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免费αv在线看,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1.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301、陶公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陶公祠
            陶公祠位于在距縣城26公里的東流鎮(zhèn),又名陶靖節(jié)祠,坐落在東至縣東流鎮(zhèn)的鱉石山上,它是為紀念東晉大文學家、詩人陶淵明建立的始建于宋代初期,陶淵明,名潛,別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jié),江西潯陽柴桑(今九江市)人,東晉義熙二年(公元406年)秋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余日,逢退督郵來縣,須束帶揖見,陶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來,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乃自解印綬而去,回到故里,隱居田園,讀書種菊,東晉時今東流地域屬彭澤縣,相傳陶淵明辭官后,為避州、郡官吏的糾纏,曾乘舟下東流,隱居種菊,因此東流留下了不少關于陶淵明種菊的傳說,并傳下“菊圃”。……[詳細]
          胡炳衡故居
            胡炳衡故居位于安徽省績溪縣瀛洲鄉(xiāng)坑口村龍川溪南岸中部地段,占地面積251平方米,坐北朝南,硬山屋頂,磚木結構,前廳后室,四周封砌馬頭墻。歷史背景胡炳衡故居的主人胡炳衡與其子胡增鈺在解放前常年在外,但仍繼承祖?zhèn)鳟a(chǎn)業(yè),此宅的產(chǎn)權在解放后土改時仍為胡增鈺所登記。建筑格局根據(jù)建筑風格來看,該宅當屬清道光年間建筑物。此宅的后堂為原來建筑,室內的撐拱、雀替等木構件雕飾精美。前廳于解放初期因火災焚毀,近年來予以復建。文物保護2002年經(jīng)績溪縣人民政府搶救性修復2004年10月28日,被評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蕪湖模范監(jiān)獄舊址
            蕪湖模范監(jiān)獄舊址始建于民國七年(1918)。初為安徽省省立第二監(jiān)獄,是當時安徽省設施最齊全、設備最先進的監(jiān)獄?箲(zhàn)時期,日軍在監(jiān)獄內設有水井架及水牢。解放后為安徽省第一監(jiān)獄,1965年前后停止使用。模范監(jiān)獄是一處規(guī)模龐大的建筑群,平面布局以“十”字樓為中心向周邊延伸,占地面積3389.11平方米。在監(jiān)獄東邊,另建有看管房一座,磚混結構,二層,占地面積162.13平方米。蕪湖模范監(jiān)獄是全國為數(shù)不多的建成的模范監(jiān)獄之一,體現(xiàn)了近代獄制發(fā)展過程,對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法制等情況都具有史證作用,是研究我國法制史的重要資料。保護范圍:墻體外,東50米,南20米,西30米,北30米。建設控制地帶:同保護范圍。……[詳細]
          304、六角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角樓
            甘棠崔家鎮(zhèn)守月彎河風水的村口亭,配有鎖橋、鑰橋各1座,并有鐵鏈和石樁栓鎖。明代萬歷年間(1573—1619),崔憲按參加北京皇宮修建的太平藝師畢昌帶回的圖樣捐資修建,八角;17塊青石浮雕則出于青陽—藝師之手。因毀于火,明崇禎四年(1631),崔應兆重建,改為六角,俗稱“六角樓”。清嘉慶八年(1803)、光緒八年(1882)、民國初年均重修。1981年、2001年安徽省文物局和黃山區(qū)人民政府撥款大修。1984年7月黃山市(原太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鄧石如故居(鄧稼先故居)
            坐落在安慶市五橫鄉(xiāng)白麟坂鄧家大屋的“鐵硯山房”,因是書法篆刻大家鄧石如的故居與“兩彈”元勛鄧稼先的誕生地,早在1986年就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安慶市日前斥資搶修的“鐵硯山房”將于國慶節(jié)前全新迎客!拌F硯山房”是清代著名書法、篆刻藝術大師鄧石如于乾隆六十年(1795)興建的住處。鄧石如以兩湖總督畢沅所贈鐵硯命名新居,故得名“鐵硯山房”。1924年鄧石如的第六世孫、“兩彈”元勛鄧稼先在“鐵硯山房”誕生。鄧石如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的書法家與篆刻家,鄧稼先是“兩彈”元勛,其故居“鐵硯山房”無疑是一處珍貴的人文景觀![詳細]
          灰角寺遺址
