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山東省16個地級市中,人口超過1000萬人的市有2個,分別是臨沂市1101.8萬人、青島市1007.2萬人,其中青島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00萬。有2個市在1000萬人至900萬人之間,分別是濰坊市938.7萬人、濟南市920.2萬人。有2個市在900萬人至800萬人之間,分別是菏澤市879.6萬人、濟寧市835.8萬人。有4個市在800萬人至500萬人之間,分別是煙臺市710.2萬人、聊城市595.2萬人、德州市561.1萬人、泰安市547.2萬人。有6個市在500萬人至200萬人之間,分別是淄博市470.4萬人、濱州市392.9萬人、棗莊市385.6萬人、日照市296.8萬人、威海市290.7萬人、東營市219.4萬人。 |
臨沂市位于山東省東南部,東鄰日照市,南鄰江蘇省,西接棗莊、濟寧兩市,北靠泰安、淄博和濰坊三市。臨沂市是魯中山區(qū)的一部分,地形復雜,既有坦蕩的平原,又有連綿起伏的丘陵,還有層巒迭嶂的山區(qū),縱橫交錯的河流。這里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臨沂市轄3個市轄區(qū)、9個縣。市人民政府駐蘭山區(qū)。 蘭山區(qū)羅莊區(qū)(羅莊街道)河東區(qū)(九曲鎮(zhèn)) 沂南縣(界湖鎮(zhèn))郯城縣(郯城鎮(zhèn))沂水縣(沂水鎮(zhèn))蒼山縣(卞莊鎮(zhèn))費縣(費城鎮(zhèn)) 平邑縣(平邑鎮(zhèn))莒南縣(十字路鎮(zhèn))蒙陰縣(蒙陰鎮(zhèn))臨沭縣(臨沭鎮(zhèn))。 |
青島是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經濟中心和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游勝地。它地處山東半島南部,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臺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 歐陸式的城市風光,蔚藍色的大海和起伏疊嶂的山巒交織成的美妙旋律,使青島具有獨特的魅力,暢游其間猶如人在畫中游。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輝映出青島美麗的身姿,赤礁、細浪、彩帆、金沙灘構成青島亮麗的海濱風景線,歷史、宗教、民俗、鄉(xiāng)情、節(jié)日慶典賦于青島豐富的旅游內涵。濃縮近代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具有典型歐式風格的建筑,形成了中西合壁獨具特色的美麗的海濱城市,素有東方瑞士之美譽。
面積:10654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人口684萬,其中市區(qū)人口227萬人。
行政區(qū)劃:青島現轄7區(qū)5市(即墨市、膠州市、膠南市、平度市、萊西市)。
市樹:雪松
市花:耐冬、月季
最佳旅游時間 青島屬于溫暖濕潤性氣候,冬暖夏涼,濕潤宜人,年均氣溫12.2℃,冬季平均氣溫0.3℃,夏季氣溫23℃,年平均降雨量775.6毫米。青島四季皆有美景,但對旅游者來說,6-9月份的青島氣溫保持在20-28攝氏度左右,景色宜人,尤其是8月下旬,海水溫暖,是海濱旅游的黃金季節(jié)。青島的冬天寒風刺骨,海水雖不結冰,但已冷至零度,如果您有強健的體魄和足夠的勇氣,可以去嘗試一下冬泳。 |
濰坊市位于山東半島西部,居半島城市群中心位置,地跨東經118°10′~120°01′,北緯35°41′~37°26′,東與青島、煙臺兩市連接,西鄰淄博、東營兩市,南連臨沂、日照兩市,北瀕渤海萊州灣。 【土地資源】全市土地總面積1.62萬平方千米(161.67萬公頃),其中農用地115.47萬公頃(耕地79.27萬公頃,基本農田69.46萬公頃),占總面積71.42%;建設用地31.30萬公頃,占總面積19.36%;未利用地14.89萬公頃,占總面積9.21%。 【礦產資源】全市共發(fā)現礦產80種(含亞礦種),探明儲量46種。儲量列全省第一位的礦產有天然鹵水、藍寶石、油頁巖、重晶石、玻璃用石英巖、水泥用灰?guī)r、膨潤土、珍珠巖、沸石、陶瓷土、白云巖、硅藻土、云母等13種,其中天然鹵水和藍寶石儲量居全國首位。 