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免费αv在线看,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1.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玉蟹泉摩崖石刻
            玉蟹泉摩崖石刻位于鳳陽縣殷澗鎮(zhèn),時代為唐、宋、清。摩崖石刻鐫于玉蟹泉附近的巖石上,據考察,共有17處,其中唐刻4處、宋刻7處、清刻4處。這些石刻多為游記之作,或為詩刻、題詠、題名等,其書法風格各異,流派紛呈,真、草、隸、篆、行、魏碑等皆有,堪稱書法藝術寶庫。蟹泉摩崖石刻為唐至清代游人題刻。位于宋集鄉(xiāng)境內三峰山玉蟹泉周圍壁上。石刻共27處。有的在高達5米之處,有的在清泓水際之旁;有的直接鐫于巖表,有的稍修整巖面刊刻;小者長、寬數(shù)寸,大者數(shù)尺見方。這些石刻中有7處因風雨剝蝕或人為毀壞,字跡已湮沒無存;尚有20處文字全部或大部分可識。其中唐代5處,宋代7處,清代3處,未署年代的5處。石刻均為陰刻,少者兩字,多者百字,或題詩,或題記,或題名。書體真、草、隸、篆、行、魏碑齊備,風格各異,流派紛呈。最早……[詳細]
          上水關·下水關·廣惠橋
            上水關下水關廣惠橋安徽省滁州市滁州西橋原名廣惠橋,建于唐永徽年間,高壽近一千五百年了,為三孔連體石拱橋,由一色青石板和青石條砌成,老態(tài)龍鐘地坐在老城西南角,戴著三塊鏡片的老花眼鏡,望著清流河水終年義無返顧地向南流去。它是我們這座小城現(xiàn)仍健在的幾個歷史見證人之一,若按月份排,年齡最長。上水關橋,《滁州志》記載,始建于宋代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2年)重修。居永豐門和觀德門之間。橋長35米,寬13.5米,高9.5米,系塊石基礎、磚砌三孔拱形橋,跨徑5米。今存完整。橋南端被滁一中圍墻堵死,橋面被居民建房,或種蔬菜,不能通行。廣慧橋,滁人稱西橋,古稱泓(宏)濟橋、赤闌橋。位于鼓樓街和四牌樓街交接處,西澗水上。相傳此橋,初建東晉,因歲久而塌。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詳細]
          袁大化故居
            袁大化故居,位于安徽省渦陽縣青町鎮(zhèn)。占地4000平方米,存有房屋40余間,F(xiàn)為渦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幢逼皆粋普通的小村莊里,靜靜佇立著一座頹敗的故居,祠堂旁邊松林響起的陣陣松濤聲,向路過的人講述著它的百年滄桑,講述著從這里走出的一段傳奇:在這個叫大袁莊的地方,曾經出來一位叫袁大化的清廷要員,做了很多要事、好事,也有受人詬病的瑕疵! ≡蠡示釉跍u陽縣青疃鎮(zhèn)大袁莊,日前,記者來到這里看到大門是新修的,開門進去,一種古樸和衰敗之感撲面而來。院內曬著一些農作物,原西花園里種點蔬菜,雜草叢生,一些房間看上去已成危房。這三進三出的大院,已看不出原貌,屋內也沒任何舊時擺設。渦陽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劉書平說,袁大化故居曾被嚴重毀壞,尤其文革時,房屋、什物、石雕、大門、院墻等大多被毀,也作過糧站、小……[詳細]
          64、大洪嶺古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洪嶺古道
            大洪嶺古道位于黃山市祁門縣,年代為明。祁門地處萬山之中,古代交通十分不便,歷代祁門人為了大洪嶺通道,多次修建,捐輸很多。這條通道開拓始于何時,今已難考。明萬歷(1573)前,南坡上嶺以今大坦老嶺之月形為起點,萬歷后以燕窩里為起點。關于這次改路,祁門民間有湘源鄭寡婦捐金辟新路的故事,頗有趣味。大洪嶺最后一次重修為清道光元年(1821),從明萬歷年間開辟修建到道光年間,歷經2百多年蒼桑,水沖石剝,道路損壞嚴重,于是來往大洪嶺的商人、官宦及祁黟的商號紛紛捐款,耗資數(shù)萬金,歷時6載,終使危途成坦道。整條道路以青石板鋪就,闊達3、4米,這在處于崇山峻嶺古徽州來說,是很難得的大路了。當年在嶺頭修建了一個碑亭,風格獨特,是以巨大的青石碑為墻。碑亭寬約2米,由8塊石碑砌成;兩頭深約3米,各由4塊石碑組成,上……[詳細]
          渦陽東岳廟
