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范姓在坡地上建村,取名范坡。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筑寨,又名范坡寨。 |
濂河穿村通過,始名郭濂。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筑寨,引濂河水入寨濠。后演稱郭連。 |
明初朱姓建村,村東有一白衣閣,得名朱閣。 |
鎮(zhèn)中有一口淺水泉井,取名淺井,鎮(zhèn)以井名。 |
明代,朱棣侍講學(xué)士方孝儒不肯為燕王起草登基詔書,遭滅十族之禍,其后人逃此定居,在崗上建村,取名方家崗。后方家三支分居三處,叫東莊、南寨、北寨,統(tǒng)稱方崗。 |
古名花池頭,清康熙年間,在街南深溝上建一石橋,橋砌有一塊花石頭,村得名花石頭,簡稱花石。 |
初名韓里,漢代,因張良先祖五世為韓相,改名張得,明代易名彰德店。清咸豐七年(1857年)筑寨,名中和寨。又名張得鎮(zhèn)。1948年后稱張得。 |
春秋時,周敬王大夫萇弘居此處,建村后取名萇弘街,后稱為萇莊街。 |
據(jù)清乾隆《禹州志》載:“呂不韋故里在城南大呂鎮(zhèn)!眳问弦恍┘易搴笠釚|遷3里建村名小呂。因轄區(qū)有小呂村而得名。 |
相傳從前,附近山上產(chǎn)優(yōu)質(zhì)砂石、鍛制石磨、石碾而馳名遠近,往來購買者甚多,形成街市,始名磨山街,后簡稱磨街。 |
據(jù)史志記載,古時,此地為“北宋時山貨下船處”,原名為山貨廠,后簡稱山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