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棗園村位于靈石縣西南30公里,距壇鎮(zhèn)鄉(xiāng)政府所在地2.5公里,東南毗鄰南關鎮(zhèn),西南接壤王禹鄉(xiāng)。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6′、北緯36°46′。南棗園清代屬張志里;民國時期屬第四區(qū)東堡編村管轄;1949年屬第四區(qū)(駐壇鎮(zhèn));1953年屬第四區(qū)東堡鄉(xiāng);1958年屬鋼鐵(南關)人民公社東堡管理區(qū);1961年屬壇鎮(zhèn)公社;1983年至今屬壇鎮(zhèn)鄉(xiāng),轄前莊自然村。該村是壇鎮(zhèn)鄉(xiāng)面積較大的行政村之一。因相對于北棗園村位于南面,且棗樹較多,故名“南棗園”。村南一里灣(又名“鬼門關”),河道狹窄,僅容一車而過,兩側大山雄踞,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東南數公里處,是華北地區(qū)最大的天然側柏林區(qū)。該村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鐵、硫鐵礦、石膏、鎂、鋁、石灰石、耐火材料等,其中鋁礦儲量經省地質部門勘測尤為可觀,石膏礦、鎂礦儲量也很大。
全村現有98戶、348口人,主要姓氏為曹、吳。清末年間,曹氏家族從任家掌村遷入該村,衍生6代,現有80余人,占全村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吳姓村民居住較久,占四分之一;其余村民大部分系20世紀50、60年代從冀、魯、豫三省遷移至此。該村原與北棗園為同一大隊,1984年為獨立行政村。全村面積約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00畝。村民以種地為生。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谷子、高粱、豆類、紅薯、土豆、南瓜、白菜等。近年來,國家實行惠農政策,大大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產量大幅增加,荒地面積日益減少。林地樹種有楊、榆、槐、桐、椿樹等,還有蘋果、梨、葡萄、桃樹等,藥材有柴胡、荊芥、遠志、蒲公英、車前子、翻白草等。
該村1975年開始用電,接著有了磨面機、碾米機、脫粒機、切草機等。1978年,0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黑白電視機、單缸洗衣機、錄音機入戶。1982年后,實行聯產承包制,第三產業(yè)隨之興起,村民收入呈階梯式攀升,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告別了土窯洞,住進新房子;有了彩色電視機、雙缸洗衣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農用三輪車、摩托車、運輸汽車、小汽車、裝載機進入了村民生產和生活。2001年村內安裝程控電話,兩年間全村普及。2003年栽植核桃樹220畝。2006年程控電話實現區(qū)域聯網;政府撥款數萬元,村民每戶出資500元,鋪設3000余米的自來水管道,整修原有的水庫,引自來水入村。同年,在鄉(xiāng)干部王建雄、張保喜的帶動下,全村開展酸棗接大棗,成活率達95%以上。2007年,縣水務局撥款修建一座水庫,徹底改變了南棗園村吃水困難的局面。同年,靈石移動分公司在南棗園安裝機房,有線電視、寬帶網入戶。同時,實施了農村合作醫(yī)療,使村民切實享受到了醫(yī)療保障。2008年投資10萬元栽植棗樹200余畝。2009年引資18萬余元架設南棗園至前莊村高壓線路一條,投資11萬余元建蓄水池一座。2010年鋪通壇鎮(zhèn)到南棗園3公里水泥路,建沼氣池31個,利用清潔能源。
該村1972年辦起七年制寄宿學校,有鄰村學生就讀,二年后撤銷。2003年學生入壇鎮(zhèn)學校就讀,小學正式撤并!拔母铩鼻氨敬逵刑旖虼髮W畢業(yè)的關潤旺、山西省藥材學校畢業(yè)的吳能生,“文革”后教育事業(yè)迅速發(fā)展,現有中專以上學歷者28人。
前莊村位于壇鎮(zhèn)鄉(xiāng)東南端,西高東低,植被以自然土柏覆蓋為主,酸棗灌木為輔。全村現有22戶、137口人,主要姓氏有杜、李、周、馮等。全村面積約4.5平方公里,主要礦產資源為鋁礬土。
區(qū)劃: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壇鎮(zhèn)鄉(xiāng)·南棗園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