            東岳廟,位于安徽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渦陽天靜宮之東,為一獨立廟宇。東岳廟又稱天齊廟,是道教宮觀中唯一稱“廟”的殿宇,也是唯一稱“廟”的殿宇,也是渦陽太清宮龐大的建筑群中唯一幸存的古建筑,有“天靜之基”之稱。它是祭祀泰山神——東岳大帝的廟宇。此廟始建于宋代,經元代重新修整。道光十八年再次重修。是安徽省少見的宋代磚木結構殿宇,F(xiàn)已按原貌修復加固,暫時在殿內陳列元至明清敕建和裝修太清宮的石碑二十余塊,其中較為著名的是元代翰林張起嚴的興造碑和明代大儒方震孺的重修碑,及《古流星園》石匾額、“敕撰”、“混元降(誕)”殘片、蟠龍碑帽、大型石橋拱圈、大批漢磚等。東岳廟緊鄰天靜宮宋代遺址的右側,又處在一個基線上。東岳廟房脊裝飾具有元代特征,但在內部構造上卻仍保留著宋代的原狀。從建筑格局上看,處于天靜宮遺址的……[詳細]
          賽金花故居
            賽金花故居清黟縣2003年在賽金花故園遺址上恢復、修繕的徽派園林歸園,故又稱歸園景區(qū)。地處兩處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之間,修繕過程中運用了徽州傳統(tǒng)的造園手法,其疊山、理水、建筑、植物與蘇州、揚州等江南園林相比,有著很多不同之處。。2004年5月正式對游人開放。景區(qū)內有賽氏舊居、賽金花書齋、用過的水井、海棠花梨花伴月、雙橋截春、靜寄弄魚、遠風聳逸、環(huán)碧秀色等,從人物、歷史、文化、旅游角度來看,是一筆寶貴財富。。賽金花故居資料陳列館展示了從國內外收購的大量歷史資料、賽金花不同時期的照片,以及劉半農、魯迅、夏衍等名人對賽金花的評價,充分展示了賽金花撲朔迷離的一生。賽金花,原名鄭彩云。1872年10月出生在黟縣上軸村。10歲時隨父親遷居徽州,因家道衰敗,年少的賽金花一就淪為清信人,也就是賣藝不賣身的……[詳細]
          旌陽三橋
            旌陽三橋位于宣城市旌德縣城旌陽鎮(zhèn)徽水河上。旌陽三橋包括淳源橋、架虹橋、黃濟橋,均橫跨徽水河,東西走向。是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淳源橋上市橋:始建于北宋豐任戌年(公元1082元)九月,落成于癸亥年(公元1083年)四月,為知縣馬譓所昌建,僧惟靜募化,民輸材、捐谷、服役、獻金者,十分踴躍。故輕而易舉建成。初名:“平政橋”。南宋開禧丁卯年(公元1207年),知縣李延忠修葺,易名:“淳源橋”。嘉定丁丑年(公元1217年)知縣方俌重修,改名:“跨云橋!睂毜v初年(公元1253年),知縣趙崇涉再修,稱為:“瑞虹橋!痹猎侥辏ü1280年),達魯花赤(知縣)阿禿重修,名為:“永安橋!痹懸椅茨辏s公元1295年),縣尹王禎修繕,仍名:“淳源橋。”明代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知縣譚青將橋移……[詳細]
          新四軍三支隊司令部舊址
            新四軍三支隊司令部舊址位于蕪湖市繁昌縣,年代為民國。938年12月,新四軍三支隊司令部由南陵沙灘角移駐本縣中分村。司令部設于村南徐家淦宅,副司令員譚震林住在司令部對門徐崇道家。建國后,徐家淦、徐崇道兩戶房屋已改建,三支隊練兵的操場尚存。1938年11月26日,日軍占領了銅陵縣城及大通、順安等地,后又占領了大半個銅陵縣。國民黨守軍撤退后,國民黨第三戰(zhàn)區(qū)將皖江抗日的前線銅陵、繁昌、南陵四區(qū)劃歸新四軍防區(qū)。12月,第三支隊奉命從南蕪宣地區(qū)逐步移防到銅南繁地區(qū),支隊司令部駐在南陵的沙灘腳,政治部駐銅陵的燕子牧,第五團團部駐鳳凰山。后因對日軍作戰(zhàn)需要,軍部又先后調一支隊一團、二支隊三團來銅繁前線,這樣在銅繁前線統(tǒng)歸三支隊指揮的新四軍共有2000余人。1939年4月,為便于領導和指揮三支隊在銅繁地區(qū)的活……[詳細]
          碭山天主教堂
            碭山天主教堂,位于碭山縣城關,由加拿大和法國傳教士聯(lián)合建于1914年,1917年竣工。整個教堂占地面積9000多平方米,現(xiàn)存建筑面積779平方米,由鐘樓、圣堂、更衣室三部分組成,鐘樓尖頂,與圣堂十字建筑渾然一體。圣堂外觀青磚小瓦,樸實無華,廳內結構復雜,金碧輝煌。1998年5月4日公布為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82年德國圣言會的傳教士開始在碭山縣侯家莊傳播福音,1892年法國神甫艾萊沃在侯家莊建立了教堂和學校,開始了天主教在碭山乃至宿州的傳播的歷史。1929年天主教在皖北成立了蚌埠教區(qū),宿縣、靈璧、泗縣的教務歸其管轄,而碭山的教務則歸徐州教區(qū)管轄(碭山縣于1955年劃歸安徽省)。教會在各地開辦學校、醫(yī)院和慈善事業(yè),其中有宿縣崇真中學、碭山晨光中學和泗縣崇正小學(1949年停辦),信徒達到……[詳細]
