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免费αv在线看,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1.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九華山凈信寺
            凈信寺,位于蓮花峰東麓的金沖村境內(nèi),距青陽縣城僅八公里。沿金山村后拾階而上一公里許,在一片修篁掩映之中便隱約可見一座不起眼的廟宇,這便是“凈信寺”。當?shù)厝朔Q“老庵”。相傳唐代那個修道成佛的瘋癲和尚道濟曾在此居庵多年。據(jù)《九華山志》載,凈信寺始建于唐代,一名“安禪院”,又名“碧云庵”,俗稱“老庵”。南宋詩僧釋希坦將碧云庵修葺、擴建后易名“凈信寺”。釋希坦,號率庵,工詩,著有《九華詩集》,早佚,舊志中尚存其詩五首,現(xiàn)志僅存《九華崇壽塔》和《七步泉》二首,F(xiàn)在的凈信寺主殿三間系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住持僧覺凈攜徒明順、明通所建。大殿為全石結構,不僅四壁為青麻條石壘砌,而且整個殿宇的梁、柱、斗拱皆系青麻石鑿成,有一人合圍粗細,并云紋雕刻。正門柁梁之上刻“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八個正楷大字。整個……[詳細]
          新四軍抗日殉國烈士墓
            新四軍抗日殉國烈士墓位于涇縣城西北25公里、云嶺鄉(xiāng)南堡村后黃龍崗。該墓葬有新四軍蔡啟等131位指戰(zhàn)員的遺骨。該地是一條高10余米、長約1公里的黃土崗,南北綿亙,遠看像一條臥龍,故名黃龍崗。崗上有一條人行小道,是舊時云嶺至涇縣的必經(jīng)之路。小道右側(cè)約7米處的土崗上,有一座土墩,墓高2米、長3米,墓前有碑,碑高1米、寬0.78米,于1952年閏五月二十日,楷書,落款為柳松林、章志明等51人。皖南事變后,烈士墳瑩散布在云嶺的山山嶺嶺,不能公開祭掃。當?shù)剞r(nóng)抗會的會員自發(fā)組織起了“孤墳會”,將烈士遺骨集中在一起,筑起一座墳墓,每年清明以挑孤墳為名,對烈士的墳瑩進行培土和祭掃。這種自發(fā)勝的掃祭活動,直至1964年抗日殉國烈士墓由云嶺紀念館接管才告結束?谷昭硣沂磕挂驯话不帐∪嗣裾1956年11月公布……[詳細]
          203、休寧鐘鼓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休寧鐘鼓樓
            鐘鼓樓它是休寧縣城的標志性建筑。至正年間的鐘鼓樓,史稱當時的休寧縣尹唐棣集富戶14人集資重修鐘鼓樓,至正五年(1345)六月破土,次年十一月竣工,其時鐘鼓樓為兩層樓閣建筑。明崇禎十四年(1641)毀于火,知縣朱統(tǒng)鈺重建,改為三層樓閣。清順治六年(1649)邑令翁人龍重修,拆去頂層,復改為兩層,下層壘以5米高的石臺基,正中砌有拱式圓門洞,以為人行通道,其后側(cè)砌有登樓石階,樓前懸有“休寧縣”三字直匾,樓前還引水辟地,池上架一石橋,名“三思橋”,明嘉靖年間知縣宋國華改橋為照壁,作為縣衙屏障。據(jù)清道光《休寧縣志》載,鐘鼓樓自明洪武二年起(1369),歷經(jīng)兵災火焚,至清康熙十五年(1767),曾先后重建8次。如今,我們看到的鐘鼓樓是經(jīng)1984年大修、1986年竣工的建筑,如今該樓辟為“狀元博物館”,南……[詳細]
          204、張恨水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恨水故居
            張恨水故居位于余井鎮(zhèn)黃嶺村黃嶺組。因建在突起的黃土嶺上,又名“黃土書屋”。黃土嶺呈長方形狀,北望長春水庫,南視嶺頭街坊。張恨水在這里度過了他的躬耕苦學、習文著作的少年時代。鑒于張恨水文學作品具有極大的學術研究價值,潛山縣人民政府于1986年10月將張恨水故居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在皖光苑建起了張恨水陳列室。張恨水(公元1895—1967年)是我國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和章回小說名家。一生著作頗豐,其中《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緣》、《八十一夢》為他的代表作。張恨水故居原建筑為4間平房瓦屋與1間院落,清末始建,F(xiàn)存建筑在民國時期進行了大部分改建,白墻灰瓦,一脊二坡三舉架,坐北朝南,面闊14.55米,進深0.7米,占地面積約102平方米。戶主丁憲文之父原是張家佃農(nóng),此處不動產(chǎn)系張恨水……[詳細]
