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巧家縣地名志》記載:“系初開辟時一夷人之名,附城一帶,先年系渠領有,此土身歿,后人幾以此二字命其領土,設縣治時,亦即以此二字命名。”(另說:“巧家”二字,系開辟初當?shù)氐囊妥孱^領“曲古都家”的簡稱“曲家”,后演變?yōu)椤扒杉摇保?/div> |
因產鹽設渡而得名,歷史上曾設渡于城北之鹽津壩,原名為鹽井渡,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次年置云南烏蒙府大官廳。1731年改名昭通府大關廳鹽井渡巡檢。民國二年(1913年)改設大關縣,民國六年(1917年)從大關縣中分設鹽津縣。 |
由大關廳演變而來。雍正六年(1728年)于大關屯置廳。大關一名的出現(xiàn),最早載于《清史稿.地理志.云南>>:“雍正六年設大關通判,九年設府同知,駐此,移通判駐魯?shù)。”大關縣名是因地形命名的;大關其本意是關口,關隘,關卡,關塞重疊,“要經(jīng)五尺道,必闖數(shù)十關。” 。 |
雍正六年(1728年),清廷鎮(zhèn)壓米貼彝民,改米貼(彝語為打仗出名的地方)為永善,意在安撫百姓,使其“棄惡從善,永為良民”。另一含義,據(jù)說是永善地處金沙江和關河之間,左右靠水,“二水”為“永”,圣哲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因此“永善”又有師法自然,向流水學習,從善如流之意。 |
明時屬四川馬湖府,平夷副長官司。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隸云南,屬昭通府,雍正十年(1732年)為永善縣分署,設縣丞。1909年在分縣地置靖江縣(正縣),因與江蘇靖江縣同名,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改稱綏江縣,寄寓江邊兩岸民眾和平安寧之意。 |
境內多雄關要塞,其治所為一方重鎮(zhèn),援引古為'屈流之大雄甸'之'大雄',改芒布部為鎮(zhèn)雄。 |
由宋朝易良部,元代益良州,清夷良州演變而來,據(jù)民國《云南省民十關政廳案卷》載“縣冠名彝良二字,系沿用舊日夷良州同名稱,有歷史關系,且字義亦可取! 。 |
民國二年(1913年)改威信州判為威信行政公署,1913年設威信縣。 |
昭通地區(qū)最年輕的縣級地名,1981年8月14日,國務院批準成立水富縣,將原水河,水東,安富三公社各取一字合稱“水富”。 |
因元代金沙江稱作麗江而得名。據(jù)《云南通志》:“江名麗水,源出吐蕃界,共龍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訛犁為麗。” 。 |
因有800多年歷史的麗江古城得名。 |
玉龍雪山在納西語中被稱為“歐魯”,意為“天山”。其十三座雪峰連綿不絕,宛若一條“巨龍”騰越飛舞,故稱為“玉龍”。 |
元置北勝州,清置永北廳,1913年改永北縣。1934年改為今名,取“永北縣”之“永”和“北勝州”之“勝”而得名。 |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清撤銷華榮莊、舊衙坪經(jīng)歷署正式設縣,取兩經(jīng)歷署字頭字尾為名,稱華坪縣。 |
1936年設寧蒗設治局。由元時永寧府、蒗蕖州二名各一字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