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免费αv在线看,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1.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121、希范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希范堂
            希范堂位于黃山市黃山區(qū)永豐鄉(xiāng)嶺下村。是清朝官員、著名抗法英雄杜冠英故居。希范堂建于清光緒11年(公元1885年)間,距今有120多年歷史,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希范堂主體建筑三進三開間,磚木結構,左右兩邊有廂房,后進為3間走馬樓。堂內的斜撐、雀替、梁托等均雕有龍鳳、獅子等飛禽走獸和花草圖案。后進正面均用格子門構成裝飾,門肚板上刻有家訓名言,均為勸導世人訓誡子孫箴言警語,富含-哲理。前廳中堂懸有一塊金面匾額,上 書--“希范堂”3個遒勁行楷大字。該堂正面寬18.8米,進深29米,檐高8.2米,建筑面積728.12平方米。杜冠英,原安徽太平縣涇陽卓村(今屬黃山市黃山區(qū))人。1885年3月,法國孤拔率遠東艦隊進犯鎮(zhèn)海,冠英與守備吳杰親自指揮,督戰(zhàn)數晝夜,擊沉法軍“紐……[詳細]
          方士載宅
            方士載宅建于明中葉,為許國府邪的部分遺構。坐東朝西,凹字形平面,一進二層,面闊13.94米,進深8.65米。大門開在左側,兩傍為廊房,中央為天井。山面穿逗式梁架,月梁雕刻華麗,雙步梁端雕飾的構圖下面用兩朵小云承托上部的大云,有的大云前后兩端作尖狀。三架梁上立有脊瓜柱承托脊檁,兩側置雕花叉手,整個形狀很像一條飄帶。不用平盤斗時,脊瓜柱下端咬殺成鷹嘴形。1987年,曾按原樣進行維修。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被辟為建筑史陳列館。位于縣城向陽路,原系明萬歷大學士許國“閣老府”的部分遺構。磚木結構三開間樓屋,面闊14米,進深8.65米。宅中為廳堂,兩邊為住房,前臨小院,后背為馬蹄形回廊,右側為樓梯間,左側為后門過道,中間為小天井。該宅具有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底層較低,復盆礎梭形柱,月梁、密柵,窗扉……[詳細]
          123、鄭之珍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之珍墓
            鄭之珍墓系明代劇作家鄭之珍夫婦的合葬墓,墓建于明萬歷壬子(1612),位于渚口鄉(xiāng)清溪村西北三里的圣堂塢山坡上,依山面水,座西朝東,整個墓地呈橢園形,直徑長14.7m,寬8.7m,占地142.6㎡。整個墓地分墓冢、祭壇、拜臺三部分,墓冢直徑4.4m,寬4m,墓冢后靠墻圍處有高1.47m,寬0.64m,墓碑一塊,陰刻碑文“明癢生高石鄭公諱之珍夫婦墓”冢前祭壇及二級拜臺,益附臺階,可拾級而上,皆用碎石片鋪砌而成,冢前祭壇部分嵌有寬1.4m,高1m的墓志銘一塊,陰刻銘文二十四行,詳細地記載著鄭之珍“生于正德戊寅九月二十四日,殞于萬歷已未正月初四,享年七十有八“及鄭氏生平事跡,銘文為鄭之珍之婿河南按察司知事進秩修職郎葉宗泰撰。墓地居高臨下,氣勢開闊,墓墻四周松柏競茂,枝枝交映,郁郁蔥蔥,高雅清幽,使古……[詳細]
          124、胡適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胡適故居
            胡適故居在上莊村內。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建。是胡適先生父親胡鐵花所造的兩進一樓通轉式結構。正屋南向,磚木結構,二進三間兩廂,“回”形通轉樓。占地208平方米,建筑面積350平方米。門面二柱單門一樓式,上嵌磚雕等。前庭有天井,兩旁有廂房,樓上為“通轉樓”,樓下是堂屋。后進為內庭,欄板隔扇,精雕細刻,梁托上一對荷花仙子栩栩如生,門窗上飾以蘭花雕板,出自胡開文墨莊制模高師胡國賓之,返映出胡適“我從山中來,帶來蘭花草”的濃濃鄉(xiāng)土之情和立出風格。辟為庵堂。大門前和正廳上各懸著我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親題的“胡適故居”直,橫兩塊黑底金字牌匾。廳內擺設如舊。門前黑底金字“胡適故居”橫額,下掛胡適中年畫像,兩旁對聯:“身行萬里半天下,眼高四?諢o人”。東西分列茶幾、靠背椅,壁間掛胡適直系親屬圖表。胡適先生……[詳細]
          煙墩山遺址
