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莊村位于萊城西北20公里,寨里西南3公里處。村南、村西依傍匯河,與楊莊鎮(zhèn)接壤。東、北與本鎮(zhèn)澇坡村、魏王許村、邊王許村相鄰。村北有西南東北走向的O九公路(后改稱棗徐公路)通過。地處平原,耕地1610畝,561戶,1680人。
據(jù)明嘉靖年間重修“七圣堂”碑記載,七圣堂創(chuàng)修于唐朝,足見始建村當在唐朝或之前,因村址地勢較高,四周基本呈階梯形,曾名高莊。因重名,1982年經萊蕪縣人民政府批準,改稱大高莊。
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大下保•高莊!鼻宄瘯r大高莊村屬大下保;從民國初至1955年,大高莊村劃為第十四區(qū)或稱水北區(qū);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大高莊歸寨里人民公社所轄;1985年10月隸屬寨里鎮(zhèn)至今。
大高莊村原有趙、張、李、王、閆、燕、孫7姓,以趙、張兩姓人口居多。為人學、生活方便,1995年,丁姓一家遷至大高莊村,現(xiàn)共8姓。
由于文化歷史積淀,該村優(yōu)秀人才輩出。民國初,趙相臺畢業(yè)于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善詩畫,尤善隸書。1938年- 1949年參加革命的有趙孟全、趙宗友、趙宗恒、趙長勝、趙合臣五人。另外,還有愛國人士趙源臣。
大高莊村的傳統(tǒng)面食燒餅、烹調技藝,可以說是名聞遐邇。大高莊燒餅始于清末,至今約有百年歷史。始創(chuàng)者乃張孝君之祖先。燒餅體薄、形美、味醇、品類多、勁柔可口,是饋贈佳品,暢銷國內外,遠銷日本、韓國,美名遠揚。烹調大師張廷琚,技藝高超,聞名十里八鄉(xiāng)。一生所教學生數(shù)人,使其技藝發(fā)揚光大。解放前后,周圍村莊遇有紅白公事,所用宴席、祭品,基本上是請大高莊人制作。大高莊“萊蕪梆子劇團”組建于1935年;钴S于苗山、辛莊、孝義、見馬一帶。規(guī)模大,藝人精干,成為開展宣傳和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大高莊村裁剪技校,開當今裁剪技校之先河。辦學時間長,學生人數(shù)多。后來發(fā)展為寨里公社裁剪技校,培育了大批裁剪愛好者,而且數(shù)人成為裁剪行業(yè)后起之秀。
大高莊村地處平原,依傍匯河,地居要道,客商南來北往,大小官民常經該村。村民見多識廣,思路開闊,勤勞的大高莊村民既種植又經商,以圖致富。
大高莊村自20世紀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盛產大馬、白菜。鼎盛時期是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以其作為經濟作物,屬國家統(tǒng)購物資。該村每年向國家交納大馬60000多斤。種植大馬大致經過“種、割、淹(泡制)、脫皮(扒)、硫磺熏”五道工序,麻皮特點是:白、柔軟、匹頁小、無干疤(無斑疤),是上等的工業(yè)原料。大高莊村民種植大白菜歷史悠久,面積廣,品種多,個頭大,水分少,無菌葉,無白斑。每年一度均由東北三省來客收購,成為東北人飯桌上款待客人的一道佳菜。村民常常自豪地吟道:“下了東北再回來.還得種植大馬和白菜。”
為了村民致富,村兩委一班人,根據(jù)該村實際,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發(fā)展路邊經濟計劃,在現(xiàn)有洪爐、電氣焊加工、土產品加工、預制廠、加油站、收購站、配種站、化肥農藥門市部、鍛造廠的基礎上,再劃出路邊土地200畝,為今日大力發(fā)展路邊經濟的先行者提供條件,使其再上新項目,擴大再生產,乃至為今后的招商引資打下堅實的基礎。該村有20多名能工巧匠,他們都已成為商品生產的帶頭人。村民趙連臣有一手過硬的鍛打技術,他投資近10萬元,建起一座中型鍛造廠。