【氣候】2018年(2018年1月—12月,下同)濰坊市氣溫偏高,降水略偏多,光照偏多?偟臍夂蛱攸c是:冬季(2017.12—2018.2)氣溫略偏高,降水偏少,光照偏少,氣候干旱;春季氣溫偏高,降水充足,光照偏少,氣候適宜;夏季氣溫偏高,降水偏多,光照充足,氣候炎熱,高溫高濕;秋季氣溫偏高,降水偏多,光照充足。主要氣象災害為大風、冰雹和暴雨洪澇?偟膩砜,本年度降水資源充足,氣象災害影響較往年多。綜合評價,濰坊市2018年天氣氣候條件在農業(yè)上屬于平年。 2018年全市年平均氣溫13.8℃,較常年偏高0.8℃,較上一年偏低0.5℃。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009.7毫米,較常年偏多408.2毫米,偏多68%,較上一年偏多396.5毫米,偏多65%,為有氣象資料記錄以來第二多值。全市年平均日照時數2434.7小時,較常年偏多22.9小時,較上一年偏多16.6小時。 總的氣候特征:全年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降水異常偏多,光照充足。 【河流】濰坊市境內自西向東有小清河、彌河、白浪河、濰河、北膠萊河5條主要河流,均流入渤海,總控制面積10509平方千米,占濰坊市總面積的66.3%。
濰坊市轄奎文、濰城、寒亭、坊子4個區(qū),青州、諸城、壽光、安丘、高密、昌邑6個縣級市,臨朐、昌樂2個縣,另有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濱海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峽山生態(tài)經濟開發(fā)區(qū)、綜合保稅區(qū)4個市屬開發(fā)區(qū)。全市共轄62個鎮(zhèn)、56個街道辦事處。 |
濟南是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山東省的省會,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中部山前平原帶,南部丘陵山區(qū)帶。濟南境內河流主要有黃河、小清河兩大水系。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濟南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濟南風景秀麗,泉水眾多,被譽為\"泉城\"。濟南的市樹是柳樹,市花是荷花。 |
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東與濟寧市相鄰,南、北、西與蘇、豫、皖三省接壤。南北最長157公里,東西最寬140公里,面積12228.62平方公里,轄菏澤市,東明、鄄城、鄆城、定陶、曹縣、單縣、成武、巨野8縣.菏澤位于中原腹地、黃河下游,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省、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多處,名勝古跡、旅游景點遍及全區(qū)。按照兩區(qū)、兩線的規(guī)劃(即以菏澤市為中心的牡丹旅游區(qū),以黃河為主體的黃河旅游區(qū),以孫臏旅游城為龍頭的古文化旅游線,以水滸故事為主的水滸文化旅游線)加快旅游景點的開發(fā)建設。牡丹景區(qū)正在逐步實現四季有花,常年迎客。黃河景區(qū)重點搞好沿堤旅游長廊。水滸旅游線近期正加快宋江故里、黃泥崗等景點的開發(fā)建設。文化旅游線從堯王墓(鄄城)開始,經舜廟、雷澤湖、孫臏旅游城(鄄城),湯王墓、伊尹廟(曹縣),范蠡湖、仿山古墓群、戚姬廟(定陶),文亭湖、秦王斗雞臺、伯樂故里(成武),琴臺、百獅坊(單縣),永豐塔、秦王避暑洞(巨野),水滸文化區(qū)(鄆城),到桂陵大戰(zhàn)遺址、地區(qū)博物館(菏澤)。首批正在開發(fā)建設30處景點及配套設施,盡快形成以名勝古跡為主體,以現代建設為補充,以田園風光為映襯,縱橫千里,獨具特色的環(huán)繞全區(qū)的旅游線。飲譽海內外的曹州牡丹園、古今園和\"百花園\",年游客量達120余萬人次。武術組織、社團及館校遍布全區(qū),鄆城宋江武術院已被確定為省旅游涉外定點單位,參觀者絡繹不絕。曹州書畫院于1991年被國家旅游局納入世界旅游信息資料庫,已接待海內外人士50余萬人次。星羅棋布的歷史景觀如堯陵、舜耕歷山處、湯陵;幽埂O臏故里、范蠡湖、黃巢點將臺、曹植讀書臺、巨野教案遺址等名勝古跡更是引人人勝,吸引大批中外游人觀光。