            位于九華路中段的煙墩山遺址總面積近3萬平方米,已發(fā)掘出土石器、陶器、原始瓷器、玉器、青銅器等近400件,發(fā)掘出9座墓葬、7處建筑房基、8處灶址、30個灰坑以及大量的紅燒土。煙墩山遺址是5300年前的人類居住遺址,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2003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局部搶救性發(fā)掘,共出土400多件玉器、青瓷器、陶器等重要文物和多處灶臺及灰坑,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該遺址緊鄰馬鞍山市政務中心、文化中心和煙墩山公園,視野開闊,是展示長江中下游悠久歷史文化的窗口,對研究該地區(qū)早期的文化譜系和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煙墩山遺址緊臨馬鞍山市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是5300年前的商周人類居住地,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2003年,經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詳細]
          126、槐塘雙坊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槐塘雙坊
            槐塘雙坊明、清黃山市歙縣槐塘雙坊包括龍興獨對坊和丞相狀元坊。龍興獨對坊建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為紀念元末明初槐塘人唐仲實和朱元璋對話而建。明末進行了大的修復改建,清中期進行了維修,近期又對牌坊四周石基進行了加固維護,本體狀況基本完好。槐塘雙坊四柱三間五樓,坊闊8.63米,白麻石(砂巖)鰲魚吻脊飾,挑檐下作仿木結構斗拱,梁枋、雀替。明間二柱外礎石上立蹲獅一對。南宋理宗時,槐塘人程元鳳(1200--1269)官至右丞相,弟元岳官工部侍郎,因稱亞卿,侄揚祖為廷對御賜狀元,侄念祖官至秘閣學士,四人共立一坊。丞相狀元坊為四柱三間樓閣式牌坊,卷草式紋頭脊,中有寶頂,寬約8.4米,高9.1米。明間龍鳳板上鐫“丞相”二字,額枋鐫“狀元坊”三字,左間題“亞卿”,右間題“學士”,因額枋、圣旨牌用……[詳細]
          歙縣徽州古城城墻
            歙縣徽州古城城墻位于歙縣徽城鎮(zhèn),時代為隋—清;罩莨懦俏挥诎不帐∧喜奎S山市歙縣縣城徽城鎮(zhèn)中心,東北與績溪縣和浙江省臨安市交界,東南與浙江省淳安縣、開化縣毗連,西南與屯溪區(qū)、休寧縣相鄰,西北與徽州區(qū)、黃山區(qū)接壤;罩莨懦且恢笔腔湛、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建于明、重修于清的歙縣古城,分內城、外廓,有東西南北4個門。此外還保留著甕城、城門、古街、古巷等。歙縣從唐宋以來共建了400多座牌坊。歙縣徽州古城城墻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阜陽四九暴動舊址
            阜陽四九暴-動舊址紀念館(以下簡稱四九紀念館)現有館址面積5700平方米,展室面積300平方米,有展室三間,展柜10個,革命文物30余件,F保留有月牙池、干溝、方池等革命舊址。漢白玉革命紀念碑一處,臺階為四級九階,寓意“四九”,F存革命先烈們親手栽植的棗樹一棵。展室分為”深重災難的阜陽”、“阜陽四九起義”、“緬懷先烈、建設阜陽”等三個部分”,對外實行免費開放。1928年4月9日,中共皖北特委書記魏野疇在阜陽組織領導了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參加起義的有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高桂滋部)教導團、第十軍(楊虎城部)軍校和阜陽地方黨組織領導的農民赤衛(wèi)隊。后因-軍隊圍剿,起義軍彈盡糧絕失敗,80多位共產黨員、農民赤衛(wèi)隊員和革命群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次起義是中國共產黨貫徹“八·七”會議精神,用革命的武裝反抗……[詳細]
          129、西山古民居群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山古民居群