            灰角寺遺址時代為新石器時代,位于安徽太和縣苗集鎮(zhèn)。遺址高出四周地面約4 米,面積10萬平方米。遺址現(xiàn)為一臺形高地,高出四周地面約4 米,面積10萬平方米。地表采集的陶片以夾砂紅陶、灰陶為主,還有少量的泥質黑陶,主要器形有罐、杯、鼎、盆、豆等,紋飾有籃紋、弦紋、附加堆紋、繩紋等。從陶器分析,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該遺址面積大,內涵豐富,為研究淮北地區(qū)史前文化有重要意義。保護范圍:以遺址中心為基點,東100米,西100米,南100米,北至界洪河南岸。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各100米![詳細]
          307、同德仁藥店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德仁藥店
            同德仁藥店位于黃山市屯溪區(qū),年代為清;罩堇献痔査庝,創(chuàng)辦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距今已有140年歷史。最初,由上溪口程德宗和隆阜邵遠仁合伙開設,店員僅五六人,以經(jīng)銷中藥批發(fā)為主,兼坐堂行醫(yī),店名“同德仁”,既包含兩人名字,還寓意“同心同德,辦事仁義”。初期比較興旺,后因店東失和,經(jīng)營管理不善,加以用人不當,藥店兩度蝕本,難以繼續(xù)維持。光緒十五年(1889年),經(jīng)過股東協(xié)商重組,并起用賬房程燮卿當管事(經(jīng)理),藥店重新得到振興。2012年,同德仁藥店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房基外,東3米,南院墻外5米,西1米,北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7米,南5米,西9米,北5米![詳細]
          鳳義興商號樓
            鳳義興商號樓位于桐城市文昌街道辦事處建設居委會南大街38號。該樓坐西朝東,為清代自金陵遷居桐城的巨商鳳士標所建之商鋪和住宅,名曰“鳳義興”,曾為“桐城飯店”使用,現(xiàn)為鳳氏后人居住。前后共3進,均為2層。前進3開間,為商號鋪堂,鋪堂中有一方形小天井,雕花木窗,環(huán)天井設扶手欄桿。中進5開間,抬梁式木構架。后進5開間,與中進構成一長形天井,中有古井一口。木扶手長廊與木樓梯依舊。鳳義興商號樓較好地保存了清晚期徽派建筑的特色,結構精巧,樸素美觀,是桐城目前僅存的完整的商號樓。周邊古建筑較好,店鋪仍存,整條老街風格較好。保護范圍:東至南大街東側建筑外墻5米,西、南、北至商號樓圍墻外各2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5米,南10米,西5米,北10米![詳細]
          梅山摩崖石刻
            梅山摩崖石刻分為碑刻、摩崖、墓志等類型。梅山接壤江西,安徽的西南門戶。因山而名的參禪古寺,前來探幽訪勝,詠詩作賦,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有千言大觀,也有一字之驚;既有達官顯貴遺墨,也有無名之輩狂書;既有數(shù)丈摩崖,也有盈尺小碣;正草隸篆,代不絕書,琳瑯滿目,瑰麗多姿。其中主要的有普門嶺摩崖石刻、聚寶摩崖石刻、聚寶石記摩崖石刻、《古木》絕句摩崖石刻、《龍泉記》碑刻、梅山東石刻、神仙遺跡摩崖石刻等。這些石刻大大豐富了梅山的文化內涵,形成了一座天然的書法藝術寶庫,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保護范圍:以石刻中心點為圓心,半徑為10米的圓。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20米。……[詳細]
          大孤堆古墓葬
            大孤堆位于淮南市曹庵鎮(zhèn)孤堆村境內國道206與省道S102交口南側路旁。大孤堆古墓葬為一不規(guī)則形土堆,高出地表6米,顯得十分高大。頂部較平,長35米,寬30米;底部東西近70米,南北約50米,總面積約3500平方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地西北為古壽春城,是春秋蔡國、戰(zhàn)國楚國和漢淮南國的京畿要地,較為集中分布有春秋戰(zhàn)國及漢代時期墓葬。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武王墩、黃泥孤堆及李三孤堆呈有序排列分布,封土高,規(guī)模大,推測應為重要的貴族墓葬。為研究淮南地區(qū)春秋戰(zhàn)國至漢代時期的區(qū)域政治、文化和喪葬制度都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教弩臺舊址