          湖村古民居群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績溪縣伏嶺鎮(zhèn)境內,湖村古民居素以磚雕門罩著稱面世,尤以余社旺、章祖旺、章祖強、章秀珍等四戶者為代表。這些磚雕門罩的風格內容各不相同,就工藝水平而言,可謂精美絕倫,巧奪天工,為傳統(tǒng)徽派所罕見,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1998年5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皖政【1998】16號。章氏宗祠: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伏嶺鎮(zhèn)湖村,總面積867.5平方米,為清代建筑。該祠堂為前、中、后三進,坐西朝東,前進門樓為歇山式屋頂,抬梁、穿斗並用式梁架,三合土地坪,砌封火墻,儀門彩繪秦叔寶、尉遲恭,其后是庭院、廊廡,廊廡面闊三間,進深一間,設拱軒,庭院條石鋪筑。中設甬道,享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步設人字軒。抬梁、穿斗並用式梁架,三合土地坪。其后庭院,南北端設臺階登上寢樓,寢樓面闊五……[詳細]
          瀛洲章氏宗祠
            坐落在瀛洲村的章氏宗祠,距績溪縣城9公里。歷史上,該祠曾有多次修建,最后一次重建于民國八年(1919年),此后未有大的修繕。據有關資料記載:瀛洲章氏宗祠是根據龍川胡氏宗祠的建筑技藝重建的,因此,它的建筑風貌與龍川胡氏宗祠基本相同。該祠占地面積1295平方米,保存基本完整。宗祠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進組成。門樓前有一個規(guī)模較大的庭院,庭院的南向有一座四柱三門牌樓式院門。門樓為重檐五鳳樓,前檐的東西兩邊列用水磨青磚砌筑八字形券門,其上方飾以書卷式磚雕匾額;儀門兩旁一對高大抱鼓石對峙,抱鼓石的須彌座鐫以精美浮雕紋樣,堪稱石雕藝術之精品。門樓上的額枋和博風板上雕刻有叱詫風云、揚鞭沙場、農耕稼穡等圖案,栩栩如生。中進有14根圍粗1.63米的銀杏圓柱,梁駝上精雕細鏤,有象征著多子多孫的葡萄、松鼠紋飾等……[詳細]
          周詒春故居
            周詒春故居位于黃山市休寧縣,年代為清末。周詒春,字寄梅,漢族,祖籍安徽休寧,1883年12月生于湖北漢口。1904年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后赴美入威斯康辛、耶魯?shù)刃W習教育、心理等專業(yè),1909年得碩士學位后回國。1911年參加清廷留學生考試。(相當于科舉時代的會試)授進士,點翰林(當時社會上稱這科翰林為“洋翰林”),出任上海復旦公學心理學、哲學教員。曾參與顏惠慶主編我國第一部《英漢大字典》工作。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秘書,并曾任孫中山先生英文秘書。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fā)。11月9日起,學堂宣布停課。1912年4月,北京政府外交部任命唐國安為清華學堂監(jiān)督,周詒春被聘為教務長。5月1日清華學堂重新開學。10月,清華學堂按照教育部關于《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將“學堂”改稱“學……[詳細]
          淮北顯通寺
