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宗寺位于臺懷鎮(zhèn)營坊村山腰、菩薩頂?shù)南逻,始建于明正德二年,清代重修。廣宗寺依山而建,規(guī)模雖小,但布局嚴謹,是五臺山十大青廟之一。銅瓦殿是寺院的主殿,共有3間,殿頂覆以銅瓦,在五臺山的寺院中別具一格。殿內(nèi)供有華嚴三圣:文殊菩薩、毗盧佛、普賢菩薩,兩側(cè)鑄有十八羅漢像神態(tài)各異,變化多端。該寺高大雄偉,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風格。廣宗寺內(nèi)東北角還建有一座墓塔,高6米,塔身潔白,這是原中國佛學院院長法尊法師的靈骨塔。法尊法師精通藏文,他把長達二百卷的《大毗婆娑論》譯成藏文,對佛教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廣宗寺是他出家的地方,在他80歲圓寂后,就選擇這里作為他安放靈骨的地方。
金閣寺(第二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五臺山臺懷鎮(zhèn)西北15公里據(jù)《資治通鑒·唐紀》載,唐大歷五年(770年),代宗李豫詔高僧印度來華的三藏法師不空赴五臺山修功德,建寺鑄銅為瓦,涂金瓦上,飾佛閣為金閣,故名金閣寺。五代后幾經(jīng)重修,雖基址末變,但建筑風格已非原貌。明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清至民國年間多次修葺,現(xiàn)存建筑為明、清遺構。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11萬平方米,有殿堂房屋160余間。寺內(nèi)建筑布局分兩進院落,前院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左右分為鐘鼓二樓,院之正中為觀音閣,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四周圍廊,重檐歇山頂。閣內(nèi)正中塑高17.7米的千手觀音銅像一軀,后人于銅像之上覆蓋泥皮一層,將銅像隱于泥層之中。觀音像西南隅,塑有詔令建造該寺的
南禪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的臺懷鎮(zhèn),南禪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0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南禪寺大殿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佛教殿堂建筑,它在中國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一珍貴文物所以能夠完好保存下來,與它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該寺散落在五臺山五座臺頂之外的南端,藏匿在邊遠的小山溝里,向來煙火冷落,歷代不被看重,因而躲過了滅法和兵災的毀壞,僥幸保留至今,成為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一座佛教殿堂建筑。從建筑風格來看,南禪寺大雄寶殿具有唐代建筑質(zhì)樸、堅實、蒼古的特點。在我國現(xiàn)存古建筑中,它是屋頂最平緩的一座,一對高大的鴟吻矗立在殿脊兩端,與周圍配殿比較,顯得特別巍偉雄健,儼然一副威嚴姿態(tài)。殿內(nèi)塑像17尊,分布在一個長8.4米、寬6.