          六安望江寺塔
            望江寺塔位于六安縣西河口鎮(zhèn)東南1公里愣河邊巖石上,宋代建。望江寺今為河口糧站。塔呈六棱形,高21米,第六層和塔頂南側(cè)抗戰(zhàn)期間遭日軍炮擊毀損。龍頭塔位于舒城城關東側(cè),俗稱“城錐”,因第四層有碑刻“龍頭”二字而稱龍頭塔。青磚砌,實心,六角形,閣式造型,高20.7米,七層,落剎為生鐵所鑄,分三層,葫蘆狀。始建于明天啟元年(162年),清乾隆二十九年(172年)重修。建國后,人民政府于1956年、1979年兩次撥款維修。1984年11月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文物。保護范圍:塔本體建筑及邊緣外東、南、西、北各2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20米,南、西、北各100米![詳細]
          206、蘇雪痕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雪痕宅
            蘇雪痕宅屬明代中葉磚木結構民宅。該宅平面為凹字形,一脊兩堂(前、后堂),二層樓房。通面闊三間,天井兩傍有廊,樓梯設于左廊內(nèi),樓下明間為客廳。兩傍為臥室;樓上明間原有香火座,兩傍為臥室。樓下低,樓上高,甚為明顯。樓面是在梁上架閣柵,上鋪樓板,閣柵斷面為方形,間隔30公分,梁架皆穿逗式,用斷面狹長的木材斧斫成略帶弓月形,穿插于柱子之間,表面雖素凈無華,但剖面如琴形,梁身又稍帶曲線,含有裝飾趣味。斗拱、鷹嘴榫及蘆葦墻間隔的做法,體現(xiàn)了徽州明代建筑的特點;⌒螜跅U的做法類似方文泰宅,其構圖比方宅簡樸得多,裙板部分采用一板一木次宋元護縫舊制做式。該宅后部檐柱和墻體,前人修繕時已作過更動。拆遷過程中,通過基礎發(fā)掘考證,找到了后墻體前移的根據(jù),同時為解決后廳和后廂房的采光問題,參照與該宅結構相似的歙縣方土……[詳細]
          207、小孤山石刻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孤山石刻
            小孤山石刻小孤山,歷來被譽作海門天柱。相傳大禹治水至此刻石紀功,或云秦始皇東巡曾在此刻“中流砥柱”4字于石上,然歲月遠久,字跡湮沒無存,僅有《水經(jīng)注·釋地》記載其事,F(xiàn)尚存石刻有元代俞瀚題書“海門第一關”和“啟秀寺”,明代興獻帝所題書的古詩一章和嘉靖敕建的御詩碑,葉夢熊“登小孤山”、舒芬“游龍耳洞”的題詩,清乾隆帝篆書“靈昭江嶼”和劉韋發(fā)草書“云香水翠”,彭玉麟題書的“江上峰青曲終人見”。還有“瓊崖滴翠”、“我德如是,佛壽無量”,“梳長生鶴發(fā),妝不老峰頭”等楹聯(lián)和唐代顧況、盧仝,后梁釋定法,宋代謝枋得,元朝傅若金、揭傒斯,明代劉基、解縉、李東陽,清朝朱書、王文治、彭友勝、石圣歷等人詩文,均系清代所刻,這些石刻,書法蒼勁遒秀,真草隸篆多體,各有風骨。全山共有石刻29處,真實地記錄了小孤山秀麗的……[詳細]
          趙氏宗祠戲樓
            趙氏宗祠戲樓位于銅陵市銅陵縣東聯(lián)鄉(xiāng)水滸村義興小圩內(nèi)。該戲樓原是趙氏宗祠的一部分,趙氏宗祠是一幢三進建筑群落,前進就是今天尚存的戲樓,戲樓的戲臺坐南朝北,正對著二進的庭院。戲樓為磚木結構,上下,內(nèi)有兩層一簡木制易樓梯上下。墻體為青磚砌成,白灰抹面,小瓦蓋頂,樓北側(cè)有4個飛檐翹角,中間開門,左右各3大間,戲樓內(nèi)部為木質(zhì)結構,頂部有一大兩小3個藻井,藻井局部存有彩繪,藻井、棟梁均雕刻有人物、龍、鳳、獅等,造型各異,栩栩如生。該戲樓是本地區(qū)保存較好的一座古戲樓,造型古樸雄渾,戲樓內(nèi)部全部采用株木雕刻成的木條經(jīng)拼榫而成,戲樓斗拱、藻井、駝梁等隨處可見形象逼真的木雕,有人物、龍、鳳、獅等,造型各異,栩栩如生。保護范圍:戲樓墻外,東、南、西、北各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西、南20米,北30米……[詳細]
          209、績溪魁星閣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績溪魁星閣
