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后,屬長沖鄉(xiāng)(柏巒)、沙堆鄉(xiāng)(港背)、燦良鄉(xiāng)(南櫟山);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沙堆(火箭)人民公社沙堆管理區(qū)東紅大隊(柏巒、港背)、友好大隊(南櫟山),1961年恢復(fù)區(qū)、鎮(zhèn)建制,屬沙堆區(qū)沙堆公社東紅大隊(柏巒、港背)、友好大隊(南櫟山);1975年撤區(qū)并社,屬沙堆公社東紅大隊(柏巒、港背)、友好大隊(南櫟山);1979年,東紅大隊分設(shè)為農(nóng)科大隊(柏巒)、東紅大隊(港背),友好大隊未變……。 |
“港背”為自然村名稱,意為地處河港背面。1949年屬長靈區(qū)姜橋鄉(xiāng);1962年為姜橋公社第三大隊;1975年為金湖公社港背大隊;1984年為金湖鄉(xiāng)港背村;1996年為金湖街道港背村至今。港背村……。 |
港背村委位于毓秀山北面,距市區(qū)約10公里,水土肥沃,生態(tài)良好,滬瑞高速穿境而過。有11個自然村,23個村民小組,有767戶2406人,黨員59名,有耕地2608畝,山地6150畝,山塘水庫11座,其中小(二)型2座;傳統(tǒng)作物以水稻、蔬菜為主,其中蔬菜已成為當(dāng)?shù)剞r(nóng)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chǎn)業(yè),人均純收入達12000元。近年的工作重心將做好:一是全力抓好贛西花木大世界重點生態(tài)項目的征地協(xié)調(diào)服務(wù)工作,為項目推進……。 |
“港背”指港背自然村,因村莊坐落在河西對岸,為石塘街的背后,故名。1949年屬二區(qū)彭村鄉(xiāng),1958年成立港背大隊。屬石塘公社;1969年并入石塘大隊;1971年從石塘大隊劃出,復(fù)稱港背大隊。1984年8月政社分開,石塘公社更名石塘鄉(xiāng),港背大隊更名港背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港背。港背村……。 |
1949年7月前夕和7月初均屬石腦鄉(xiāng);合作化時期屬港背高級社;1958年成立港背大隊,屬衛(wèi)星公社;1961年屬石腦公社;1968年屬石腦公社,改名石腦大隊;1972年改名港背大隊;1984年3月成立石腦鄉(xiāng),改名港背行政村;1998年改為港背村民委員會。港背村……。 |
位于璪都鎮(zhèn)東北部山區(qū)地帶,一條河流從西向東穿境而過,村莊建在兩岸的山坡前,故名。1949年前屬(石喿)都鄉(xiāng),1949年屬四區(qū)東(石喿)鄉(xiāng),1955年成立4個初級社,1957年并為港背高級社,1958年為璪都公社為港背大隊,1984年更名為港背村后至今未變。港背村……。 |
港背村委位于毓秀山北面,距市區(qū)約10公里,水土肥沃,生態(tài)良好,滬瑞高速穿境而過。有11個自然村,23個村民小組,有767戶2406人,黨員59名,有耕地2608畝,山地6150畝,山塘水庫11座,其中。ǘ┬2座;傳統(tǒng)作物以水稻、蔬菜為主,其中蔬菜已成為當(dāng)?shù)剞r(nóng)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chǎn)業(yè),人均純收入達12000元。近年的工作重心將做好:一是全力抓好贛西花木大世界重點生態(tài)項目的征地協(xié)調(diào)服務(wù)工作,為項目推進……。 |
元末李姓由縣城北隅遷此港背居住,故名。1950年屬七區(qū)漁池鄉(xiāng)。1952年屬港背鄉(xiāng)。1956年屬烏泥鄉(xiāng)。1958年屬躍進公社,以駐港背得名港背大隊。1959年屬石口公社。1965年屬漁池湖墾殖場。1968年并入烏泥大隊,屬三湖公社。1972年屬石口公社,1984年屬石口鄉(xiāng),稱港背村民委員會,2003年屬烏泥鎮(zhèn)。港背村委會距離縣城9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5個村小組,共有550戶,總?cè)丝?540,黨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