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免费αv在线看,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1.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漢中市旅游

          漢中市旅游景點介紹

          141、鷹嘴崖
            鷹嘴崖在天蕩山主峰的西側山腰有一山崖凸懸,其形酷似一雄鷹收翅蟄伏,翹首西望,其色暗黑,充滿威懾之氣。其位正對米倉山頂部。鷹嘴崖也成為天蕩山一道神秘的風景線。傳說三國魏蜀糧草之爭,曹操軍隊兵敗天蕩山,慌亂從曹軍屯糧的米倉山搬運糧草至山下,諸葛亮派趙云與老將黃忠側應,占了米倉山,火燒曹軍糧草,曹操率軍親征,糧草不濟,兵困馬乏,進退維谷,不得不退守在勉縣東邊的黃泥崗一帶。天蕩山從激烈的戰(zhàn)事狀態(tài)轉入戰(zhàn)后的平靜,蜀軍在諸葛亮的指示下勸農(nóng)重回家園,恢復生產(chǎn),休養(yǎng)生息。天蕩山一帶經(jīng)受戰(zhàn)爭的洗禮,土地一片荒蕪,饑民盈道。有人便想到曹操曾經(jīng)屯糧的米倉山是否由于曹軍慌亂搬運糧草散落有糧食,便率眾登上米倉山,糧食顆粒不見,卻發(fā)現(xiàn)山頂一片凸蕪,地面有深淺不已的啄痕,便失望而歸。有一天晚上,住在米倉山腳下的幾位村民聽……[詳細]
          142、勉縣天燈寺
          勉縣天燈寺
            天燈寺位于勉縣城北四公里,天蕩山之南麓;前俯漢水,遙望定軍山,環(huán)山抱水,佳境天成。 始建不可考,相傳天燈寺建于東漢,故 “先有韓信廟,后有天燈寺”之說。明清時期寺院周圍古木參天,清靜幽雅。寺旁有一噴泉,常年噴水;寺院山門外有一巨石,傳為黃忠斬夏侯淵回營下馬的腳踏石,每當夜幕降臨寺院上空有光如晝,故名天燈寺。清嘉慶八年常禪師心遇和尚任該寺方丈,傳法戒,守清規(guī),化瑙珠,修殿宇,補文峰,成寶塔,沐雨節(jié)風,辛苦備嘗;歷時三十九年,一切工程告竣,形成了金碧交輝,琉璃爭耀的宏偉建筑。同治二年春發(fā)逆一炬,寺院變?yōu)榻雇;同治十三年冬,始治佛殿三楹,布局嚴謹,氣勢雄偉。悠悠歲月,及經(jīng)蒼桑,天燈寺面目全非……。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勉縣人民政府根據(jù)廣大佛教徒的愿望,批準開放了天燈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十多年來在天……[詳細]
          勉縣天蕩山
            天蕩山風景區(qū)位于勉縣縣城北3公里的黃家溝村,背依秦嶺南脈天蕩山主峰腳下,屬淺山丘陵區(qū),面積3298畝(其中:山林地l800畝,果園面積1200畝)。村內有著名的三國古戰(zhàn)場、天蕩山、米倉山和規(guī)模較大的佛教圣地天燈寺。景區(qū)前俯漢水、遙望定軍,環(huán)山抱水、佳境天成。天蕩山風景區(qū)交通便利,從勉縣縣城驅車10分鐘即達抵達,步行半小時即可。綠野仙蹤,田園夢境,綠樹成蔭,白墻紅瓦,氣溫濕潤,亭臺掩映,遠山含黛,天然大自然氧吧,緩步而行,茂林修竹,鳥語花香,曲徑通幽,借古思今,品三國遺跡,嘗農(nóng)家樂飯菜,看今日勝景,神思俱靜,樂不思歸!天蕩山風景區(qū)一個積三國文化游、生態(tài)農(nóng)業(yè)游、農(nóng)家樂游、天燈佛寺游、梨花節(jié)游、水果采摘游為一體的綜合旅游項目已經(jīng)形成。天蕩山東起堰河西岸,西至關山梁的銀洞嶺、雷公山,北連群峰環(huán)抱的米……[詳細]
          鎮(zhèn)巴革命烈士陵園