            魁星閣坐落于上莊鎮(zhèn)石家村,清人石承謨?yōu)檎裎娘L興建魁星閣,乾隆十六年(1751)告竣,1984年重修,整幢建筑保存完整。占地47平方米,平面正方,歇山式屋頂,飛椽承挑屋檐。臺明四角立方形石柱四根,支撐梁架,四周設廊。中間西向安裝木鬲扇,上首懸匾“山溪攬勝”,南北金柱有楹聯(lián):“十里溪流,溪水繞青襟翠帶,一村北向,山峰環(huán)鳳閣龍樓!毕鄠鳎霞易鍨楸磉_“復明反清”思想,在建閣時大作文章。樓閣上大下小,蘊含明在上,清在下,明強清弱之意。檐水落地十七尺,象征明代十七君:翼角距地十九尺,四角之和七十六,再加每方用椽五十根共二百,兩數(shù)相加,剛好是明王朝統(tǒng)治年數(shù)二百七十六,設計巧妙,寓意頗深。1986年,公布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詳細]
          210、虞姬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虞姬墓
            虞姬墓:坐落在今靈璧縣城東15華里,宿(縣)泗(縣)公路南側(cè)。虞姬為項羽的寵妾,當年楚漢相爭,項羽四面楚歌時,虞姬自刎而葬于此。虞姬墓風光公元前202年楚漢決戰(zhàn)垓下(今靈璧縣南沱河北岸的韋集鎮(zhèn)城后村),項羽兵少糧盡,四面楚歌,陷入重圍,遂夜飲帳中,面對寵妾虞姬、駿馬烏騅,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王歌罷而泣,虞姬知軍情突變,哀嘆大勢已去,歌而和之!妒酚浾x》引《楚漢春秋》云,虞姬歌詞為: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突圍,倉皇出走,途中筑冢葬此。-旅游小貼士:開放時間:8:00——18:00地址:靈璧縣城東15華里,宿(縣)泗(縣)公路南側(cè)……[詳細]
          歙縣許氏宗祠(敦睦堂)
            許氏宗祠(敦睦堂)位于黃山市歙縣,年代為明。許氏宗祠的前進與后進已于“文革-”期間被拆毀改作小學教室,但主體建筑中進享堂仍完好健在。中進享堂的古韻較之皖南許多名祠,諸如歙縣呈坎羅家祠堂、黔縣西遞胡家祠堂、本縣龍川胡氏宗祠等,不能相比,許祠的中進享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占地面積約300多平方米,抬梁硬山頂建造法式,許祠的梁柱構架特別粗礦碩大,梁架高矮比例有如石雞身體與四肢的感覺相似,顯得極為圓渾笨拙,配之梁架間諸如雀替、梁馱、斗拱、叉手等裝飾雕琢構件交融為一體,使許祠中進享堂的文化古韻顯得更為濃郁。據(jù)《許氏族譜》記載:“許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毕硖密庬斏喜坑羞^拆換修補痕跡,但主體梁架結構仍為洪武當年原物,無怪乎它具有這種極強的古韻。許氏宗祠及聽泉樓于1998年5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詳細]
          212、七門堰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門堰
            七門堰位于舒城縣西南七門山下,是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距今已2000余年。1960年在杭埠上游興建了龍河口水庫,七門堰灌區(qū)納入杭北干渠配套工程,成為淠史杭工程組成部分。七門堰渠首在龍河口水庫閉閘期間仍發(fā)揮引水效益。1984年11月公布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5月公布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七門堰的歷史漢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劉邦封其伯兄子劉信為羹頡侯,食邑于舒。劉信視“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嶺,勢若建瓴”,乃于“七門嶺下,阻河筑堰,曰七門。開渠建閘,引河流東北,載之平陸,條分支貫,灌田八千余頃!蓖瑫r,又于七門嶺之東修筑烏羊、片曹片責兩堰,“灌田兩千余頃”,謂之“七門三堰”。東漢末,揚州刺使劉馥,“循羹頡侯故跡”,“修筑斷龍舒水,灌田千伍百頃”。明宣德年間,邑令劉顯又對七門堰加以……[詳細]
