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口村位于中溪鎮(zhèn)西北部,原省道橫貫其中,寧墩河與東津河交匯處,西南與中溪村接壤,東北與梅林鎮(zhèn)相鄰,面積43平方公里,自歷史以來為水陸交通要道,明朝時為樂山府,原石口鎮(zhèn)為寧國市第一批建制鎮(zhèn)。石口黨總支下設紅橋、石口、蘆溪三個黨支部,共有149名黨員。石口村下轄43個村民組,5186人,山場6萬余畝,耕地3800余畝。紅橋糧食自給工程為安徽省重點項目,沿路千畝元竹成為東津河綠色長廊。聞名寧國市的山東古……。 |
原名“西河莊”!稐钍霞易V》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楊氏始祖楊伯山從山西潞安府壺關縣韓莊遷居(今林州市橫水鎮(zhèn))“楊伯山屯”。后來,其六世孫楊子真又遷到此村東北方的河西岸定居,取名“西河莊”。明泰昌元年(1621)路碑記載,為改善交通條件,在村東山上開了一個通往外界的豁口,并將“西河莊”更名為“石口”村,沿用至今。1946年設村。1955年,稱石口農業(yè)合作社。1958年,稱石口生產大隊,稱河順……。 |
石口村是湖南省婁底市經濟開發(fā)區(qū)大埠橋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xiāng)結合區(qū)。區(qū)劃代碼為431302007214。 |
石口村是湖南省衡陽市衡陽縣庫宗橋鎮(zhèn)下轄的行政村,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qū)劃代碼為430421115223。 |
因地處多石子的余水(今為互惠河)水口處,故稱。1949年前屬湖濱鄉(xiāng)。1950年屬沿湖鄉(xiāng)。1952年屬石口鄉(xiāng)。1956年屬烏泥鄉(xiāng)。1958年屬躍進公社,以駐地得名石口大隊。1959年屬石口公社。1968年屬三湖公社。1972年又屬石口公社。1984年改為石口村民委員會。屬石口鎮(zhèn),沿用至今。石口村……。 |
明代曾建街道,形成集市,并建有石砌碼頭,故取名石埠或石浦,后演變?yōu)槭。宋嘉定十三年?220),張德敷由本縣南溪徒此建村。1949年前,屬第四區(qū)溧江鄉(xiāng)第六保。1949年后,屬第一區(qū)凰山鄉(xiāng)。1956年屬溧江鄉(xiāng)。1958年設立石口大隊,屬溧江公社。1984年由石口大隊改設為石口村村民委員會,屬溧江鄉(xiāng)。2012年,溧江撤鄉(xiāng)建鎮(zhèn),地名沿用至今。石口村……。 |
因此地西側河岸多石壁,河水由此出口,故名石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鳳山鄉(xiāng)第二、三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鳳山鄉(xiāng)石口村。1958年設石口大隊隸鎮(zhèn)崗公社,1961年屬鳳山公社。1968年屬濂江公社。1973年屬鳳山公社。1984年改為鳳山鄉(xiāng)石口村民委員會,2003年石楊村民委員會合并入石口村民委員會。2009年搬遷至此。石口村……。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于寧岡縣古城鄉(xiāng),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寧岡縣石口鄉(xiāng),合作化時石口、谷口、雁杭埂背初級社各轉為高級社;公社化時屬寧岡縣石口公社為石口、谷口、雁杭、埂背;1959年為石口大隊、埂背大隊屬杭江公社,1967年石口大隊、埂背大隊,屬三灣公社,1984年撤社設鄉(xiāng),4月設石口村村民委員會、埂背村村民委員會,2005年12月石口村民委員會與埂背村民委員會合并為石口村村民委員會,屬三灣鄉(xiāng)。石……。 |
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xiāng)建社,農業(yè)生產合作社改稱生產大隊實行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組織所有的體制。1958年設立石口大隊,屬隰縣。1971年4月劃歸交口縣,為石口公社石口大隊。1984年9月,實行鄉(xiāng)(鎮(zhèn))村制,石口大隊更改為石口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石口村……。 |
1958年9月設立石口大隊,屬靈石縣雙池公社石口大隊。1971年劃歸交口縣為雙池公社石口大隊。1984年雙池公社正式改為雙池鎮(zhèn),石口大隊改為石口行政村,同時設立石口村民委員會。1987年區(qū)、鄉(xiāng)體制改革后,屬雙池鎮(zhèn)。2001年調整鄉(xiāng)鎮(zhèn)行政區(qū)劃,屬雙池鎮(zhèn)至今。石口村……。 |
石口村地處石寶鎮(zhèn)西南方、赤水河環(huán)線公路上。東鄰高家村,南接長坪村;西臨白馬村,南接赤水河對岸貴州省仁懷市茅壩鎮(zhèn),距石寶鎮(zhèn)政府駐地5千米。轄區(qū)面積17.7平方千米,下轄10個村民小組,630戶、3336人。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63畝(玉米115畝,大豆138畝,水稻10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280畝,主要品種紅梁、山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