            鎮(zhèn)巴是川陜革命根據(jù)地陜南蘇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重大貢獻。為緬懷先烈,啟迪后人,1958年,省人民政府批準修建“鎮(zhèn)巴縣革命烈士紀念塔”,1984年9月竣工落成。2001年,又在塔右建成“革命歷史陳列館”。塔后是革命烈士陵園。1987年8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將“紀念塔”列為“省級第一批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5月被漢中行署列為“漢中地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漢中市重點開發(fā)的名勝景區(qū)之一。紀念塔區(qū)面積1.4平方公里,其中園林面積878平方米,植被覆蓋率達99%基建筑面積349平方米,紀念塔整體造型莊嚴,塔向高15.3米,肅穆宏偉,四周雕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和烈士英名。東面半坡建有革命烈士陵園,塔區(qū)下部設有“定遠、班程”兩亭。塔區(qū)生態(tài)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獨特,名貴花木叢生……[詳細]
          145、南鄭圣水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鄭圣水寺
            古老的圣水寺位于南鄭縣城以東約20公里處的漢江南岸。寺內龍泉鑲嵌五彩,漢桂流芳溢香,寺前古柏擎天,寺后松濤送爽,景色秀麗,風光迷人。因五眼泉水環(huán)繞大殿,猶如“五龍捧圣”,故名圣水寺。圣水寺南依靈泉山,北對漢江,與歷史文化名城漢中隔江相望。本寺歷史悠久,始建于西漢以前,歷朝歷代時有破敗,也修葺不止,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大體為明嘉靖年間的遺存。據(jù)《續(xù)修南鄭縣志》記載:“圣水寺在中七里壩……有青、白、黃、烏、黑五泉。黑泉從佛座下流出,其余在寺東西。故以泉水盛之器中,見者即知某泉之水!碑敃r,整個寺院分為東、中、西三院,中為大雄寶殿,旁有龍王殿、白云殿、娘娘殿、關公殿,寺后山頂建有望江樓、觀月樓、鎮(zhèn)龍塔,寺前山門為雙層樓閣,左右兩側由“九龍壁”相配,東山建有樵鳳亭,為雙連亭,西山建有景邵亭和酂侯(漢高祖劉邦賜……[詳細]
          寧強天湖風景區(qū)
            天湖風景區(qū)位于陜西省寧強縣東南部的二郎壩鄉(xiāng)。從西安、成都、漢中高速可直達寧強,距漢中市96公里。風景區(qū)屬集自然風光、水域風光于一體的原始生態(tài)自然風景區(qū)。1999年,省屬二郎壩水力發(fā)電公司在天生橋水庫落閘蓄水,形成了高山湖泊“天湖”。天湖湖面海拔高度1180米,南北約14.7公里,深達100米,水域150萬平方米,庫容7800萬立方米,寬窄隨山而變,遇景而成,最寬處500米,窄處則20米不足,湖水清澈,深邃沉靜,兩岸峽谷萬丈,奇峰怪石,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天湖蜿蜒狹長,三十里水路不同,三十里景點各展風采,加之撲朔迷離的神奇?zhèn)髡f更賦予這里山水的新、奇、險等魅力和特點。天湖風光,景色奇特,春夏秋冬四季都有迷人之處。景區(qū)內植被豐茂,林木蔥籠,保持著原始生態(tài)的自然環(huán)境,各種古樹高聳入云,遮天蔽日,古藤……[詳細]
          駱家壩古鎮(zhèn)