畜牧養(yǎng)殖帶頭人張坤,勇于探索,立志走養(yǎng)殖致富之路,引進波爾山羊——公、母羊共25只,并設“波爾山羊配種站”。該站系萊蕪市畜牧局下設科研單位,研究、推廣波爾山羊繁殖技術。其輻射面廣、客戶受益匪淺,在養(yǎng)殖行業(yè)堪稱“獨樹一幟”。大高莊村民勤勞樸實,熱心于土地,造福于土地。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農業(yè)學大寨”運動中,村兩委率領全體村民,歷經5個寒冬,先后在西北坡、長長地、東北嶺、荷塘東、村南進行土地深翻整平。村民們靠雙手,镢刨、锨除、筐抬、小車推,就其地勢,削高填低。每年自秋收、秋種完畢至臘月28日,村民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一日三餐吃在工地。由于村民的努力奮戰(zhàn),將彎彎曲曲、坑坑洼洼、一架架嶺、一道道溝,賽如百衲衣的小田變成了千畝高產穩(wěn)產田。所整五片土地細如面,平如鏡,為今天耕作、灌溉、農業(yè)結構調整打下了基礎。1975年,處在“學大寨”熱潮中的大高莊全體村民再接再厲,治理匯河,移沙運土,筑起東起澇坡,北臨邊王許,長達1500米的匯河大堤(基寬7米,頂寬3米,高4米),從270米寬的匯河床中,開擴出寬60米的可耕良田。為改善水利條件,20世紀60年代初、中期,大高莊村先后打出直徑為2米的機井2眼,隨之購進2臺“立式”動力機和汲水泵,繼而籌集資金,在1972年至1976年打機井7眼,購進臥式195動力機7臺,汲水泵7部。自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大高莊村又先后打機井17眼,并安裝了電機、潛水泵等配套設施,,截止到2002年卜半年,全村共打機井25眼,修建水利灌溉渠道5華里,全村1600多畝土地,五天可以輪灌一遍。大高莊村充分發(fā)揮緊臨棗(莊)徐(州)公路之優(yōu)勢,大搞貨、客運輸。1978年,張富強投資60000元,購買五O拖拉機一輛,搞起運輸,成為大高莊村第一個貨運專業(yè)戶。在其帶動、影響下,大高莊村先后購買貨運汽車8輛,客運汽車4輛,三輪車15輛,大小拖拉機15部。逢年過節(jié),夏收夏種,秋收秋種之際,大高莊村呈現(xiàn)一派車水馬龍景象。大高莊村注重村莊規(guī)劃。1978年前,全村有350戶,大多數(shù)居住簡陋的茅屋,生活水平低下。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至2000年,全村發(fā)展到561戶,新增戶按規(guī)劃要求,在村四周蓋起了磚、石結構的前出廈新房;1996年,修筑了8米寬環(huán)村路;1997年,在文化區(qū)——學校、幼兒園以東和以西修鋪三條10米寬的柏油路。
大高莊橋始建于1970年,以大高莊村命名,位于萊城西北20公里,寨里境內。大橋南首與楊莊接壤。南北橫跨匯河,上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簡支板,下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灌注樁,為棗(莊)徐(州)公路大型橋,1997年。上半年,大高莊村安裝程控電話四部,到2000年,全村發(fā)展到交換機一臺,手機20部.程控電話350部,一躍成為寨里鎮(zhèn)有名的電話村。村民為此編成一聯(lián):“中國電信信科學信聲譽信上帝,高莊電話活信息話思想話經濟”。大高莊村民崇尚禮義,注重文化。大高莊初級小學始建于1924年,校址在原三官廟,現(xiàn)遷至原三官廟西北150米處:1997年,大高莊村投資13萬元,新建幼兒園一處,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教室10間,教學沒施配套齊全。2000年經萊蕪市教育局驗收通過為“市級一類園所:”自解放后至今,該村就有40人從事教育事業(yè),并有“三代”從教之家近30年來,該村共考人大學?埔陨蠈W生60人。大高莊村衛(wèi)生所,始建于1949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衛(wèi)生所(室)曾有8次變遷,曾有四代人傳承交替,近20人致力于大高莊村的衛(wèi)生事業(yè)。他們?yōu)椴∪私獬送纯,從而解決了看病難的問題。今日衛(wèi)生所建于1991年,4名醫(yī)務人員,占地面積150平方米。分設門診、藥房、注射室、觀察室、婦幼保健室、倉庫6個科室和4個床位,F(xiàn)有固定資產20000元,流動資金26000元。大高莊村,人杰地靈,物阜民康,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獨特人文風貌的村莊。淳樸勤勞的人民,兢兢業(yè)業(yè),正用滿腔熱血,創(chuàng)造著大高莊村輝煌的明天。
*數(shù)據(jù)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