          213、古埂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埂遺址
            古埂遺址,在肥西縣上派鎮(zhèn)東1.5公里處,遺址呈臺形,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1983年和198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兩次進行發(fā)掘,共揭露面積45O平方米。根據(jù)地層疊壓關系分為早、中、晚3期。早期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少量的紅陶器表涂有紅衣。-用具主要有鼎、豆、壺、罐、尊、甄、杯等。中期仍以紅陶為主,陶器以三足器和圈足器為多,平底器較少。主要器形有鼎、豆、壺、碗、缽、盤、鳥首耳罐、杯等。晚期仍以紅陶為主,黑陶明顯增多,主要器形有鼎、豆、罐、甑、缽、盆、碗等。生產(chǎn)工具有石鏟、石鏃、石刀、陶紡輪等。另發(fā)現(xiàn)平地起建長方形房址,地面經(jīng)火烤,平滑堅硬。四周有圓柱形洞,排列有序。房中間有長方形陶灶,灶旁有陶鼎、豆、盆及爐箅,是安徽省首次發(fā)現(xiàn)較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保護范圍:青年南路東側(cè)至古埂塘西側(cè)范圍,……[詳細]
          214、慧居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慧居寺
            慧居寺原名“慧慶庵”,位于九華山天臺峰山腰,始建于清朝,清末住持僧仁琳擴修,1938年住持僧普明募化重建大殿,擴允寮房,安單接眾,始具叢林規(guī)模,易名“慧居禪寺?谷諔(zhàn)爭期間,青陽中學遷于此地。1943-1953年,果樂、果寬、理空先后任住持。1982年重修殿宇。1984年所有佛像上漆貼金。全寺建筑面積541平方米。該寺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重點寺院。從閔園上天臺,走臺階古道登高,約里許,在一片竹海之中,可見“密樹藏金碧,山空應鼓鐘”的慧居寺。該寺沒有山門等附屬建筑,大雄寶殿直露面前,似缺少佛殿的莊嚴氣氛。實際上,在建寺時,山門、前殿及兩廂附屬房屋均已籌募就緒,木石磚瓦等材料齊備。即將動工之時,日寇的鐵啼蹂躪保山,擴建工程被迫停止。大雄寶殿高10米,寬約15米,進深約10米。殿北有角門,可……[詳細]
          英王府及壁畫
            太平天國英王府及太平天國英王府壁畫是清清乾嘉年間文物。太平天國英王府及太平天國英王府壁畫位于安慶市市區(qū)。是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王府,系利用清官宦任塾第宅加經(jīng)修葺和改造而成,原屋始建于清乾嘉年間,坐北朝南,占地約4275平方米,府屋分3組,以正中一組為中心,筑正殿并附后殿,兩側(cè)多筑偏殿,進深均為四進,并圍以住宅、更樓、花園等,構成一完整府屋建筑群。東大殿尚存4幅太平天國壁畫(獅鳳梧桐、瓜瓞(音dié)綿綿、戰(zhàn)馬奔騰和暗八仙)。還發(fā)現(xiàn)帶有龍鳳圖案的滴水瓦、旗鼓石、上馬石等。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王府大門并不是特別豪華考究,F(xiàn)大門左側(cè)還有一塊巨大漢白玉抱鼓石,方能顯示出該院主人與眾不同的身份。門檻上方有一塊紅色門牌,右側(cè)有墻壁上方鑲嵌的黑色石碑。保護范圍:建筑外,東6米,南0.5米,……[詳細]
          歙縣鮑氏宗祠
            蕃村鮑氏宗祠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竣工落成,占地680平方米,是當?shù)乇4嫱暾那宕籼媒ㄖ牡湫痛碇弧uU氏宗祠坐西朝東,三進三開間,都采用木柵欄護祠外套。兩邊八字墻,磨磚對縫,“萬字”花紋嵌入其中,上有葵花磚雕修飾,下為“虎門紋”,上下均有石基護祠,祠內(nèi)卷篷軒頂、雕梁畫棟。享堂分三格分設,里外天井、兩廊環(huán)抱,石柱、木柱林立并有說處。“鮑氏宗祠”匾額高懸,門前“百獸坦”,旗桿敦六個分兩組,端坐坦前,氣勢恢宏。該祠三進兩天井,前后高低有序,一進為天井庭院,廊西廊北合抱。二進為正堂,“惇敘堂”正匾高懸,卷篷軒頂,畫棟雕梁。鮑氏宗祠“惇敘堂”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竣工落成。該祠用料粗碩宏大,左勢非凡,布局靈活,設計巧妙,是當?shù)乇4嫱暾那宕籼媒ㄖ牡湫痛碇弧?019年1……[詳細]