            駱家壩又稱驚軍壩,在漢代就有了駐軍,國遇夜驚軍隊而得名,是自古入川的重要集鎮(zhèn),后國商賈在此倒換騾馬而更名駱鎮(zhèn)。駱家壩革命歷史悠久,早在清嘉慶初年白連教起義軍扎營徐家寨(馬兒崖),位于駱鎮(zhèn)以西2km處,1932年12月紅二十九軍在此建立,點燃了陜南紅么革命的圣火,震驚陜南的“馬兒崖事變”就發(fā)生在這里。這里也是紅色交通線的重要驛站,紅軍歷史上有名的“鐘家溝會議”就在這里召開。1934年10月徐向前率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方面軍實行戰(zhàn)略大轉移,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途經(jīng)西鄉(xiāng),軍部就設在鐘家溝的玄天觀中,同時召開了團以上干部會議,確定了建立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的重大決議。沿河而建的駱家壩古鎮(zhèn),始建于明末清初,是自陜入川的重要集鎮(zhèn),在鐵索橋頭通過一個商店建筑形成景觀的收口。兩坡房、四合小院、深的天井,以木架作為主……[詳細]
          洋縣黃金峽
            黃金峽,是漢江第一峽,系漢江流經(jīng)本縣東南部金水、桑溪和黃金峽鎮(zhèn)的一段河谷,全長47公里。黃金峽自古以灘多勢險著稱,自環(huán)珠臺入峽,有24個險灘,出峽口即渭門,最為險阻的有九斗米灘、拘灘、鱉灘,大、小瓦灘和大、小唐興灘,不僅灘險,而且景奇。黃金峽以水流急、險灘多、氣勢磅礴著稱,時而山勢陡峭,時而奇峰迭出,時而穿行峽谷,時而靜水流淌,時而浪頭撲面,時而鹮猴再現(xiàn)。明朝著名詩人王任曾留下“九十余里黃金峽,二十四處白云灘。雷向漢中驅亂石,水從天上倒狂瀾。鐵崖礙日千山險,玉鹮井生風六月寒。信宿龍?zhí)缎以槌,片帆回首抵長安”的著名詩篇,清代文人鄒溶著有氣勢磅礴的《黃金峽賦》。漢江可分為上中下三段。丹江口以上為上游,長約925千米,集水面積9.52平方千米。穿行于秦嶺、巴山之間,河谷常與巖層走向斜交,平均比降為……[詳細]
          洋縣智果寺
            智果寺位于陜西省漢中市洋縣城西12公里的謝村鎮(zhèn)。108國道、西漢高速公路洋縣出口、洋縣火車站均可達,是陜西著名的宋元時期以城墻和護城河構成的城堡式寺院文物旅游景點和游覽勝地。《洋縣志》載:“智果寺,縣西二十八里,唐儀鳳間(公元676-679年)建造,宋、元重修。明萬歷年,某貴妃捐金,命太監(jiān)同知府重修,增建藏經(jīng)樓”。占地約35000平方米,l992年被公布為陜西唯一的一座皇家城堡式寺院。古有“漢上名剎”之稱,F(xiàn)存藏經(jīng)樓、大佛殿及護城河遺址,有“圣諭碑”等宋、明、清碑數(shù)通。智果寺藏經(jīng)樓高約15米,長21.7米,寬18.3米,坐北向南,上下兩層,單檐、斜山頂,房脊峻峭壁立,雕塑有唐三藏西天取經(jīng)故事組圖。整個構造高大雄偉,四周寬檐,黃、綠色琉璃筒瓦。樓內現(xiàn)存有明版御賜佛經(jīng)《大藏經(jīng)》4l87卷,經(jīng)卷封……[詳細]
          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
            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位于漢中市洋縣華陽鎮(zhèn)紅石窯村。1935年3月8日,以程子華為軍長,徐海東為副軍長,吳煥光為政委,鄭位三為政治部主任的紅二十五軍由鄂豫皖根據(jù)地北上抗日,途徑洋縣,駐軍華陽。軍司令部設在距洋縣華陽鎮(zhèn)5公里的紅石窯村余家大院內,軍-住在司令部內,二十五軍在華陽駐軍期間,這里成為華陽蘇區(qū)軍事政治中心。其時,余家大院共有兩大院落65間房屋,規(guī)模宏大,紅二十五軍離開華陽后,游擊隊又遭失敗,余家大院遭國民黨“圍剿”部隊拆毀損壞。解放后,黨和政府對遺跡積極進行了保護,F(xiàn)存有房屋兩大院11間,古柏44棵。為近現(xiàn)代重要革命歷史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存有當年紅軍施用過的刀、槍100余桿,紅軍書寫的標語及部分物品。是漢中市愛國主義教育重點基地。景區(qū)地址:陜西省漢中市洋縣華……[詳細]
          151、略陽靈巖寺 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略陽靈巖寺