|
濟寧位于魯西南腹地,地處黃淮海平原與魯中南山地交接地帶。東鄰山青水秀的臨沂地區(qū),西與牡丹之鄉(xiāng)菏澤接壤,南面是棗莊市和江蘇省徐州市,北面與泰安市交界,西北角隔黃河與聊城市相望。最北端是梁山縣小路口鎮(zhèn)鄒橋村,為北緯35°57′;最南端是微山縣高樓鄉(xiāng)柳新養(yǎng)殖場,為北緯34°26′;最東端是泗水縣泉林鄉(xiāng)歷山火車站,為東經117°36′;最西端是梁山縣黑虎廟鄉(xiāng)高堂村,為東經115°52′;南北長167公里,東西寬158公里。
全市總土地面積111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113.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4.6%;園地面積97.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0.9%;林地面積625.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6%;草地面積74.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0.7%;其他面積4276.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8.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始行郡縣制。境內除任城縣、亢父縣屬薛郡外,其他則屬魯郡。西漢時,境內曾置有東平國,領任、無鹽、亢父、樊、東平陸、富城、章7縣。東漢則從東平國析出任城國,領任、亢父、樊3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境內政區(qū)變化不大,或為任城國,或為任城郡,領3縣如故。隋統(tǒng)一后,改兗州為魯郡,領瑕丘、任城、鄒、曲阜、平陽、泗水、龔丘、梁文、博、贏10縣。唐時無大變化,但五代周廣順二年(952年)置濟州,并割鄆州的巨野、鄆城,兗州的任城,單州的金鄉(xiāng)歸其統(tǒng)轄。這期間,境內其他各縣則多屬兗州。宋政和八年(1118年)兗州一度升為襲慶府,境內的仙源、泗水、瑕丘、鄒縣都歸其統(tǒng)轄。金天德二年(1150年),濟州由巨野遷往任城,并領任城、嘉祥、鄆城、金鄉(xiāng)4縣。元至元八年(1271年),濟州升為濟寧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又升為濟寧路。自此以后,境內或為府、州,或為區(qū)、市,一直是歷代地方二級政權機關駐地,其行政區(qū)劃如下。元時,至元十六年(1279年),境內置濟寧路,治任城,領轄3州7縣,即:濟州、單州、兗州,任城、巨野、鄆城、肥城、金鄉(xiāng)、碭山、豐縣。明時,洪武元年(1368年)改濟寧路為府,仍治任城,領轄3州12縣。即:兗州、東平州、沂州,任城、金鄉(xiāng)、巨野、鄆城、嘉祥、曹、單、定陶、成武、魚臺、滕、嶧縣。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濟寧府為州,只領3縣。即:嘉祥、巨野、鄆城。清時,雍正二年(1724年)濟寧州升為直隸州,仍領3縣,即嘉祥、巨野、鄆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濟寧直隸州領3縣。即:嘉祥、魚臺、汶上。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濟寧直隸州領3縣。即:嘉祥、魚臺、金鄉(xiāng)。中華民國時,1914年6月境內置濟寧道,領轄25縣。即:濟寧、滋陽、曲阜、寧陽、鄒、滕、泗水、汶上、嶧、金鄉(xiāng)、嘉祥、魚臺、蘭山(后改名為臨沂)、郯城、費、蒙陽、營、沂水、菏澤、曹、單、成武、定陶、巨野、鄆城縣。
1933年,境內置山東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轄11縣。即:濟寧、滋陽、汶上、寧陽、曲阜、鄒、滕、東平、嘉祥、金鄉(xiāng)、魚臺縣。