            西山古民居群坐落在縣城西山頂南向一帶地方,為清代徽派建筑之精品含18、19、22、43、44號宅。章恒本宅地處西山43號。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占地面積194平方米,硬山屋頂,馬頭墻,抬梁穿斗并用,上下對堂法式,室內的槅扇、斜撐和雀替都有很精美的雕刻,是清代鹽運大使章道基的官廳。章洪柏宅地處西山18號,坐西朝東,面闊三間,進深七間,占地面積380平方米。硬山屋頂,四圍封火墻,抬梁穿斗并用,三合土地坪。章志勇宅,地處西山44號。坐西朝東,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占地面積105平方米,硬山屋頂,四圍封火墻,抬梁穿斗并用,三合土地坪。程玉庭宅地處西山19號。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占地面積190平方米,此宅上下對堂,中間設置天井,前堂為拱形軒頂,后堂為正廳,上下樓房,東西廂房,天井兩邊的過廂上層用……[詳細]
          三河大捷遺跡及古民居
            三河大捷遺跡及古民居位于肥西縣三河鎮(zhèn)。1858年11月(清咸豐八月十一日),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和捻軍將領張洛行聯合對清作戰(zhàn),在三河鎮(zhèn)全殲湘軍6000余人,湘軍頭目李續(xù)賓、曾國華葬身于此。史稱三河大捷,F存三河大捷遺跡有太平軍城壘、太平軍駐三河大本營等,有太平軍火炮、太平軍石雕、石刻等文件。太平軍城壘位于東街及中街,有一小對面段、供銷社段、二中段、一小校內段、醫(yī)院段、食品廠段。太平軍駐三河大本營舊址,位于三河鎮(zhèn)中街,面積約555m。在2001年完成修復后,現已對外開放。古民居位于三河鎮(zhèn)南街和西街兩片。南街古民居北起三縣橋、鵲渚游廊,南起楊振寧客居,面積約11000m,街道為青石路面長100米,寬3米,內有單位和居民計52戶,房屋總數389間,主要遺跡有三縣橋、楊振寧客居、一人巷……[詳細]
          野人寨抗日陣亡將士墓
            野人寨抗日陣亡將士墓位于安徽省潛山縣野寨中學校園內的椅形山上。整個墓園占地約2公頃,由忠烈祠、浩然亭、景忠廳、光岳亭、覺后亭、紀念碑等建筑組成。其中,忠烈祠為該墓的主體建筑,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開間,坐北朝南,東側建有碑坊。附屬建筑有東南側的浩然亭,重檐六角贊尖頂;東側的覺后亭單檐四角攢尖頂,紀念性建筑景忠廳,灰瓦紅墻,以及座落在椅形山上的由原國民黨中將白宗禧親題碑文的方形大理石紀念碑等。光岳亭已毀。在忠烈祠正面為長方形的墓冢,長約20米,寬約25米,冡內用陶罐排列有序地安葬著陣亡將士骨骸985具。墓冢前砌80級石質臺階。 這些陣亡將士為原國民黨桂系48陸軍第176師。在1939年至1974年間,該師同日本侵華軍于桐城、懷寧、潛山及湖北黃梅等地浴血奮戰(zhàn)時不幸陣亡,其中有三位團長為國捐軀。為了紀……[詳細]
          132、尹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尹祠
            尹祠位于史院集南3公里,由尹氏宗家集資興建。經江西工匠營造三年零八個月,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告竣。為磚木結構。該祠占地756平方米,坐北朝南,布局規(guī)整,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中為閣樓,高8米,長6米,寬7米。上下兩層,層高4米。上層朝北為戲臺,飛檐挑角。底層面南設三道門:外為月亮門;中為黑漆大門,門上方置“尹氏宗祠”匾額;里為雕花格子門。閣樓兩側建高6米,長5米,寬6米的邊廳,出廈飛檐。前院東西筑青磚花墻,各開拱形門一個。中殿高8米,長16米,寬7米,重梁起架,斗拱出廈。前后無墻,為雕花格子門窗。殿中懸“敦倫堂”三個堆金字匾。后殿高8.2米,長21米,寬7米。內豎紅灌木柱30根,柱基是八棱鼓形青石。后為磚體墻,前為花格門窗。飛角斗篷,雕梁畫棟。內立“魁星執(zhí)筆點狀元”木雕人像。中后兩殿為……[詳細]
          133、覺寂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覺寂塔
            覺寂塔又稱三祖塔,位于天柱山鎮(zhèn)風景村三寺組內鳳形山上的三祖寺院內。始建于唐玄宗天寶乙酉年(公元758年)。宋、明兩代曾重修。據潛山縣志記載:“前河南少尹李常任舒州別駕,訪得達摩祖師三世僧璨之墓,啟真儀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百粒捐俸建塔,并模塑三祖像于塔內。塔于唐肅宗乾元初年建成,到唐代宗大歷七年,經御史大夫張延嘗請額,得名覺寂塔”。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滅佛,毀塔。大中初年(847年)又復建。現存塔基為唐代基座,明代塔體,宋代相輪。塔通高30米,為七層八方樓閣式磚塔。塔體外壁鑲嵌磚龕佛像數百尊。四門相對,虛實相錯。塔北有石梯可登頂。塔頂有一相輪高達1丈5尺,全以生鐵鑄成,輪分9節(jié),上為葫蘆鐵圈,下為壺形寶瓶,中間5節(jié)如輪,輪上有一個寶瓶,承輪而立。底下還有個相輪反扣于塔頂之上,大大增……[詳細]
