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埠寨遺址位于萊州市虎頭崖鎮(zhèn)虎頭崖村東。明代時期,萊州境內(nèi)設有多處防倭所建的寨城,馬埠寨即為其一。遺址緊鄰虎頭崖村東側(cè),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100米,面積達12000多平方米。斷崖處有明顯的夯土層,土基隨地勢堆筑,北部夯土層比南部稍厚,夯土墻高約2米。遺址地表可采集到城墻磚與明清瓷器殘片等標本。《掖縣志》載:“縣西二十五里,明備御四百戶所,設有百戶,轄墩三。曰海廟、扒埠,在所北。曰馬步,在所南,今省!鼻迕椬饔谇×甑摹队挝鲙r記》載:“崖之上土寨一區(qū),雉堞略可仿佛,前明自肅皇以后,海氛不靖,沿海多置戍卒,此其故壘也!蔽鲙r即虎頭崖別名。明初為防倭患,于沿海地區(qū)設立大量衛(wèi)所,馬埠寨即為其一。據(jù)當?shù)卮迕窠榻B,原馬埠寨
虎頭崖航標燈塔位于萊州市虎頭崖村東。燈塔高約12.5米,寬6.2米,占地面積約25平方米。共分四層,底層為石基座,高2.85米,二、三層均用青磚壘成,高約8米,最上層為玻璃罩燈標部分,高約1.65米。整個建筑呈六面錐體狀,正南面寬2.76米,向東依次為2.69米、2.69米、2.71米、2.71米、2.73米。門朝向西南,高2.3米,寬1.28米,底層西北方向與東北方向,各有槍眼一個。東、東北墻二、三層處各開一小窗,東南墻第三層處與西墻二、三層處也各開一小窗。該建筑保存較好,基礎結(jié)構(gòu)穩(wěn)固,基本保持原貌;㈩^崖在民國以前是重要的軍事海港及商貿(mào)碼頭,虎頭崖燈塔所在高臺地為萊州明代軍事設施遺址—馬埠寨遺址,西北不遠的崖壁上有李鴻章摩崖題刻
林氏宗祠位于萊州市虎頭崖鎮(zhèn)西魏家村。林氏宗祠系西魏家村林氏家族祭祖的場所,相傳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據(jù)《林氏族譜》所載,現(xiàn)存的林氏宗祠為道光年間所重修。林氏宗祠坐北朝南,由正房及東、西廂房組成,磚木結(jié)構(gòu)。正房二級踏步,墻基以華崗石壘砌,墻身以青磚砌成,正房3間,明間與次間已打通,通面闊9.20米,進深6.55米;東、西廂房各3間,面闊8.60米,進深3.90米。占地約為150平方米。正房出檐,立二圓形柱,正房及廂房均灰瓦、硬山式。南院墻中間開一門樓,懸額“林氏宗祠”,二級踏步,門樓頂是較為罕見的“懸山式”建筑,頂出飛檐,正脊及垂脊飾以瑞獸,已有部分損毀,門兩側(cè)立有二石礅。林氏宗祠是萊州目前發(fā)現(xiàn)年代保存最久且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對于研究
虎頭崖商會會館舊址位于萊州市虎頭崖鎮(zhèn)虎頭崖村西海岸邊,該會館現(xiàn)存北屋11間,開一圓拱門,向北,寬4.2米,門以西正屋7間,面闊17米,門以東正屋4間,面闊12米,會館沿街東西總長度為33.2米,進深為5.8米。東廂10間,面闊21.6米,進深4.9米。南屋4間,面闊16.2米,進深5.8米。院南北總長29.5米。據(jù)《四續(xù)掖縣志》載:“虎頭崖商會,民國二年成立。名虎頭崖商會分事務所。民國五年,經(jīng)農(nóng)商部核準,定名曰掖縣虎頭崖商會,會長孫在廉,連任至民國十四年,改選趙萬鑒為會長,連任至民國二十一年改選王書紳為主席。出口貨物草帽辮、牛皮為輸出大宗。自民國十七年以還,漸形衰落,幾乎絕跡,惟魚類暢銷。其余葡萄、蘋果等輸出寥寥。入口貨如杉松桿、紅
李鴻章題刻位于萊州市虎頭崖鎮(zhèn)虎頭崖村西海邊崖壁上。崖壁面積約10平方米,題刻面向大海。題刻以南約100米處為清末萊州重要通商口岸虎頭崖商會會館,以東約150米處為明代軍事海防遺址——馬埠寨遺址。題刻以北約100米處有古井一口,村民介紹為明清時期當?shù)伛v軍所用。題刻正文內(nèi)容:上題“雙鳳臺”三字,下題 “山海奇觀”四字,楷書體,方筆為主,間以圓筆,字徑約15厘米,邊署款“歲在光緒三年已卯秋月李鴻章書”,字徑約7厘米。由于風化嚴重,題刻已漫漶不清。李鴻章(1823—1901),字少泉,安徽人,清代末期朝廷重臣,洋務運動倡導者,淮軍的創(chuàng)始人。據(jù)傳刻石為李鴻章到此檢查海防設施時所題。題刻為研究清末萊州邊防狀況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2012年,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