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點: 廟內(nèi)現(xiàn)存宋、元、明、清及民國年間重修碑20余通,大多豎立于拜亭之內(nèi)。值得引起重視的是:宋、元、明、清四朝建筑集于一廟,國內(nèi)現(xiàn)存的古代建筑中為數(shù)不多,實屬珍貴! 介 紹: 九天圣母廟在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xiāng)東河村西的土丘上,創(chuàng)建于隋代,北宋初重建圣母殿,此后經(jīng)過多次修繕。 九天圣母廟座北向南,為一進院。南北較短,東西較寬。前有山門戲樓,中為獻亭,北為圣母殿。兩則配以耳殿。東西院現(xiàn)存李靖王殿、三宮殿、閻君殿、十帥殿、關公殿、子孫殿及梳妝樓等建筑。殿宇錯落有致,殿頂形制各異。廟南、北、西三面懸壁劈立,溝壑縱橫,東面與場院相連。 山門戲樓之前為一條形平臺,臺下為青石拱券的三孔石窯,南向排列,67級青石踏跺呈45°斜面壘砌
西社衛(wèi)公廟時代:元、清地址:長治市平順縣北社鄉(xiāng)西社村西社衛(wèi)公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明、清均有增建修葺,F(xiàn)存一進院布局,中軸線自南依次為山門(上有倒座戲臺)、獻殿、正殿,兩側分布有西妝殿、東廂房、東耳殿,剩余建筑均已坍塌。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平面近方形,柱網(wǎng)排列采用減柱手法,單檐硬山頂,柱頭斗栱五鋪作單抄單昂,補間鋪作每間一攢,六架椽屋四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門窗裝修已不存在,依其主體結構判斷應為元代建筑。2019年10月7日,西社衛(wèi)公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南社玉皇廟(第五批省保)時代:元、民國地址:長治市平順縣北社鄉(xiāng)南社村南社玉皇廟現(xiàn)存四合院布局,坐北朝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有獻殿、正殿,東西有耳殿、廂房。正殿坐落在高0.98米的石砌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單檐硬山頂,柱頭斗栱五鋪作單抄單昂,耍頭呈昂形,出45°斜栱,無補間鋪作。梁架為六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前一間辟廊,門窗裝修均已不存。依其現(xiàn)存結構形制判斷應為元代遺構。
北社三嵕廟北社三嵕廟(第四批省保)時代:元、清地址:平順縣北社鄉(xiāng)北社村北社三嵕廟位于平順縣北社鄉(xiāng)北社村。坐北朝南,東西寬25.7米,南北長37.5米,占地面積860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主體結構為元、清。中軸線上自南依次分布有戲樓、獻殿、正殿,兩側建有東西夾屋、東西廊房、東西耳殿。正殿為元代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柱頭斗栱單抄單昂,抄呈昂形,補間斗栱同柱頭斗栱,每間一朵,梁架為四架椽屋三椽符合對前搭牽用三柱,前檐柱側角顯著。戲樓為二層式構架,下為山門過道,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前插翼角,柱頭斗栱五踩單翹單昂,平身科每間一攢。獻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卷棚頂,柱頭科一斗二升交麻葉,平身科每間一攢。其余建筑皆
西青北大禹廟時代:元、明、清地址:平順縣北社鄉(xiāng)西青北村西青北大禹廟位于平順縣北社鄉(xiāng)西青北村。坐北朝南,一進院布局,東西20.1米,南北31米,占地623.1平方米,其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主體建筑為明、清遺構。大禹廟沿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是戲樓、獻殿、正殿,兩側有夾屋、鐘鼓樓、東西廊房、東西配房、東西耳殿。正殿為明代建筑,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柱頭科五踩單翹單昂,平身科五踩雙昂。獻殿面寬三間,進深三椽,單檐卷棚頂,柱斗科一斗二升交麻葉。戲樓為二層建筑,下為山門過道,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灰板瓦屋面,柱頭科三踩單翹。鐘鼓樓、廊房、配房、耳殿均為清代小式建筑。西青北大禹廟整體布局完整,結構保存完好,時代特征明顯,是較重要的明
北社大禹廟北社大禹廟(第四批省保)時代:元、明、清地址:平順縣北社鄉(xiāng)北社村北社大禹廟位于平順縣北社村西北。坐北朝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有戲樓、獻殿、正殿,兩側分布夾樓、東西廂房。正殿為元代建筑,其余建筑建于清代。正殿平面近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灰筒板瓦屋面。柱頭斗栱五鋪作單抄單昂,無補間斗栱。梁架為六架椽屋四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四椽栿和乳栿上用駝峰、鋪作承搭牽和下平槫,梁栿間用蜀柱、櫨斗隔承,平梁上用蜀柱、櫨斗、大叉手承脊槫,蜀柱用合沓穩(wěn)固,梁栿斷面呈圓形,自然彎材稍加砍鑿即用。門窗裝修均已不存,梁架斗栱彩畫保存較好。獻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卷棚頂,灰筒板瓦屋面。一斗二升交麻葉,平身科每間一攢。殿內(nèi)兩山墻保存有
東禪牛王樓位于長治市平順縣北社鄉(xiāng)東禪村,年代為明,類別為古建筑。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東禪牛王樓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