,寬6米,高4米。第三窟供奉觀音,第四窟供奉三霄娘娘。加上其余小窟,石窟總面積為107.6平方米。石窟下面是寬闊清靜、松柏蔥郁、古樸秀雅的廟院。廟院從南至北建筑有山門、鐘鼓樓、韋陀、城隍、藥王、財神等廟。佛堂寺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廟宇文化內(nèi)涵豐富,文物古跡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是古代佳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真實體現(xiàn)。1992年,佛堂寺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詳細]
          陜西賓館別墅群
            陜西賓館別墅群位于距丈八街道南約2公里的陜西賓館內(nèi),由1、2、3、4、5、7、8、9共8座別墅構成。陜西賓館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張伯英別墅舊的基礎上興建而成的,是一所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別墅型園林式國賓館。1、2、3、4、5號樓均為別墅式小樓,建于1958年,7、8、9號樓于1964年建成。8座樓風格相似,均為中西方建筑風格的結合體,中式屋頂,青灰色小瓦和磚墻,西方別墅式結構,8座樓內(nèi)飾近年均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現(xiàn)代化裝修。賓館建成以來,先后接待劉少奇、朱德等多為國家領導人,現(xiàn)對外開放,為商業(yè)賓館。陜西賓館別墅群是西安地區(qū)現(xiàn)存的少數(shù)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別墅群之一,為研究當時的建筑技術、裝飾風格及其相關方面提供了尤為珍貴的實物資料。2016年6月陜西賓館別墅群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詳細]
          嵬東司馬氏族建筑群
            嵬東司馬氏族建筑群時代:明—清地址:韓城市芝川鎮(zhèn)徐村、華池村、高門村保護范圍:(1)司馬祖塋:兩個墓冢及碑樓外擴10米。(2)華池司馬書院:院墻以內(nèi)。(3)漢太史遺祠:祠院以內(nèi),影壁四周外擴10米。(4)“法王行宮”石牌坊:石牌坊外擴10米。(5)徐村澇池:澇池分布范圍以內(nèi)及碑樓周邊外擴5米。(6)漢太史后裔二門祠堂:現(xiàn)有祠院以內(nèi)。建設控制地帶:(1)司馬祖塋:A區(qū)四周外擴30米。(2)華池司馬書院:A區(qū)四周外擴15米。(3)漢太史遺祠:A區(qū)四周外擴20米。(4)“法王行宮”石牌坊:A區(qū)四周外擴20米。(5)徐村澇池:A區(qū)四周外擴20米。(6)漢太史后裔二門祠堂:A區(qū)四周外擴20米。2018年,嵬東司馬氏族建筑群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87、彬縣陶谷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彬縣陶谷墓
            彬縣陶谷墓陶谷墓位于縣城西劉家灣東臺地。墓高3米,周長36米。墓前有碑樓,-“宋代文人陶谷墓”。1957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陶谷(902——970),字秀實,邠州(今彬縣)人,北宋時著名的文人。在皇朝頻繁交替的五代時代先后擔任了后晉、后漢、后周的許多重要官職,位至侍郎。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以禪讓形式奪取后周政權,陶谷當場從袖中取出他早已準備好的禪位詔書,使禪位儀式得以順利進行。由此得到宋太祖的器重。先任禮部尚書,不久又兼任刑部、戶部二尚書。陶谷精通法律,執(zhí)法嚴明,對-惡徒毫不留情。一次,他在家鄉(xiāng)邠州城內(nèi)巡視,得知一官吏縱子行兇,欺壓百姓,便立即查清事實,不但嚴懲了罪犯,還將其父削職為民。陶谷年少即好學,入仕后留心采錄了許多五代時期的新穎語匯,成《清異錄》一書![詳細]
          南宮山蓮花寺遺址