            顯通寺位于相山龍山、虎山兩峰之峪。俗稱相山廟,又稱顯濟王廟。三面環(huán)山,周圍林木蔥籠,環(huán)境幽美。登寺山門奎樓眺望,市區(qū)盡收眼底。據清同治八年碑文載:西晉太康五年詔諸侯記界內山川,沛國人郭卿建廟,刻銘曰:“巍巍相山,盤郁穹崇,上應房心,與天靈沖,興云播雨,稼穡以豐”。唐永徽元年重建。清乾隆二十四年安徽巡撫高晉奏請發(fā)帑重修祠宇。民國年間又重修。寺內至今猶存宋、元、明、清歷代廟宇的碑刻22方,其中以乾隆皇帝的御書“惠我南黎”恭摹碑和高晉書“滲水崖”碑刻最引人注目。  顯通寺建筑規(guī)模宏偉,布局疏朗。四進大院,院內古柏、銀杏參天。有房屋52間,其中山門奎樓3間,寶藏室 3間,走廊14間,東西配房各7間,大殿5間,后殿3間,戲臺 1座,六角亭1座,新建碑廊1處,F(xiàn)存建筑結構為清代式樣,除山門奎樓、大殿、六……[詳細]
          74、興濟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濟橋
            興濟橋在池州城東九華門外的清溪河上。時代為明,位于貴池市城東。橋有七孔,又曰“七孔橋”,F(xiàn)為省級文保單位。興濟橋建于明萬歷十三年(1583年),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興濟橋橫跨于貴池市城東的清溪河上,為花崗巖七孔石橋,全長239米,寬9.4米,高約4米。橋拱以條石框式縱聯(lián)卷起,橋身砌縫相錯,逆水面立砌分水金剛雁翅橋垛。原橋東筑有奎星樓、橋西立有官亭,后遭近代戰(zhàn)火而不存。興濟橋旁有一棵古樹,是一棵香樟樹,已有50多年的歷史,是池州市有名的古樹。七孔橋,即為興濟橋,為池州有名的古橋。原先水清見底,游魚可數(shù)。為池州小十景之一,是來池州旅游的必看之地。據《貴池縣志》載,興濟橋,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劉孟雷造。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知府董炯重修,道光三年(1823年)竣工。原有……[詳細]
          大孔祠堂
            大孔祠堂是孔華清為家鄉(xiāng)族人所修的宗祠,也是江淮晚清時期的一組較為完整的宗族公共祠社建筑,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上世紀80年代初,該祠堂被合肥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又被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個祠堂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所用木材粗大厚重,顯得古樸大方。祠內原有建房60多間,結構為典型的清代古建筑,青磚紅墻筒子瓦,雕梁畫棟,清一色蘇式油彩繪畫。其建筑布局特點為主次分明左右對稱的院落,分為門樓、藏書樓、祠堂、兩側廂房。藏書樓為全木結構,高約30米,上下兩層各三間,其造型與山東曲阜孔廟的大成殿相似,雄偉壯觀。該祠堂為整個合肥地區(qū)難得一見的具有渾厚北方風味的建筑,蘊涵著豐富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紀念價值?上б蚰甏眠h和戰(zhàn)火破壞,風光一時的大孔祠堂先后被人當作儲藏室、糧站和辦公場所……[詳細]
          思德堂(徐家高老屋)民居群
            徐家高老屋位于槎水鎮(zhèn)油坊村大橋組,由徐氏第十一代裔孫徐有章之子國學士徐緣性建于清雍正10年(1732年)。民居為磚木結構,屋檐前后出廈,烽火墻為硬山,屋面兩坡,蓋灰色小瓦,外墻體用青磚勾縫,與三面山麓勾勒出黛綠與粉白相映的輪廊空間,其建設風格為明清時期典型的山區(qū)徽派建筑。該建筑磚、石、木雕刻頗具特色,俯仰即是,美不勝收。窗欞、門額、撐拱、柱枋、照壁、墻裙等處是這“三雕”的重點部位,某些“花匠”小品,通過浮、透、平、圓等手法的精雕結刻,堪稱精品之作。建筑平面布局是規(guī)則的正方形,進深為明三暗五,面闊七開間,占地面積約850平方米。大門向進深方向縮進半個開間,呈“凹”字型平面。用門枕石支撐門框,左右側輔以箱形石墩,門額上有4個門簪,簪頭分別雕以“蘭、荷、菊、梅”花紋。老屋按八卦和風水定向,正房坐北……[詳細]
