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成成山森林公園有限公司位于美麗的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市成山鎮(zhèn),三面環(huán)海四季分明,景區(qū)依托榮成市國有成山林場而建,而且五七干校的舊址與沈秀芹紀念館,被評為中國學生研學基地和紅色愛國教育基地。森林覆蓋率達85%,海岸線20余華里。成山森林公園包含住宿、吃飯、林間騎行、野外CS、高空拓展、射箭、趕海、垂釣等娛樂服務設施。景區(qū)稱號:森林公園(國家級)景區(qū)類型:山岳景觀客服電話:0631-7821123地址:威海榮成市成山鎮(zhèn)成山林場營業(yè)時間:8:30-16:30游覽時間:大約4小時價格:免費價格描述:免費開放特色景觀:五七干校舊址、沈秀芹紀念館外觀
榮成天鵝湖為省級旅游度假區(qū),坐落于膠東半島最東端的成山衛(wèi)鎮(zhèn)境內(nèi),東南兩面瀕臨渤海,屬中緯度溫帶季風性海洋氣候。每年11月份至翌年4月份,萬只大天鵝、幾萬只野鴨、大雁不遠萬里,從西伯利亞、內(nèi)蒙古等地棲息越冬,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天鵝湖,被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譽為“東方天鵝王國”。湖與海由一條寬100米的大沙壩相隔,形成天然的萬米海水浴場和沙浴場地。榮成天鵝湖又名月湖。馬山港為榮成灣內(nèi)的一個港灣,明清時為防務要地。近世由于泥沙淤積,港灣逐漸變成半封閉的瀉湖。因其形狀似半月,故名月湖。天鵝湖傳說是秦始皇妻子的淚水匯集而成的,天鵝是秦妻靈魂的化身。在很久以前,秦始皇為尋長生不老藥到東海三仙島取藥,于是調(diào)兵遣將填海造橋,并命令其妻聽到鑼聲送飯。一日天未
導游由于島上尚無居民,也沒有其它天敵,故海鷗之繁衍越演越烈。有時一大群海鷗同時棲息在一塊巖礁上,必乎覆蓋了整個巖礁,遠遠望去,宛若一塊潔白的冰山。每當清明過后,即是海鷗的產(chǎn)卵時期。產(chǎn)卵后月余開始孵化,這時海鷗很少離窩,即使人們?nèi)ペs它,它也不愿離開。經(jīng)長久的潮水波浪沖擊侵蝕,島之四周岸崖已是滿目瘡痍,洞孔累累,千奇百怪,各具風韻。大的海蝕洞內(nèi)可以行舟,小的海蝕洞則僅能容納數(shù)人。在唐代以前,島上布遍耐冬花。每逢早春,耐冬鮮花盛開,漫山遍野均是花的海洋。往日佳景早已不再。但是,總算還有些山菊花,每逢金秋時節(jié),金黃色的花朵便充分地開放起來,遠遠望去,一片金色,亦煞是好看。海驢島相傳為豬八戒當年用扁單挑著一只雞和驢過海時,因天將破曉,雞鳴驢嚎
榮成好運角旅游度假區(qū)陸地面積280平方公里,三面環(huán)海,海岸線長112公里。轄成山、港西和埠柳3鎮(zhèn)。好運角古稱朝舞之地,意思是說優(yōu)美的風景連朝日都不愿離去,并為之且舞且蹈。境內(nèi)不夜村為春秋時期萊國所筑城邑。公元前219年、210年秦始皇兩次駕臨,拜祭日主,留下了“秦橋遺址”、“秦代立石”、“射鮫臺”、“天盡頭”、“始皇廟”等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公元前94年,漢武帝東巡至成山頭,建“日主祠”,觀海祀日。西漢始置不夜縣,屬東萊郡。明朝洪武年間設成山衛(wèi)。清朝雍正年間改衛(wèi)為縣。1939年前是榮成縣城所在地,1995年12月經(jīng)山東省政府批準成立天鵝湖省級旅游度假區(qū),2007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國家級大天鵝生態(tài)保護區(qū)。境內(nèi)“海、灘、島、礁、湖、松”密
隆霞湖景區(qū)位于西霞口神雕山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qū)對面,集自然風光與人文展館于一體。碧波蕩漾,曲橋連通,廊榭環(huán)繞,亭臺點綴。湖內(nèi)紅蓮綠荷,鶴舞空中,魚翔淺底,令人陶醉。景區(qū)主要景點有饗蜜島,島上有雅馥齋、楹聯(lián)館和文化長廊三館,是一處綜合藝術(shù)展館與購取精美藝術(shù)品的地方;隆霞閣內(nèi)珍藏古今和田玉、犀牛角、象牙、古青銅器等稀世雕刻藝術(shù)珍寶,堪稱“天下第一閣”;還有國石館——滋化樓、延年益壽園——龜鶴浦,以及觀魚王龜霸展的巨魚潭。藝術(shù)館高四層,館內(nèi)分設第三屆北京國際書法展年展、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shù)大師精品展、中國當代書畫名家薈萃展等,是農(nóng)業(yè)部農(nóng)村實用人才培訓十大基地之一。交通1、在威海汽車站乘坐“威!缮筋^方向”中巴車,票價13元,約30分鐘一班,在神
遠眺大海一望無際,近觀亭臺云霧繚繞。天盡頭,位于膠東半島東端,是一塊突出-之中的陸地,是中國陸地的最東端,被人們稱為中國的好望角。天盡頭位于威海市榮成市的成山鎮(zhèn),原名成山頭,但是老百姓卻習慣稱它為天盡頭。據(jù)史書記載,秦始皇曾兩次到達天盡頭,并曾令宰相李斯在此刻碑紀念。如今天盡頭已經(jīng)成為著名旅游景點。另有同名電影《天盡頭》。
成山衛(wèi)故城位于榮成市成山鎮(zhèn),年代為明。據(jù)《道光志》記載,“明洪武三十一年,創(chuàng)建石城,周六里一百六十八步,高一丈八尺,厚二丈,設四門,東曰‘永泰’,西曰‘天順’,南曰‘文興’,北曰‘武寧’”。故城歷經(jīng)四次修葺,1942年將城垣拆除,僅余東、北二門!拔母-”期間又將東門拆除,現(xiàn)北門尚存。城垣僅西、北兩面還有跡可尋,東垣址已建為民宅,南垣址平為大街,其西南城角處現(xiàn)為街心。西門口向北一段垣墻保留較好,夯土墻體寬14米、高2米。北垣在北門以西,高僅1米,向西越來越高,西北角為最高點達5米。北門向東墻段亦已鏟平,但垣址清楚。其北門洞為石基磚卷,高3.8米、寬4米、進深13.3米,已處于滲漏危塌狀態(tài)。門上原有石額曰“武寧”,已佚。而西門故額19
榮成縣五七干校舊址位于榮成市成山鎮(zhèn),年代為1968年。2015年6月23日,榮成縣五七干校舊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