            南宮山蓮花寺遺址位于南宮山國家森林公園內(nèi)。南宮山蓮花寺遺址原有蓮花寺一座,初名南宮觀,始建于北宋靖康二年,清嘉慶年間改為觀音殿,成為佛教寺廟,清道光年間改名蓮花寺。寺內(nèi)遺存的達鑒真身已近兩百年歷史,完好無損,不腐不爛!拔母铩睍r期,蓮花寺被毀,遺有石砌墻基、石臺階和石銘一方。1997年,當?shù)芈糜、文物部門在原址建真神殿,將真身長期供奉于內(nèi)。達鑒真身百年不腐,聞名省內(nèi)外。2008年南宮山蓮花寺遺址北公布為陜西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清地點:嵐皋縣溢河鄉(xiāng)南宮山中峰保護范圍:東至千年古櫟根部,南至平臺外沿,西至本寺后沿邊,北至大北殿石欄下。東西長38米,南北寬15米。建設控制地帶:東至蓮花盆側面小溝,南同保護范圍,西至本寺后面小溝邊,北至金頂崖根。……[詳細]
          189、王九思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九思墓
            戶縣王九思墓在戶縣縣城北門外,有明代太史王九思之墓。王九思(公元1468年—公元1551年)字敬夫,號漢陂,陜西尸縣人,明代文學家,曾任翰林院檢討、吏部郎中。明武宗朱厚照時期,宦官劉瑾制造冤案,于武宗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榜示劉建、謝遷、韓文等53人為0黨,張于朝堂。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劉瑾執(zhí)朝官.300余人下獄,并立內(nèi)廠以輯朝官,創(chuàng)罰米法以罰朝官,于是朝野反對劉瑾。正德五年(公元15]0年)秋八月劉瑾伏誅。王九思名列劉瑾黨羽,降官為壽州同知,佐知州。王九思好風流,不拘禮節(jié)。善歌彈,工詞曲,與李夢陽、康海、何景明、徐禎卿等并號“七才子”.作有雜劇《沽占酒游春》、《中山狼》,散曲《碧山樂府》,詩文集《漢江陂集》等![詳細]
          西安大皮院清真寺
            西安大皮院清真寺始建于明永樂九年(1411年),由馬道真先生購地興建。1959年被占作他用,致使年久失修,大殿、南北亭倒塌。1985年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進一步的貫徹落實,由當?shù)亟堂窬栀Y,在學董白志清的領導下,經(jīng)過5年的努力,不但恢復了清真寺的原貌,而且新修了石刻圍欄、牌杭、滿拉樓、虎國拜樓等設施。現(xiàn)占地面積共約5畝,建筑總面積1610平方米,禮拜大殿建筑面積354平方米,為中國古典式建筑風格。寺院周圍樹木參天,花草披拂,環(huán)境整潔幽靜.為當?shù)鼗刈迥滤沽秩罕姀氖伦诮袒顒拥氖崍鏊。寺?nèi)收藏有阿拉伯文經(jīng)典51本,明宣德銅香爐1個。本坊覲朝哈吉有馬迎春、陳壽令、童仲景、蘇祥瑞、孫培恒、李本元、馬振番、賈永信、趙明州等地址:陜西省西安市蓮湖區(qū)大皮院108號類型:清真寺游玩時間:建議20分鐘門票信息:……[詳細]
          岐山雙庵遺址
            這是半坡博物館考古隊于本世紀70年代發(fā)掘的一處龍山文化村落遺址,其上層大抵都有先周文化的疊壓或混存,并有墓葬、陶窯等,總面積達100多萬平方米。其特點是:房屋建造呈圓形、長方形和居穴三種,均為半地穴式。從結構看,較普遍的是由內(nèi)屋和外屋組成的套間,內(nèi)外室均呈長方形,中間有過道.屋內(nèi)均有灶坑、壁爐和窖穴。室內(nèi)墻壁和地面都涂抹一層相當平整光滑的石灰面。墓葬均為單人俯身葬,有的缺頭,有的與獸骨混雜,有的在灰坑中掩埋,說明死者屬于較貧窮的氏族成員。陶窯為豎穴式,由火口、火坑、火道和窯室4部分組成。窯穴最深處達4米。器形有盆、甕、碗、豆、鬲、盉、斝、罐等,其中罐最多,斝次之。陶器上的紋飾有弦紋、方格紋、刻劃網(wǎng)紋、三角形紋等。很多器物口沿呈鋸齒花邊狀。……[詳細]
          棗園裴莊中央軍委三局舊址
            中央軍委通信局(三局)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棗園鎮(zhèn)裴莊村。該舊址為一個院落,共有窯洞11孔。軍委三局,即通信局。1945年9月,中央軍委三局由延店則移駐裴莊村。1947年3月,隨中央軍委總部撤出延安。裴莊中央軍委三局舊址,是棗園革命舊址的組成部分。2008年9月,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時代:1945年—1947年地點:延安市寶塔區(qū)棗園鎮(zhèn)裴莊村、延店則村保護范圍:裴莊舊址為舊址圍墻以內(nèi);延店子通信器材廠為舊址窯洞本體外延5米;延店子陵園為圍墻以內(nèi);老溝岔通信學校舊址為窯洞本體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A區(qū)四周各延伸30米。2008年,中央軍委通信局(三局)舊址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國立西北工學院舊址