1935年7月,又改為濟寧實驗區(qū)長官公署,領轄14縣。即:濟寧、嘉祥、巨野、鄆城、壽張、鄄城、定陶、成武、曹、單、金鄉(xiāng)、魚臺、東平、汶上縣。
1935年冬,再改為山東省第一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轄10縣。即:濟寧、滋陽、東平、汶上、鄒、滕、寧陽、曲阜、嘉祥、魚臺縣。
1946年9月,境內設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轄7縣。即:濟寧、嘉祥、鄆城、巨野、壽張、東平、汶上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3年7月,滕縣專署和湖西專署合并為濟寧專署,專署駐地為濟寧市。領轄濟寧市、濟寧縣、滋陽縣、曲阜縣、鄒縣、鳧山縣、滕縣、嶧縣、薛城縣、微山縣、魚臺縣、金鄉(xiāng)縣、嘉祥縣、汶上縣。
1956年2月,泰安專區(qū)的泗水縣劃歸濟寧專區(qū)。同時,境內的區(qū)劃也作了調整,撤銷了魚臺縣并入金鄉(xiāng)縣;撤銷了鳧山縣、薛城縣。這時的濟寧專署領轄濟寧市、濟寧縣、滋陽縣、曲阜縣、泗水縣、鄒縣、滕縣、嶧縣、微山縣、金鄉(xiāng)縣、嘉祥縣、汶上縣。
1958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菏澤專署,原屬各縣劃歸濟寧專署;撤銷濟寧縣,分別劃歸濟寧市和鄆城、巨野、金鄉(xiāng)縣;撤銷滋陽縣,劃歸曲阜縣。這時的濟寧專署領轄濟寧市、曲阜縣、泗水縣、鄒縣、滕縣、嶧縣、微山縣、金鄉(xiāng)縣、汶上縣、菏澤縣、曹縣、單縣、成武縣、鄄城縣、巨野縣、鄆城縣、梁山縣。
1959年7月,菏澤專署恢復,濟寧專署領轄濟寧市、曲阜縣、泗水縣、鄒縣、滕縣、嶧縣、微山縣、金鄉(xiāng)縣、汶上縣。
1960年1月,嶧縣撤銷,劃歸新建的棗莊市。這時的濟寧專署領轄濟寧市、棗莊市、曲阜縣、泗水縣、鄒縣、滕縣、微山縣、金鄉(xiāng)縣、汶上縣。
1961年9月,棗莊市從濟寧專區(qū)析出。10月,恢復嘉祥縣;撤銷滋陽縣,新設兗州縣。至此,濟寧專署尚轄濟寧市,兗州縣、曲阜縣、泗水縣、鄒縣、滕縣、微山縣、金鄉(xiāng)縣、嘉祥縣、汶上縣。
1964年7月,恢復魚臺縣;1965年4月,恢復濟寧縣;皆歸屬濟寧專區(qū)。1967年,濟寧專區(qū)改稱濟寧地區(qū)。1978年11月,滕縣劃歸棗莊市。這時的濟寧地區(qū)尚有1市10縣。即:濟寧市,兗州縣、曲阜縣、泗水縣、鄒縣、金鄉(xiāng)縣、嘉祥縣、魚臺縣、汶上縣、微山縣、濟寧縣。
1983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濟寧地區(qū),濟寧市升格為省轄地級市。原濟寧地區(qū)的汶上縣、泗水縣劃歸泰安地區(qū)。10月5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濟寧市中區(qū),以原濟寧市區(qū)域為轄區(qū);設立濟寧市郊區(qū),以原濟寧縣區(qū)域為轄區(qū)。調整后,濟寧市人民政府領轄2區(qū)7縣,即市中區(qū)、市郊區(qū),兗州縣、曲阜縣、鄒縣、微山縣、魚臺縣、金鄉(xiāng)縣、嘉祥縣。
1985年3月,汶上縣、泗水縣重新劃歸濟寧市。1986年6月,曲阜縣改建為曲阜市,由濟寧市代管。1989年12月,原菏澤地區(qū)的梁山縣劃歸濟寧市。1992年兗州縣、鄒縣分別撤縣設市。1993年12月市郊區(qū)改名為任城區(qū),F濟寧市轄二區(qū)三市七縣,即市中區(qū)、任城區(qū)、曲阜市、兗州市、鄒城市、微山縣、魚臺縣、金鄉(xiāng)縣、嘉祥縣、汶上縣、泗水縣、梁山縣。 |
煙臺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位于東經119°34′~121°57′,北緯36°16′~38°23′。東連威海,西接濰坊,西南與青島毗鄰,北瀕渤海、黃海,與遼東半島對峙,并與大連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衛(wèi)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最大橫距214公里,最大縱距130公里?偯娣e13864.5平方公里。海岸線曲長702.5公里,海島曲長206.62公里。