          徐氏宗祠暨楊虎城在太和故居
            徐氏宗祠暨楊虎城在太和故居位于太和縣城關西大街徐氏宗祠是徐廣縉的家祠,建于清道光年間。徐廣縉(1797年—1869年),字仲升,太和徐寨人。24歲中進士,官至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加太子太保銜,世襲一等大臣。徐廣縉一生最大的功績,是在主政兩廣時,拒絕了英國人進入廣州城的無理要求,保衛(wèi)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徐廣縉為官40年,勤政愛民,廉潔自律,不事家產(chǎn)。楊虎城從廣州離任時,川資匱乏,賴人資助得以成行。晚年退居鄉(xiāng)里,茅屋數(shù)間而已。1927年,國-軍楊虎城部住太和,軍部設在徐氏祠堂,并與共產(chǎn)黨員謝葆真在此結婚,創(chuàng)辦了聯(lián)軍第十軍軍事干部學校,共產(chǎn)黨員南漢宸任校長,學員300多人,編3個大隊,大隊長均系共產(chǎn)黨員,并在楊虎城部成立特委(中共皖北特委)![詳細]
          蕪湖圣母院舊址
            蕪湖圣母院舊址位于市鏡湖區(qū)吉和北路65號第一人民醫(yī)院院內(nèi)。1933年西班牙人設計監(jiān)造,是蕪湖市今存規(guī)模較大的教會建筑之一。圣母院由蕪湖天主教會創(chuàng)辦,1933年西班牙人設計監(jiān)造,是蕪湖市今存規(guī)模較大的教會建筑之一。共有兩幢建筑,西邊是修道院,與東邊天主堂公署合稱“圣母院”。建筑為券廊式建筑,平面類似“工”字橫擺式樣,東西對稱,中樓南向外凸。面闊77.47米,進深32.75米,包括架空層共四層,建筑面積4217.36平方米。主教樓券廊式建筑,兩層樓,底部有架空層;通面闊27.85米,通進深15.78米,建筑面積1611.90平方米。圣母院舊址是研究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蕪湖近代史的實物史料。是西式建筑在我國的成功實踐,在結構設計和建筑工藝上都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價值。保護范圍:東20米至吉和北路,南1……[詳細]
          219、和縣萬壽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縣萬壽塔
            萬壽塔位于和縣歷陽鎮(zhèn)高莊行政村,距縣城5公里又名念徐塔此塔在《直隸和州志》和《歷陽典錄》上無記載。據(jù)傳,一說三國時期孫權為其母做壽所建,一說宋代所建;但省文史館曾考察過,認為三國時期的可能性較大,很有價值。塔磚木結構,高28米,七級,外正六方形,以石鋪基。每級外以磚木挑檐,每方間砌佛龕和拱門,佛龕內(nèi)磚雕盤坐蓮花之上佛像16、15、9尊不等,計近200尊。塔內(nèi)第一級呈正方形,底寬、壁高各2米,四角砌蓮花柱,上四方內(nèi)收成鑾頂式。塔門東南向,在第一級內(nèi)南壁,有一人寬磚砌階梯斜穿第二級外檐,再繞外檐六分之一,又有階梯穿至三級外檐,依次可直登其上,F(xiàn)第一級塔磚被拆除一部分,每級外檐也遭毀,第五級以上因久經(jīng)風雨剝蝕而殘缺不全,另有一大窟是日本鬼子用炮打的,今人無法直登其上![詳細]
          220、慈光閣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慈光閣
            慈光閣古稱朱砂庵,原為法海寺,明嘉靖間(1522—1566),玄陽道士居此,題額“步云亭”。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普門僧來此,改法海禪院。神宗敕封“護國慈光寺”,皇太后賜以佛經(jīng)、佛像、袈裟、錫杖、缽盂等物,盛極一時。曾是徽、宣兩州禪林之首。清新安畫派創(chuàng)始人漸江和尚(弘仁)和國畫大師石濤均曾居此。后寺毀。原址尚存部分樓房,建國后建為賓館。其上有含沙嶺,嶺上有妙之亭。金沙嶺后是立馬亭,立馬亭上可見立馬峰摩崖大字:“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十字,F(xiàn)在的慈光閣已經(jīng)辟為黃山博物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