            國立西北工學院舊址(古路壩天主教堂):位于縣城南12公里處的董家營鄉(xiāng)古路壩村,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當時西北五省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教堂由荷蘭人設計,我國優(yōu)秀工匠施工修建。整個建筑群設計獨特,構思巧妙,用料考究,建造工藝高超,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現(xiàn)存有主教公館和修女院,全部保存完好。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西方傳教士紛紛回國,國內(nèi)大批高等院校遷入漢中,因古路壩天主教堂空閑,原北洋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私立焦作工學院合并組成國立西北聯(lián)大工學院,共設8個學系,院址設古路壩天主教堂,辦學達八年之久,培養(yǎng)本科生13000多人,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兩院院士的有25人,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急需人才,槵樀淖x書聲替代了往日的誦經(jīng)聲,這里成了喚醒民眾、啟迪智慧、……[詳細]
          194、三原古龍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原古龍橋
            三原古龍橋俗名“三眼橋”,始建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橫跨于三原南北兩城間的清河河谷半坡上,是由當時的工部尚書溫純集資倡導修建。橋的建筑設計采用三孔拱橋形式,橋長110米,寬11米,橋身用石條鐵鉗構成,橋面青石筑鋪,兩側石雕欄桿,上刻人物花卉,橋體造型宏偉壯觀,是陜西省內(nèi)保存最為完善的古代石拱橋之一。“水從碧玉環(huán)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是對古龍橋的形象描繪。石欄外側雕有龍頭龍尾各三,頭東尾西,形制意為以龍馱橋,故名曰“龍橋”。龍橋南北二坡呈S形,坡頭原修建有南北對峙的城門。橋上的龍頭龍尾與橋面上水道相通,每逢雨天,橋面積水從龍頭龍尾噴出,直傾河中,景象蔚為壯觀。龍橋橋體全部用青石條建造,結構堅固,歷經(jīng)明、清、民國三代280年仍穩(wěn)固屹立。……[詳細]
          佛坪岳壩何氏古建筑群
            佛坪岳壩何氏古建筑群時代:清地址:佛坪縣岳壩鎮(zhèn)岳壩村保護范圍:(1)書院:東10米至薛發(fā)文住宅西界,南10米至薛發(fā)文家地,西10米至薛發(fā)文家山林,北與楊建斌住宅院墻交接。(2)夫院:東5米至謝長富山林,南1米至王興才住宅北界,西10米至外院壩東界,北5米至張小松住宅南界。(3)桂院:東與李遠秀住宅院墻交接,南與周策銀、鄒德文住宅院墻交接,西與任多武住宅院墻交接,北10米至陳躍文住宅南界。建設控制地帶:(1)書院:東、北同A區(qū),西20米至薛發(fā)文家山林,南20米至薛發(fā)文家地邊。(2)夫院:東、南、北同A區(qū),西20米至岳壩村三組路。2018年,佛坪岳壩何氏古建筑群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卡子黃氏民宅
            卡子黃氏民宅·清代·白河縣卡子鎮(zhèn)桂花村、倉房村。1、桂花黃氏民宅:保護范圍:民宅院墻四面外延,東、西、北各6米,南3米。建設控制地帶:西至水溝,其余三面外延,東11米,南5米,北9米。2、老爺灣黃氏民宅:保護范圍:民宅院墻四面外延6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東、西、北外延4米,南外延5米。3、大房灣黃氏民宅:保護范圍:民宅院墻四面外延6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東、西、北外延12米,南外延11米至公路。4、黃氏祠堂:保護范圍:祠堂院墻四面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四面外延,東10米,西至舊漢白公路,南5米,北10米。2003年,卡子黃氏民宅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馬超墓祠