            教-臺舊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qū)淮河路44號。又稱曹操點將臺、菱角臺。始建于三國時期,據(jù)史料記載,曹操為抵御東吳水軍,曾在此駐扎訓練500名-手,臺因此得名。臺高5米,臺上面積4200平方米,整座臺以土堆成,四周圍以條石,成覆斗狀,F(xiàn)在古教-臺上建有明教寺,從事宗教活動。明教寺建于南北朝的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原名鐵佛寺,后毀于兵亂。唐代宗李豫詔令重建,定名明教寺,明教寺屢經(jīng)盛衰,到清代咸豐五年全部毀于戰(zhàn)火,后重建。現(xiàn)在的明教寺主體建筑為光緒年間所建。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312、上坦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坦橋
            上坦橋位于安徽宣城市寧國市方塘鄉(xiāng)上坦村上坦橋呈南北走向,為五孔滿肩青石石拱橋。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橋長68.9米,引橋長44米,橋面寬5.6米,五孔從北向南跨徑依次為12.4米、13.8米、13.8米、12.7米和12.7米。橋基用條石砌成,每層較上層稍-,橋墩為船型。上坦橋從北向南第四孔的北面距河面約3.3米處拱券上崁有建橋“同仁因果”碑記一通,記載了建橋的捐資者、修建者和年代。護欄用石柱和條石砌筑而成。橋面和引橋原用青石鋪砌,引橋為階梯狀,上世紀80年代末修建鄉(xiāng)村公路時,改為水泥路面。保護范圍:橋整體結構及引橋。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橋南北兩端50米,東西兩側150米![詳細]
          昌溪太湖祠
            太湖祠建成于明代,祠長40米、寬17.5米,兩邊建有“議事廳”、“-區(qū)所”、戲臺和其它配套建筑?傉嫉孛娣e約為1100平方米。太湖祠主廳內的兩根楠木大柱柱圍達5.1尺,大門枋上有明太祖朱元璋御筆題賜的“第一世家”匾額。太湖祠前有可容七八千人的廣場,每逢二月十八、十月十八日(昌溪人祭拜汪公大帝第八子的盛大節(jié)日)、春節(jié),廣場上搭花戲臺演出村人自導自演的節(jié)目。太湖宗祠的建筑手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集中反映了建筑布局、形制、工藝、技術等各方面的高超水平,對研究徽派古建筑乃至中國建筑歷史具有重要價值。2019年10月7日,昌溪太湖祠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祠外墻周邊各5米加門前坦,南到照墻外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周邊50米![詳細]
          314、叢林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叢林寺
            叢林寺,位于歙縣小溪村東南1公里處,始建于公元831年,歷代均曾修葺。松柏掩映,紫竹簇擁。始建于公元831年,歷代均曾修葺。明初,歙縣有十大叢林(一叢林管十寺),叢林寺為第十叢林所在。寺興盛時有文殊院、大雄寶殿、普賢行宮、晨鐘樓等,現(xiàn)僅存大雄寶殿和僧房。大殿正方形,邊長9米,繞以敞廊,歇山頂。殿內中間四柱上架橫枋,枋上用12座斗拱托起藻井,天花板上彩繪云龍圖案。寺內殿壁上畫有24幅水墨觀音羅漢像,據(jù)傳為丁云鵬所作,F(xiàn)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叢林寺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寺(包括原僧房)周邊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50米。……[詳細]
          弦歌里廊橋
            弦歌里廊橋建于明代,0-建于清代,是黃山區(qū)保存完好的唯一的廊橋。該建筑為一進三開間二層0-,面闊13米,進深6米,高7米,占地面積66.825平米。其下石拱橋2米高、4米長、6米寬。閣面東南,巷棚硬山式,兩旁有封火墻。主樓一進三開間,木架結構穿斗式,黟縣青大石塊砌,圓柱方梁。無隔板,外墻石灰二樓三間,中有隔板分離。觀音閣是黃山區(qū)保存完好的唯一建于橋上的廊橋與佛閣相結合的古典建筑,外觀是兩層磚木結構的樓房,東側立有三塊石碑,記載了當時修路、補橋、興修水利的功德,對研究本地的歷史文化,具有較高史料研究價值。保護范圍:四周墻體外,東、南、西、北各1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各30米![詳細]
          硤山口《慰農(nóng)亭》及摩崖石刻