          汪氏住宅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瀛洲鄉(xiāng)汪村,總面積326平方米。該建筑在布局上別具一格,具有園林味。大門有磚雕門罩裝飾,經條石巷到圓門,入圓門為一院落,設影壁,飾書卷式磚雕。進一小門進入水廳兼書齋房。主體建筑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七間,建筑面積為238平方米。上下對堂,二樓通轉,硬山式屋頂,-封火墻。建筑內之木鬲扇、斜撐、雀替、駝峰均飾以技藝精湛的雕刻。是晚清徽派建筑的代表作之一。1998年5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皖政【1998】16號。宅建筑布局別具一格,具有園林風格。首進大門為磚雕門罩,經石條弄到圓門,入圓門為一院落,設影壁。經一小門進入水廳兼書齋房。主體建筑坐北朝南,面闊3間,進深7間,建筑面積238平方米。上、下對堂,二樓通轉,硬山式屋頂,-風火墻。該宅雕刻細致,風格獨特。南觀……[詳細]
          獨山暴動指揮部舊址
            獨山暴-動-,又稱六霍起義,1929年11月7日發(fā)生于安徽省六安市,是繼黃麻起義、商南起義之后的一次規(guī)模更大的農民武裝起義,它為創(chuàng)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立下了鼎足之功。一九二九年十一月,正當中共六安中心縣委認真貫徹執(zhí)行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tǒng)治,組織發(fā)動六霍地區(qū)全面武裝起義的一觸即發(fā)之際,七日晚發(fā)生了獨山三區(qū)二鄉(xiāng)農協(xié)會秘書何壽全和兩名女農協(xié)會員被捕并被搜去農協(xié)會花名冊的事件。為了使黨組織和農協(xié)會不遭到破環(huán),中共六安中心縣委常委周狷之、委員吳干才得知后,和三區(qū)區(qū)委連夜趕到獨山第四高等小學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提前暴-動-。八日拂曉,獨山周圍十五個鄉(xiāng)的近萬名農民,手持大刀、長矛、鋼錐、土-等從四面八方涌向獨山鎮(zhèn),將敵魏祝三自衛(wèi)團駐地馬氏祠團團圍住,打死兩名哨兵并奪下-支,……[詳細]
          趙樸初墓園
            趙樸初墓園,位于太湖縣寺前鎮(zhèn)麒麟村。2000年5月,趙樸初逝世。2004年10月4日,經中央有關部門批準,趙樸初先生的夫人陳邦織先生在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領導的陪同下,親自將樸老靈骨歸送故里樹葬。該墓園于2001年8月始建,2004年底竣工。占地9公頃,位于趙樸初舊居“狀元府”東側約250米處,墓園依山勢而筑,一條中軸線為神道轉折層層而上,沿中軸線序列配置有廣場、石門牌坊、月塘、碑亭、瞻仰臺、趙樸初先生銅像、趙樸初生平石雕長廊、祭掃平臺、靈骨樹葬地等。趙樸初舊居(當?shù)厮追Q狀元府),位于太湖縣寺前鎮(zhèn)麒麟村。始建于清咸豐二年(1852),歷經三年建成,是趙樸初太曾祖父趙畇為紀念父親(嘉慶元年狀元)趙文楷而修建。歷史上曾四次維修或擴建,建國后為寺前區(qū)公所辦公用房,1958年修建花涼亭水庫時遭水災破壞……[詳細]
          80、姚瑩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姚瑩故居
            姚瑩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區(qū)寺巷內。故居舊時面積廣闊,有廳、堂、軒、樓及院落。院落中植有竹、石榴、紅綠梅、紅白月季等花卉,太湖石點綴其間。前軒有聯(lián)曰:“門臨青竹邀君子,窗有紅梅見故人”。故居東抵大寧寺、南至善慶庵、西齊寺巷、北抵北大街,F(xiàn)僅存四合院式核心建筑。該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二進,東西廂房,中間夾一院落,四周環(huán)廊,前后左右對稱排列,布局規(guī)整。故居結構為木構架抬梁建筑。撐拱承檐,槅扇門窗,雕花裝飾。兩坡屋面、青灰小瓦,磚鋪迴廊。具有桐城典型民居風格。姚瑩(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晚號展和、幸翁。師事叔祖姚鼐,少有匡世之志。嘉慶十三年(1808)中進士。道光二十年(1840),英軍侵華,進犯臺灣。姚瑩奉特旨任臺灣道,加按察使銜,與總兵達洪阿協(xié)力防守,三挫英軍。毀英船,俘英軍百數(shù)十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