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內名勝古跡“白云巖”“石溪街”兩首字得名,故得名白石村村民委員會。1958年公社化時屬燈塔人民公社白石管理區(qū);1961年柳楊大隊、唐山大隊屬白石人民公社;1984年體制改革,柳楊村、唐山村屬白石鄉(xiāng);1992年屬項鋪鎮(zhèn);2005年柳楊村、唐山村合并為白石村,屬項鋪鎮(zhèn)至今。白石村:是2005年由柳陽村和唐山村合并而成。位于項鋪鎮(zhèn)的中部,北靠柳峰山下與龍虎村相鄰,南抵白蕩湖,東與項金村相連,西與柳西……。 |
白石村位于懷寧縣的西南邊陲,東面與臘樹鎮(zhèn)山湖村接壤,南面以龍王山脈為分水嶺,分別與臘樹鎮(zhèn)四合村、龍山村相鄰;西面與太湖縣新倉鎮(zhèn)長嶺尋相毗鄰;北面以長河中心線為界與潛山縣黃泥鎮(zhèn)隔河相望。 全村現有面積8平方公里,其中山場面積347公頃,塘、河、湖面積30公頃,耕地面積167公頃。全村轄23個村民組,有579戶居民,農業(yè)人口2379人!。 |
白石村系張溪鎮(zhèn)的一個行政村。因座落在升金湖的南岸的石頭山下,又因村人幾乎全為張姓而習慣稱其為“白石張”。是池州境內僅有的一處張 良后裔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據《東至縣志》姓氏一章記載:“白石、井盆張氏系漢初謀臣張良的后裔,其51代孫張貴三元末避亂徙入邑境,現已繁衍20余代!2008年清明,村人按族譜圖索驥,在村頭楓樹垅倒地木形發(fā)現了一世祖張貴三墓碑及世祖古墓群,證實了史志記載的翔實。白石張的老人們掛……。 |
因境內盛產白色灰石而得名。原為興隆鄉(xiāng)第一保;1950年取名白石村;1958年更為興一管理區(qū);1961年更為白石大隊;1964年更名為建設大隊;1984年更為白石村。白石村……。 |
因轄區(qū)內白石壩而命名為白石村。民國時期屬彭水縣鹿鳴鄉(xiāng)第13保一部分,1951年為鹿鳴鄉(xiāng)黃金村;1953年春從鹿鳴鄉(xiāng)析置合理鄉(xiāng),為該鄉(xiāng)黃金村;1953年6月彭水縣合理鄉(xiāng)白石、黃金村劃入武隆縣,新建魚子鄉(xiāng),為該鄉(xiāng)黃金村;1955年12月撤魚子鄉(xiāng)并入后坪鄉(xiāng),為后坪鄉(xiāng)光輝村;1958年9月為后坪公社光輝管區(qū);1961年改稱光輝大隊;1962年復置魚子公社,為該公社勝利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更名為白石大……。 |
早年羅姓人在此耕田常帶犬,而犬伏于石頭上,稱狗伏石,后以此處石頭顏色較淺,改稱古白石,1949年后改稱白石村。1949年初屬姑田區(qū)羅勝鄉(xiāng),1958年屬曲溪公社為白石大隊,1984年屬曲溪鄉(xiāng)為白石村委會。下轄:白石、都督廟、大過溪3個自然村,村委駐地設于白石自然村,至今沿用。白石村……。 |
白石村位于大干鎮(zhèn)東南面,座落于富屯溪東岸,與仙潭村緊鄰,與鎮(zhèn)政府所在地僅1公里之距。屬平原丘陵區(qū)是大干鎮(zhèn)最小一個行政村。自古以來就一個白石村落,沒有附屬自然村。1998年特大洪災后,房屋沖毀無數,從村里分離出33戶到虎山新村落戶,全村才有了2個自然村,3個村民小組,F全村有200戶,總人口600人,以林姓為多,基本屬閩南安溪永春籍。 全村土地面積2998畝,其中山地1853畝,耕地414畝。山林主……。 |
白石村系漳州市平和縣安厚鎮(zhèn)的一個行政村,位于平和縣安厚鎮(zhèn)中北部,東與龍門、頂樓村接壤,西與東寨、山口兩村交界,南鄰安厚村,距鎮(zhèn)政府所在地僅有0.5公里。境內有東川水庫御洪溪道流通而過,村路四通八達,交通便捷。該村落面積3.52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積940畝,山地面積1380畝,現有人口達2387人,515戶,轄有6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