            靈巖寺位于陜西省略陽縣城靈巖路3.5公里處嘉陵江東岸的玉文山腰,自古以來享有靈崖洞天的美譽。它依托山崖兩個天然溶洞撲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巧妙結合,構成一處獨有神韻的佛教靈示圣地而著稱陜、甘、川三省,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風景名勝區(qū).。靈巖寺又名靈崖寺、藥水巖始建唐開元年,是陜南第一大佛洞,洞中流水潺潺,古稱藥水含有多種微量元素。靈巖寺內摩崖石刻多達130余通素有小碑林之稱,尤以《甫阝閣頌》的八分漢隸享益書法金石學界,國際友人和書家學者每年都來目睹其書采書韻,嘆為觀止。據(jù)洞內摩崖刻石和《明·嘉略陽縣志》所載:靈崖寺建于唐開元年間,它以兩個天然的大洞穴著稱,吸引著歷代文人騷客。唐代大詩人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拭都曾泛舟嘉陵江,一游靈崖。靈巖寺內的摩崖刻石,是研究書法和歷史的一個天然實物寶……[詳細]
          漢中天臺國家森林公園
            漢中天臺國家森林公園北依秦嶺,南俯漢中盆地,位于漢中市城區(qū)以北18公里處,是一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俱佳的城郊型森林公園,總面積3674公頃,轄天臺山、啞姑山、太白、石堰四大景區(qū)108處景點。天臺山和啞姑山分別為陜南著名的道教和佛教圣地,為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天臺山山勢巍峨,山頂平坦如臺,故曰天臺。被譽為陜南第一名山,集“奇、險、古、秀”于一體,山勢雄偉,陡峭險峻,層巒疊嶂,氣勢狀觀。有飛仙靈崖、梅花古碑、琴泉雅奏、避灘地穴、岱頂風光等著名的人文、自然景觀,登主峰岱頂,北眺秦嶺翠峰,南瞰漢中盆地,令人心曠神怡;有始建于唐、宋、興盛于明、清的古建筑十余處,依山延續(xù)十余里,主要包括靈官殿、黃茂咀、南天門、藥王樓、涌泉寺、斗母宮,方圓百里群眾前來朝圣,常年香火不斷。歷代文人墨客,仙道真人,官宦士紳,在此……[詳細]
          漢中興漢荷園
            興漢荷園位于漢臺區(qū)七里鎮(zhèn)胡家扁村興漢公路旁,距漢中市中心區(qū)6公里,緊靠108國道以南,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優(yōu)越。興漢荷園是集蓮藕種植、良種繁育、休閑娛樂、餐飲服務為一體的觀光旅游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基地,于2002年7月建成并開始營業(yè)。2003年興漢荷園良種蓮藕種植面積1200畝,今年全辦事處蓮藕種植面積發(fā)展到1500畝。園內有藕香榭,觀荷亭等休閑娛樂景點,建筑面積達1100m2,成為漢臺區(qū)乃至漢中市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和觀光旅游的新亮點。 興漢荷園是集蓮藕種植,良種繁育、休閉娛樂、垂釣、餐飲服務為一體的觀光旅游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基地,蓮藕種植15OO畝,每年5月后,滿塘碧綠,荷花盛開,陣陣飄香,每年舉辦一屆“荷花節(jié)”,是漢中市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和觀光旅游的新亮點。有水生花卉展覽區(qū)、荷文化展示區(qū)、生產(chǎn)區(qū),是集科研、生產(chǎn)、旅游觀光、科普教……[詳細]
          留壩古棧道褒河漂流