五臺山佛母洞,又稱五臺山千佛洞,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白云寺村西南約1800米。坐北朝南,東西長172.56米,南北寬63.67米,占地面積約1.1萬平方米。據(jù)明《清涼山志》載,明嘉靖年間(1522-1566)創(chuàng)建。據(jù)碑載,清乾隆七年(1742)、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除大殿(佛母洞)為清代建筑外,其余建筑均為新建。大雄寶殿,也稱佛母洞,臺基寬10.05米,深5.86米,高1.08米,面寬三間,進深二椽,單檐硬山頂,四檁前后廊式構架,斗栱三踩單翹,明間設隔扇門,次間為隔扇窗。殿后依山存自然溶洞1孔,寬5米,高4米,分內(nèi)、外洞,內(nèi)洞供石佛1尊,外洞供石雕毗盧佛及四方佛4尊,為明代雕造。殿前存明重修碑2通。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
導 游:秘密寺始建于唐代,現(xiàn)僅存前院、中院、后院、西庵、中庵等處。前院有天王殿,東西兩廂及正殿5間,南北藏經(jīng)樓等;中院有配殿及正殿5間;后院部分殿堂殘壞;中庵包括三圣庵、觀音洞、金佛樓三處。觀音洞三層分奉彌勒、三大士、關羽等石雕像、摩崖造像18尊。金佛樓三層8間,內(nèi)奉石雕貼金接引佛一尊! 看 點:寺前山坡有墓塔3座:祖師塔、建玄大師磚墓塔以及建于明萬歷年間的普同塔。這3座磚墓塔為后人研究五臺山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介 紹: 位于臺懷鎮(zhèn)西南38公里處、維屏山秘密巖,秘密巖又稱秘魔巖,所以秘密寺又稱秘魔寺。相傳這里是文殊大士受記五百神龍潛修之地,后來永泰禪師曾在此居住修行,時人稱為秘魔巖和尚,因其手持木叉,所以又稱木叉和尚。這里
五臺山清涼寺,位于中臺南瓦廠村東北的清涼谷,距臺懷鎮(zhèn)約15千米,寺內(nèi)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跡“清涼石”而得名,F(xiàn)今的清涼寺,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由香港黃惠卿女士等籌資、山西省文物局工藝美術大師胡銀玉設計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據(jù)“清涼山志”載,此寺肇于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間(472-493)。唐代時,它是替國行道的鎮(zhèn)國道場。唐代歷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場。清乾隆年間,寺宇建筑整齊一新,規(guī)模宏大。民國年間再度擴建,“文革”時期,整座寺廟作為迷信產(chǎn)物而被毀,惟天生之清涼石尚存。清涼石是清涼寺的象征,文殊菩薩曾于清涼石上講經(jīng)說法,因此也稱“曼殊床”清涼寺坐東朝西,按中國傳統(tǒng)的中軸對稱格局布置,中軸線上有五層大殿,禪堂、配殿左右
五臺山南臺頂普濟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寬灘寺村北約2200米。坐北向南,東西長68.43米,南北寬67.78米,占地面積4638平方米,據(jù)明《清涼山志》記載,建于隋開皇元年(581)。 明成化年間(1465-1487)、萬歷年間(1573-1620)、清康熙四年(1665)均有修葺,F(xiàn)存建筑除大雄寶殿、文殊殿、客堂和僧舍外,余皆為清代遺構。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后殿(古佛殿),西側(cè)建有地藏殿、觀音殿、古文殊洞、普賢舍利塔等,東側(cè)建有僧舍、客堂,近年來東側(cè)又新建一偏院,為五觀堂、僧舍等。寺內(nèi)保存有明代佛像4尊,明清重修碑3通。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
落寶溝銀洞遺址,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落寶溝村東北約500米。坐東向西,東西長20米,南北寬30米,分布面積600平方米。所處位置為土石山區(qū),相傳該銀礦為五代時北漢皇帝劉旻,命五臺山高僧繼顒所開,所得銀兩北漢政權收取40%,寺廟留存60%,緩解了北漢政權的財政危機,被北漢政權封為“大漢國都僧統(tǒng)檢驗”、“太師兼中書令”,開創(chuàng)了寺廟經(jīng)營工商業(yè)的先河。 遺址內(nèi)分布有4孔銀洞,最大的1孔銀洞高1.6米,寬1.5米,最小的1孔銀洞高1.3米,寬1.3米。各銀洞內(nèi)散落有銀粉、銀粉礦石遺跡。(內(nèi)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