          134、九女墳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女墳
            九女墳位于宿州市墉橋區(qū)褚蘭鎮(zhèn)夏疃村墓山孜北坡,是一座東漢晚期的畫像石墓。是安徽省迄今發(fā)現規(guī)模較大,保存比較完好的東漢晚期畫像石墓,是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歷史的重要文化遺產,1961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室由雙甬道、橫前室、雙后室和一個耳室組成。墓門向西,墓向285度。墓室全長7米、寬4.84米。前室長3.46、寬1.93、高2.16米。耳室在前室北側,東西長1.4,南北寬1.2,高1.37米。墓門兩個,各有甬道通前室。甬道均長1.8,寬1,高1.54米。墓門寬0.9,高1.11米。墓道為斜坡式,有階,不規(guī)整,長5.55,寬2.68米。前后室均石砌疊澀頂,墓頂長方形,有青石藻井,藻井上有雕刻圖案,墓室布滿畫像石刻,前室畫像石刻最為集中。主要內容有神話故事并刻有門吏、車騎、宴飲……[詳細]
          陳德墓石刻
            陳德墓石刻位于鳳陽縣城西鄉(xiāng)西陳府村。陳德,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出生于濠州(今鳳陽)太平鄉(xiāng)孟家莊。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歸朱元璋,為建立朱明王朝南征北戰(zhàn),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功封臨江侯。十一年(1378年)死后葬其里魯山之原(今城西鄉(xiāng)西陳府村東南),追封杞國公,謚定襄。其子陳鏞(1357-1387年),于洪武十四年襲嗣臨江侯,洪武二十年從征納哈出戰(zhàn)死,歸葬先塋。至建國后,兩墓于1973年平墳時被破壞,墓前神道的石刻尚在,現今保存完好。石刻自南向北排列,依次為:東側碑座1塊,石馬及控馬人、虎、羊各1對。碑座呈龜形狀,其背中間碑座槽、碑身已不存;石馬與控馬人連體;虎皆自頸部以下沒入土中;羊呈跪臥式。這些石刻均用整塊青石料雕成,造型古樸,刀法精湛,神態(tài)生動、逼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詳細]
          136、阜陽奎星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阜陽奎星樓
            奎星樓,位于阜陽市老城東南城墻交結處,又稱拐角樓。據傳晴日登樓可望霍山,故舊縣志又稱“望霍樓”,俗稱“三篷塔”。原為明萬歷二年(1574年)知州趙世相擴建南城所建敵樓。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全磚結構,三層六邊形,通高9.93米,疊澀出檐,起脊翹角,結頂飾鐵制舞鳳,六角制銅制響鈴(1981年重修時改鐵制鈴)。鳳舞而有容儀,古人以為有瑞應,故頂飾具有傳統(tǒng)文化性質?菢侨龑泳,但互不貫通。一層朝南開一半圓形券門,二層一門四圓形券窗,三層南門楣額為“奎壁聯輝”。“奎”、“壁”、“斗”均屬二十八宿星座!翱恰笔嵌怂拗邪谆⑵咚薜氖姿,因其“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援神契》有“奎主文章”之說!洞呵镌犯J為漢字起源也與奎星有關,說蒼頡“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詳細]
          六安文廟——安徽省抗日民眾總動員委員會舊址