            陜西省留壩縣,位于秦嶺南麓腹地,我國古代先民開鑿的穿越秦嶺,聯(lián)通秦蜀的古棧道中有三條穿境而 過,素有“中國棧道之鄉(xiāng)”的美譽。其中褒斜古棧道是早于萬里長城的建筑奇跡,它沿著湍急的褒河的穿越秦嶺,凌空飛架于懸崖峭壁之上,蜿蜒盤旋于崇山峻嶺之間,以其險、奇、雄著稱于世。 “中國棧道第一漂”,就是沿著褒斜古棧道在褒河上開辟的漂流項目。無論您選擇探險自駕漂、情侶自駕漂,還是激流勇士漂,沿著褒河斜水順河而下,都可將多處古棧道遺址盡收眼底,既目睹古人的聰明智慧,又可領略大自然的秀美風光。水隨山繞、人隨船行、船隨浪起、任憑飛珠濺玉,享受中流擊水的樂趣。十里漂流,百折千回,浪遏飛舟,會給您留下“披閱棧道風云,駕馭長河破浪,親歷英雄壯舉,感受熱情召喚”的人生體驗。 該景區(qū)位于留壩縣的武關驛鎮(zhèn),距縣城城區(qū)5公里……[詳細]
          碾子婭古鎮(zhèn)
            鎮(zhèn)巴縣碾子婭古鎮(zhèn)位于鎮(zhèn)巴縣東北角,距縣城115公里。東鄰漢陰縣雙坪鄉(xiāng),西接巴廟鎮(zhèn),南依紫陽縣燎原鄉(xiāng),北靠西鄉(xiāng)縣兩河口鎮(zhèn)。在未通公路前,水運業(yè)發(fā)達,上溯達巴蜀、下行至漢中、安康等陜南重鎮(zhèn)。因此,一時間店鋪林立,商賈云集,十分繁榮,素有“小漢口”之美譽。古鎮(zhèn)依山起勢,臨水賦形,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江,面積雖不大,只有一條一里多長拾階而上的青石板老街貫穿古鎮(zhèn)南北,但蜿蜒曲折的石街兩邊至今仍保存著完好的此起彼伏,錯落有致的清瓦屋面、木質穿斗式三、四開間商鋪及青磚會館,深藏大巴山青山綠水間,極少受到世俗的侵擾,雖然伴隨著新鎮(zhèn)的異地選址重建和現(xiàn)代交通業(yè)的發(fā)展,傳統(tǒng)水運業(yè)的凋零,古鎮(zhèn)已顯得十分衰敗,雖然如此,但古鎮(zhèn)原汁原味的原始風貌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為我們細數(shù)著歷史的滄桑與歲月的變遷。沿著高高的石階,深情……[詳細]
          古路壩天主教堂
            古路壩天主教堂位于縣城南12公里處的董家營鄉(xiāng)古路壩村,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1888年,是當時西北五省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教堂由荷蘭人設計,我國優(yōu)秀工匠施工修建,整個建筑群設計獨特,構思巧妙,用料考究,建造工藝高超,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現(xiàn)存有主教公館和修女院,全部保存完好?箲(zhàn)時期原北洋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私立焦作工學院合并組成國立西北工學院,共設8個學系,院址設古路壩天主教堂,辦學達八年之久,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急需人才,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全國著名的文化三大壩之一。從董家營鄉(xiāng)入七里溝到教堂,沿途風景秀美,特別是五月間,沿山溝而過,滿山的七里香花香陣陣,野菊花、槐花等競相開放,令人心曠神怡,F(xiàn)存主教公館,座南朝北,回字形封閉式磚木結構,小灰瓦房面,占地68.4×50……[詳細]
          157、漢中萬壽寺
          漢中萬壽寺