【地形地貌】煙臺地形為低山丘陵區(qū),山丘起伏和緩,溝壑縱橫交錯。山地占總面積的36.62%,丘陵占39.7%,平原占20.78%,洼地占2.9%。低山區(qū)位于市域中部,主要由大澤山、艾山、羅山、牙山、磁山、蛤山盧山、山昔山、昆崳山、玉皇山、招虎山等構成,山體多為花崗巖,海拔在500米以上,最高峰為昆崳山,海拔922.8米。丘陵區(qū)分布于低山區(qū)周圍及其延伸部分,海拔100~300米,起伏和緩,連綿逶迤,山坡平緩,溝谷淺寬,溝谷內沖洪積物發(fā)育,土層較厚。因煙臺市域降水較充沛,空氣濕潤,氣候溫和,低山丘陵一年四季林木蔥蘢,明媚如畫。春天,滿山蒼翠,花香襲人;夏日,郁郁蔥蔥,一片生機;秋季,果林紅葉,五彩紛呈;到隆冬時節(jié),銀裝素裹,玲瓏剔透。
【河流】市域內中小河流眾多,長度在5公里以上河流121條,其中流域面積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有五龍河、大沽河、大沽夾河、王河、界河、黃水河和辛安河。主要河流以綿亙東西的昆崳山、牙山、艾山、羅山、大澤山所形成的“膠東屋脊”為分水嶺,南北分流入海。向南流入黃海的有五龍河、大沽河;向北流入黃海的有大沽夾河和辛安河;流入渤海的有黃水河、界河和王河。其特點,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漲暴落,屬季風雨源型河流。其沖積形成的小平原,沙土層厚而肥沃,盛產蘋果、大櫻桃、梨和葡萄。
【海島】煙臺市北、西北部瀕臨渤海,東北和南部臨黃海。有大小基巖島嶼63個,似顆顆珍珠鑲嵌在大海之中。面積較大的有芝罘島、南長山島、養(yǎng)馬島。有居民的島15個,分別為長島縣的南長山島、北長山島、大黑山島、小黑山島、廟島、砣磯島、大欽島、小欽島、南隍城島、北隍城島,龍口市的桑島,芝罘區(qū)的崆峒島,牟平區(qū)的養(yǎng)馬島,海陽市的-島、魯島。沿海表層水溫變化較外海明顯且幅度較大,年平均水溫11℃~14℃之間。海水表層鹽度年平均28~31‰左右。潮汐自萊州到龍口沿海為不正規(guī)半日潮,龍口到牟平以及海陽市沿海為正規(guī)半日潮。海岸地貌主要分巖岸和砂岸兩種,西起萊州市虎頭崖,東至牟平東山北頭,是曲折的巖岸,海蝕地貌顯著;其余多為砂岸。煙臺海岸與海島交相輝映,海光山色秀麗,名勝古跡眾多,是游覽避暑勝地。
【景觀】煙臺山青水秀,氣候宜人,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尤其是夏季,海風撫面,清爽可人;山花爛漫,沁人心脾;海光山色,交相輝映。既是避暑納涼之勝地,也是各地游客旅游觀光的理想境地。市內旅游景區(qū)眾多,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3處、4A級19處、3A級50處,獲“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稱號。
【氣候】煙臺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與同緯度內陸地區(qū)相比具有雨水適中、空氣濕潤、氣候溫和的特點,可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市年平均降水量524.9毫米,年平均氣溫13.4℃,年平均日照時數2488.9小時。煙臺四季分明,各季氣候獨具特色。
【建置沿革】煙臺名稱源于煙臺山。煙臺,古為東夷族地。夏朝,東夷族建過國(治所在今萊州市過西)。商、西周、春秋時為萊國地。戰(zhàn)國屬齊。秦代屬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唐置登州、萊州。宋、元因之。明、清為登州府、萊州府。1858年6月,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辟登州等10處為通商口岸。1861年5月,清政府批準改定煙臺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隸候補知府王啟曾主持煙臺正式對外開辦儀式,同時宣布籌建東海關。此后,英、法、美等17個國家陸續(xù)在煙設領事館。1862年2月14日,登萊青兵備道由萊州移駐煙臺,道臺崇芳兼任東海關監(jiān)督。1904年改稱登萊青膠道,轄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和膠州。