            安徽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舊址位于六安市城關,時代為1938年。該舊址原為六安文廟,現存中、后大殿,東、西廊房?箲(zhàn)時期,國民政府于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宣布李宗仁為第五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兼安徽省主席。李于翌年二月到當時的省會六安就任,組建了“第五戰(zhàn)區(qū)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后改為“安徽省抗日民眾總動員委員會”,主任委員由李宗仁兼任,朱蘊山、周新民、沈于修、張勁夫、狄超白、常藩侯等負責具體工作。該委員會是一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組織,各階層人士的代表都有。主要任務是統(tǒng)一領導抗日民眾運動,通過各種形式,組織群眾協(xié)助政府和軍隊開展全面抗戰(zhàn)。為加強對動委會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先后派了張勁夫、周新民等一大批共產黨員到各級動委會和工作團去工作。 這時動委會的實際領導權掌握在地下黨和進步人士手里,使得抗日動員運動在安徽廣泛……[詳細]
          138、閔子騫祠及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閔子騫祠及墓
            閔子騫祠及墓座落在曹村鎮(zhèn)閔祠村。三面環(huán)山,泉水涌流,環(huán)境幽雅。緊傍206國道,交通便利。是我市重點名勝古跡之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閔子名損,字子騫,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名列七十二賢之首,德與顏淵齊名。閔子以孝名天下,孔子贊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間”。宋朝皇帝褒閔子為“畿圣”,歷代皇帝賜匾封公,文人墨客賦詩題記,其懿行美德千古傳為佳話。閔子墓座北朝南,高6米,直徑40米,近旁有兩座中形墓,傳說為閔子遷的兩個弟弟,墓高2米,直徑24米,總占地約6400平方米,墓地松柏藏密,“閔墓松風”素為宿州八景之一。閔祠始建于宋,現存殿宇14間,祠內存有古柏和千年銀杏。祠外有兩座碑亭,祠東公路旁還有牌坊一座,-“先賢閔子故里”。祠東南有孝泉和閔子故居。閔祠近傍還有騫山、曬書臺、洗漱溝……[詳細]
          139、張老家祠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老家祠堂
            張老家祠堂位于阜陽市臨泉縣譚棚鎮(zhèn),年代為明清。譚棚張老家原籍山東,始遷祖妣張大公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5年)從山東棗林莊遷徙潁西七十里泉南潤北之地(今張老家)。張大公定居張老家后,長子張興生子張表,張表生子張守文,張守文生四子:長子張珙、次子張琦、三子張玠、四子張珮。此后,四門家族繁衍生息至今。如今,譚棚張老家人分布于臨泉譚棚鎮(zhèn)、高塘鄉(xiāng)、楊橋鎮(zhèn)及潁州區(qū)馬寨鄉(xiāng)等地,近10萬人口都是這四門家族的分支流派。為追祖德宗功,不忘傳統(tǒng),傳承詩書傳家、尊師重教的家風,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明貢生張表投資興建了張氏祠堂。隨后,祠堂歷經數百年,出現了部分損壞。清嘉慶八年(1803年),張家第十四世孫張湘,曾任靈璧縣儒學正和池州教諭,對祠堂進行重修。至今,形成了目前張老家祠堂的樣子。2012年,張……[詳細]
          巖寺文峰塔
            巖寺文峰塔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qū)巖寺鎮(zhèn)北郊的原入村口又稱水口塔或巖寺塔,至今已有近五百年歷史,在通往巖寺高速入口的公路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塔的全貌。該塔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巖寺文峰塔始建于明嘉靖23年(即公元1544年),為里人鄭佐倡建,歷時十五載。鄭佐,字雙溪,徽州巖寺人(所以上文稱里人,鄉(xiāng)里的意思),是明代正德甲戌進士,官至貴州右參政。鄭佐為建此塔確實費了不少心血,從設計到落成花費15個春秋,耗資四萬多兩白銀,每一層由哪些人捐獻統(tǒng)統(tǒng)銘刻立碑。僅塔心木一項,就訪遍了全縣諸山,最后還是在黟縣漁亭大圣山覓得的。這株高13丈的巨材,從伐倒到運來巖寺,百把里地就整整花了三年。為鑄造塔頂的葫蘆寶瓶,他參考了南京報恩塔、紹興大禪寺塔以及泗州塔多處圖形。以往,特別是清代,每逢農歷二月初二,四鄉(xiāng)八里的人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