            萬壽寺位于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qū),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六年(l383年)。原址漢中城內南大街。傳承法系為臨濟正宗。寺中現(xiàn)有建筑觀音殿、大雄寶殿、地藏殿、玉佛殿、天王殿及山門等,均為近年所建,寺中有墓塔一座,碑刻一塊。這里不僅風光優(yōu)美,景觀獨特,而且文物眾多,古跡紛呈。據(jù)漢中萬壽寺住持釋續(xù)學法師的介紹,萬壽寺的來由淵源有以下三個方面?zhèn)髡f……其一是說,在《漢南續(xù)修府志》里祀典目中三十七頁上僅有十個字即“府治西萬壽寺明洪武十六年建”;其二是說,清人王誠齋《東籬憶語》里的一段是:“府治內明初所建寺廟,今余三座,一凈明寺,二萬壽寺,三府城隍廟”。前二者已郁為叢林,僧尼均二百余人,細問之則皆臨濟宗派,蓋農(nóng)禪也。城隍廟住道百余人,以鬼道教民,故香火極盛;其三是說,據(jù)漢中七十歲的老人們都能口述出萬壽寺完整時的風貌![詳細]
          158、蕭何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蕭何墓
            蕭何墓位于城固縣城東北一公里的博望鎮(zhèn)謝家井辦事處杜家漕村。蕭何(?—前193年),沛人(今江蘇省豐縣),公元前206年隨劉邦駐漢中,漢王朝建立后被拜為相國,封酂侯,謚文終侯,葬于咸陽五陵塬。傳說蕭何當年隨劉邦來漢,在城固練兵、興修水利,惠澤當?shù)厝罕姡笕藶榱思赖焖,修建蕭何墓和蕭何祠祭拜。城固蕭何墓為衣冠墓,墓座西向東,墓冢呈橢圓形,長15米,寬10米,高5米。墓前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上刻隸書“漢丞相酂侯蕭公墓”,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陜西巡撫畢沅所書,碑高1.87米,寬0.9米,厚0.15米。右側一通上刻楷書:“漢相國蕭公諱何神墓”,系乾隆十一年(1746)城固知縣藏應桐重立,碑高1米,寬0.7米,厚0.22米。左側一通大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石碑,上刻楷書:“創(chuàng)修酂侯陵園碑記……[詳細]
          159、樊噲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樊噲墓
            樊噲墓位于城固縣北十里五郎廟鄉(xiāng)黃家村。2008年9月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樊噲墓又名樊噲臺,是在平地用土壘起,圓形平頂,高20米,占地面積十畝零六分。墓前正中豎碑一通,上刻隸書“漢舞陽侯樊將軍墓”,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陜西巡撫畢沅所書。墓周圍有大小柏樹28棵,古藥樹(黃蓮木)7棵,其中墓前一棵盤根錯節(jié),遮天蔽日,高約30米,直徑0.6米,約在300年以上,十分壯觀。據(jù)《水經(jīng)注》載:“湑水經(jīng)樊噲臺南,臺高五六丈,上容百許人”《輿地紀勝》載:樊噲臺在城固縣北五里,上容百余人!杜f經(jīng)》云:“樊噲所筑也”。清《城固縣志》卷二陵墓有“舞陽侯樊噲墓西北十里黃家村”。清《陜西通志》卷七十三古跡“樊噲臺在城固縣北十三里,上容百余人”![詳細]
          許家廟遺址
            許家廟遺址位于城固縣桔園鎮(zhèn)許家廟村、湑水河西岸的一二級臺地上,分布面積約6平方公里,遺址東邊沿湑水河有人工筑起的夯土墻,長約5公里,殘高0.5--2.8米,夯層0.15-0.20米,夯窩規(guī)格及城墻寬度不詳。包含物有加沙陶、灰陶、紅陶、繩紋陶、礫石等,器形有罐、盆、翁、磚、瓦等。城墻以西的范圍內,地面分布大量的加沙紅陶、加沙灰陶、紅陶、灰陶;細繩紋、粗繩紋陶;磚、瓦片等。同時,遺址內分布著大小不等的土臺,從斷層上可以看到底部為河卵石,上面為文化層,厚度0.1---1.2米,有些斷層可以看到石灰層,部分疑是人工夯筑而成。該遺址從地面分布的陶片來看,年代跨度較長,仰韶時期、戰(zhàn)國秦漢、唐宋。此遺址保存完好,跨度時代長,對研究城固的歷史有重要的價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