1911年11月12日,同盟會山東分部在煙臺舉義,13日成立山東軍政府(次日改為山東煙-政分府)。民國初,撤銷府、州。1914年5月設膠東道(治所煙臺),煙臺屬之。1925年為東海道。1928年廢道。1938年1月19日成立膠東抗日民主政權--膠東軍政委員會。1941年2月6日成立膠東行政聯合辦事處。1942年7月成立膠東區(qū)行政公署,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4個專區(qū)。1950年成立文登、萊陽專署和煙臺市。1956年文登、萊陽專署合并為萊陽專署,煙臺市由省轄市改為地轄市,由萊陽專署管轄,1958年萊陽專署遷駐煙臺市改為煙臺專署。1978年,煙臺地區(qū)革命委員會改為煙臺地區(qū)行政公署。1983年11月成立地級煙臺市。目前,煙臺市轄5區(qū)、6個縣級市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招遠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綜合保稅區(qū)、昆崳山自然保護區(qū)和長島海洋生態(tài)文明綜合試驗區(qū)。 |
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西部靠漳衛(wèi)河與河北省邯鄲市、邢臺地區(qū)隔水相望,南部和東南部隔金堤河、黃河與河南省及本省的濟寧市、泰安市、濟南市為鄰,北部和東北部與德州市接壤。聊城市因史稱聊攝國故名。聊城市轄東昌府區(qū)、臨清市和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荏平、高唐6縣及一個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有漢、回、蒙古等39個民族。以漢族人口最多,約占全市總人口的99%;其次為回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等。 全市主要旅游資源聊城山陜會館,臨清舍利塔、清真寺,東阿曹植墓,陽谷景陽岡等得到保護與開發(fā),景陽岡一期工程竣工并向游人開放。 |
德州市位于東經115°45′-117°24′,北緯36°24′-38°0′之間,黃河下游北岸,山東省的西北部。德州北依北京、天津,南靠省會濟南,東連膠東半島沿海開放城市,西接山西能源基地,處在華北、華東兩大經濟區(qū)連結帶和環(huán)渤海經濟圈、黃河三角洲以及“京九”經濟開發(fā)帶之中。 德州市擁有“中國功能糖城”、“中國中央空調城”、“中國糧油食品城”、“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yè)城”、“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等城市名片,被命名為“生物產業(yè)國家高技術產業(yè)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新能源產業(yè)基地”和“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德州是國家交通運輸主樞紐城市。
德州之“德”源于“德水”。德水為古黃河別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更河名曰“德水”,以為水德之瑞。漢置安德縣,意在“以其德水安瀾耳”。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安德”為“德州”。
德州市位于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游北側,東經115°45′—117°36′、北緯36°24′25″—38°0′32″之間。北以漳衛(wèi)新河為界,與河北省滄州市為鄰;西以衛(wèi)運河為界,與河北省衡水市毗連;西南與聊城市接壤;南隔黃河與濟南市相望;東臨濱州市。距首都北京320公里。境內東西寬200公里,南北長175公里,總面積10356平方公里,占山東省總面積的7.55%。德州地處京滬、德石鐵路交匯點,京滬(福)高速公路、青(島)銀(川)高速公路、德(州)石(家莊)高速公路和京杭運河穿越轄區(qū),104、308、205國道本區(qū)過境,-鐵路、德(州)煙(臺)鐵路以及德(州)商(丘)、德(州)濱(州)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區(qū)位交通優(yōu)勢突出。2006年德州被確定為全國交通運輸主樞紐城市。