            硤山口《慰農(nóng)亭》及摩崖石刻位于鳳臺縣城西南約3.5公里處的劉集鄉(xiāng)山口村硤山口:古稱硤石口,始于大禹治水時開鑿的山峽,西硤古時建有禹王廟,又稱淮河第一硤,古為據(jù)險屯兵之地,被歷代兵家稱為長淮津要,是淝水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之一,西硤石尚存淮上罕見的文物摩崖石刻,即公元1274年南宋夏松題石之《筑城記》,北側50米處西硤之巔(現(xiàn)位于淮水中心80×40米孤島)有清代光緒三年(1877年)修復的慰農(nóng)亭。硤山口已于1991年因水利施工需要經(jīng)省考古研究所搶救發(fā)掘文物250多件,經(jīng)考證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1)“慰農(nóng)亭”。保護范圍:慰農(nóng)亭所在的孤島。建設控制地帶:同保護范圍。(2)摩崖石刻。保護范圍:摩崖石刻所在巨石。建設控制地帶:同保護范圍。……[詳細]
          昌溪廟坦及水口
            昌溪廟坦及水口安徽省歙縣忠烈廟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越國公汪華)及其第八子(汪俊,村人尊稱“八老爺”)該廟共分三間。正間供了汪公大帝兩尊忠臣烈士父子神像,廟前廣場即廟坦,500平方米,用各色石英石、云母石鋪綴成“鶴鹿同春”、“丹鳳朝陽”、“連升三戟”等圖案為全國罕見、昌溪僅有,對研究徽州古代古村落建設歷史和水口文化有較高的價值。位于廟坦的正前方就是昌溪的古水口,形成于元朝的末年。村外大塘坑、小塘坑兩股清澈的溪水穿街過巷,在廟坦融匯后形成優(yōu)美的“S”形(也稱為八卦形)溪流,注入昌源河。保護范圍:北至廟后銀杏樹,南至水圳出口,東、西至廟坦外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周邊50米![詳細]
          集東遺址
            集東遺址位于固鎮(zhèn)縣楊廟鄉(xiāng)廟新村集東組北側,西距八丈溝約200米,北距澥河約500米,是固鎮(zhèn)縣境內澥河流域一處重要的史前遺址。遺址南北走向,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8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地勢呈漫坡狀,中間高四周低,高出周圍地表約1.5米。2009年6月,固鎮(zhèn)縣在國家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fā)現(xiàn)該遺址,遺址地表暴露有豆柄、豆盤、鼎足、罐口沿、器耳等遺物,陶質以夾砂紅陶為主,器表多為素面,少量飾有弦紋和細繩紋。集東遺址是固鎮(zhèn)縣境內除南城孜遺址外,澥河流域另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陳冰白教授曾進行調查,確認遺址年代距今約6000年,是固鎮(zhèn)縣境內目前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淮北地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年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對探索淮北地區(qū)文明進程有重要價值。2012年,被省政府核定……[詳細]
          319、下陽祠山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陽祠山廟
            為奉西漢末年治水英雄張渤的廟宇。張渤,故鄣人,志在開鑿從吳興之西苕溪貫通廣德無量溪、桐汭河,連接南漪湖、太湖的內河水系,以利灌溉和舟楫。因王莽亂世工程未遂,在廣德橫山憂憤而死。為紀念他的功德,遂廣德橫山建廟以祀。此廟明初始建,清順治、嘉慶多次重修,青磚灰瓦,單檐硬山,廟內16根方體抹角花崗巖石柱,組成四組抬梁架,木構橫梁,氣勢雄渾。面闊三間13.3米,進深11米。祠山廟充分利用當?shù)氐氖馁Y源,采取木、石組合結構,克服了江南雨水多,空氣潮濕,木材易于朽爛的弊端,也減少了火災危害,是建筑材料使用的一大突破。保護范圍:廟墻體外,東9.4米至楊世清宅,南9.5米至水田,北11米至山坎。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向東西延伸,東38米,西36米![詳細]
          320、楊捷墓石刻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捷墓石刻
            楊捷墓石刻位于天長市諭興鄉(xiāng),時代為清。楊捷(1618—1700年),江蘇寶應人,官為清光祿大夫昭武將軍少保并太子太保督江南總兵。他戎馬一生,屢建戰(zhàn)功,死后贈少傅兼太子太傅。墓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為一高大山丘,墓前有長400米、寬30米神道,神道西高東低,用磚鋪砌,墓前有雙牌坊、雙碑亭、7對石象生,1對石柱,整個墓地氣勢壯觀。墓前石刻造型優(yōu)美,工藝精湛,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墓區(qū)外四周4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60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