五臺山中臺頂演教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竹林寺村東北約4500米。坐北朝南,東西長71.35米,南北寬153.94米,占地面積約為1.1萬平方米。 據(jù)明《清涼山志》載,建于隋開皇元年(581),明弘治年間(1488-1505)重建。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祖師殿、喇嘛塔(祈光塔)、文殊殿和大雄寶殿,東西兩側(cè)為僧房。現(xiàn)存建筑惟喇嘛塔為明代遺構,余皆為新建。寺內(nèi)存殘明碑1通,石獅1只。寺外存說法臺1座,上有大小石砌塔5座。1988年7月,五臺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
看 點:靈鷲一詞,來源于古印度。古印度有一座山,因山形似鷲,山中又多鷲,認為有靈氣,稱為靈鷲山,略稱靈山。傳說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曾在山中居住和說法多年。所以佛教中的許多傳說與此山有關。靈鷲山往往成為佛的代名詞。中國佛教信徒為了宣揚本教,許多名僧便將自己的修持之處附為靈鷲。 介 紹:靈鷲峰是五臺山臺懷鎮(zhèn)內(nèi)的一座名山,往往作為五臺山的代稱。山西忻州市
清涼谷北山腰塔,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南莊村西北約1400米處,F(xiàn)存有兩座塔,一塔為無名塔,通高約7.5米,塔基為石砌六邊形,每邊長2.3米,塔腰為磚砌腰藻瓶式; 另一塔為寬公無量和尚塔,大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五月建,通高約7米,塔基為石砌六邊形,每邊長1.4米,塔腰為磚砌束腰藻瓶式,塔剎較為完整。兩塔占地面積15平方米。(《忻州文物薈萃》)
看 點: 梵仙山,又名飯仙山。飯仙二字據(jù)說是康熙皇帝金口御封的。 介 紹: 梵仙山位于臺懷鎮(zhèn)南,距大白塔1公里左右。風光秀麗,號稱“小南臺”。夏秋之季,站在山腳仰望,只見漫山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林木茂密,姹紫嫣紅,爛漫錦繡,萬綠叢中一點紅,寺廟就建立在山巔,隱藏在郁郁蔥蔥的林木中間。山西忻州市
介 紹: 五臺山東臺名為望海峰,位于臺懷鎮(zhèn)東10公里,海拔2795米,面積100余畝,臺頂曾建有望海樓。 夏日天氣晴好時,黎明登臨其上,可見云海盡頭的紅日噴薄而出。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詩人趙樸初,1981年登臨東臺時曾即景詠詞:“東臺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云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山西忻州市
介 紹: 五臺山南臺名為錦繡峰,位于臺懷鎮(zhèn)南12公里,海拔2485米,面積200余畝。臺頂象倒立的藻瓶,周圍1里,細花雜草布滿了整個山巒,猶如綠色的地毯。這里有罕見的“金蓮”、“日菊”和名貴的“銀盤蘑菇”。每年芒種過后,盛夏來臨,來自各地的騾馬牛羊聚集山上,牧民們的歌聲回蕩在山谷中,動人心弦。山西忻州市
介 紹:五臺山西臺名為掛月峰,位于臺懷鎮(zhèn)西13公里,海拔2773米,臺頂平如掌,面積300余畝。每當明月高照,山泉潺潺,頗有詩情畫意的境界,月墜峰巔之際,恰如懸鏡。在西臺頂上賞月,別具一格。臺頂有座石砌的法雷寺,供獅子文殊。寺北有個天然水池,直徑約10米。池北有泉,長、寬各約1.5米。山西忻州市
介 紹:五臺山中臺名翠巖峰,位于臺懷鎮(zhèn)西北10公里,海拔2894米,臺頂平廣,面積200余畝。臺頂巨石累累,即所謂“龍翻石”。中臺頂氣候嚴寒,變化多端,一年有8個月降雪,最低氣溫常常降至-45℃。夏季時晴時雨,經(jīng)常出現(xiàn)山下傾盆大雨,山上紅日當頭的奇景。五臺氣象站就建在中臺頂上。山西忻州市
介 紹: 五臺山北臺名為葉斗峰,以驚險取勝,位于臺懷鎮(zhèn)以北5公里,海拔高度為3058米,面積達400余畝,是五臺山中之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qū)最高峰。臺頂氣候異常寒冷,通常9月見雪,4月解凍,臺背陰面有常年不化的冰雪,稱之為“萬年冰”。山西忻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