            勉縣馬超墓是馬超真墓,位于縣城以西3公里,108國道旁,武侯鎮(zhèn)繼光村,與武侯祠相距約1公里,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些年曾作為馬公祠小學。馬超是三國時蜀國的五虎上將之一,位列關羽、張飛之后,名列第三位,武藝高強,人稱“三國英雄數(shù)馬超”。劉備稱帝后,升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鎮(zhèn)守陽平關(即現(xiàn)勉縣老城)。公元222年病逝于勉縣,并安葬在此。建興五年(227),諸葛亮屯兵陽平,設相府及武庫于籌筆驛(武侯祠),“親詣墓所致祭,并命其弟(馬)岱掛孝”。墓呈長方形,始建于章武三年(223),原為漢制覆斗式;四周地勢平坦,莊田環(huán)繞;墓基周長56米,高3米;墓前豎“漢征西將軍馬公超墓”石碑一通。墓前公路旁有一“望碑”。據(jù)查:墓地原有建筑,由“望碑”經(jīng)祠至墓為一長廊,幾經(jīng)滄桑,往日墓周松柏參天,亭閣相連……[詳細]
          商洛大云寺
            大云寺坐落在商洛市城中,始建于唐代(公元690年),F(xiàn)存大云寺面積8000平方米,4座大殿基本保持原貌,現(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云寺內(nèi)有《五戒本生》的壁畫,描寫佛教“五戒”(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緣起的五個故事。壁畫繪于大云寺大雄寶殿東墻,五組畫自右向左,從上到下依次排列。唐朝時武則天借《大云經(jīng)》中“彌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等語,改唐為周,做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女皇帝,嗣后,詔兩京各州修大云寺,誦《大云經(jīng)》,宣揚“君權天授”。詔令即出,全國各地紛紛修建大云寺。公元705年,唐中宗李顯登基復唐,詔毀大云寺,其時,全國各地大云寺大多盡毀。商州大云寺因被地方官改名“西巖院”得以幸存。元代復修時改回原名![詳細]
          199、長安杜公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安杜公祠
            杜公祠位于長安縣韋曲鎮(zhèn)東南1.5公里處的少陵原南麓半坡上。明嘉靖五年(1526年)為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所建的祠堂,清乾隆末被焚,清嘉慶九年(1804年)重修。1949年后多次整修,1983年大規(guī)模翻修后基本保持了其明清建筑的格局。祠院坐北面南,東西長,南北短,占地3000平方米。院內(nèi)北面正中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歇山頂?shù)亩鸥ο淼,殿?nèi)正中臺座上有新塑的杜甫泥坐像,泥像東側豎立刻有杜甫朝服半身像的石碑一通。享殿東接圍墻及后門,西接碑廊,廊西有面寬三間、進深一間、硬山式的陳列室。院內(nèi)東、西面各有硬山式配殿三間。以上建筑組成一長方形四合院,院中有一古槐。祠內(nèi)留有明清時代重修祠堂的碑記六通及當時文人游者的大量詩作。杜公祠1956由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陜西省西安市長安……[詳細]
          200、周至老子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至老子墓
            周至老子墓 老子,姓李,名耳,也稱老聃,號老子。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東)人。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鬃釉蛩麊柖Y后說:“鳥吾知其能飛,于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今見老子,其猶龍乎!”后見周代衰落,遂西出函關,隱去,不各所終。其實他隱于終南山之樓觀臺,在這里,他著有《道德經(jīng)》,他用“道”來說明萬物的演變,否定神造世界。“道”有“獨立不改,周行不殆”的永恒性,認為一切萬物生成變化都是有和無的統(tǒng)一,無是最基本的。周至樓觀臺老子祠,祠內(nèi)有講經(jīng)臺、煉丹爐。老子墓位于樓觀山峰下東北麓。在橢圓形墓冢前有清代陜西巡撫畢沅書寫的“老子墓”三字石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