德州市為黃河沖積平原,歷史上境內曾有兩次黃河大遷徙,上千次決口,造就了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形。由于泛道與流速所致,加之風力堆積之因素,形成了平原之中起伏不平,崗、坡、洼相間分布等特點。全市地貌多象,大體可分三類:一是高地類,由河流、河床沉積而成,占土地總面積的34.3%;二是坡地類,由黃泛漫流沉積而成,占總土地面積的52.1%;三是洼地類,占13.6%。
全市跨省大河主要有黃河、衛(wèi)運河、漳衛(wèi)新河;跨市的骨干排澇河道有:徒駭河、德惠新河和馬頰河。以上河流除黃河外,均系海河流域南系。除上述跨省、市大河外,市內有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較大支流兩條:一是新趙牛河,位于禹城南部,齊河西部,屬徒駭河流域;二是六五河,位于陳公堤兩側,屬漳衛(wèi)新河流域。300—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2條,其中徒駭河流域的有葦河、四新河、管氏河、老趙牛河和鄧金河,全部位于徒駭河之南;馬頰河流域的有篤馬河、宋家河、寧津河、躍進河;德惠新河流域的禹臨河、臨商河、躍進河。除以上主要支流外,還有流域面積100—300平方公里的支流53條,30—100平方公里的114條,基本形成了干支相通,流域相連,能排能調的河流水利系統(tǒng)。但因近年來黃河水源短缺,而境內河流均屬雨源型河流,其水量與上游地區(qū)及本市降水量分布極不均勻的氣候特點密切相關。雨季雨量劇增,水位上漲,出現洪峰,甚至漫延成災,但到枯水期,多數河道先后斷流、干枯。
德州市基本氣候特點是季風影響顯著,四季分明、冷熱干濕界限明顯,春季干旱多風回暖快,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干燥,具有顯著的大陸性氣候特征。光照資源豐富。日照時數長,光照強度大,且多集中在作物生長發(fā)育的前中期,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的進行,全市年平均日照時數2592小時,日照率為60%,太陽總輻射量為124.8千卡/平方厘米,均處全國、全省的較高值區(qū)。在時間分配上,尤以5、6月份最高,月光照時數280小時,日均9小時,光輻射量可達15千卡/平方厘米。全市年平均氣溫12.9℃。極端最高氣溫43.4℃(1955年7月23日德城區(qū)),極端最低氣溫-27℃(1958年1月15日德城區(qū))。全市平均無霜期長達208天,一般為3月29日到10月24日,各縣之間相差較大,武城縣最長為225天,東西相差近月余。全市年平均降水量為547.5毫米,東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降水量的時間分配以7月最多,全市平均降水量190毫米,1月最少只有3.5毫米。按季節(jié)分,春季占有12.8%,夏季高達67.7%,秋季占16.9%,冬季只占2.6%,且有明顯的“春季雨少多干旱,秋季雨少多晴天,夏季雨多常有澇,冬季少雪多干燥”的季節(jié)分配特點。 |
泰安市位于山東省中部,北依省會泉城濟南,南臨孔子故里曲阜,轄泰山區(qū)、郊區(qū)兩區(qū),新泰、肥城兩市,寧陽、東平兩縣,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則四海皆安\",寓國泰民安之意。泰安市境內的泰山,又稱東岳,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545米,氣勢磅礴,拔地通天,素有\(zhòng)"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譽。
轄2個市轄區(qū)、2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人民0駐泰山區(qū)。 泰山區(qū)岱岳區(qū)(粥店街道) 新泰市肥城市(新城街道) 寧陽縣(寧陽鎮(zhèn))東平縣(東平鎮(zhèn))。 |
淄博市位于山東省中部,南依泰沂山麓,北瀕九曲黃河,西鄰省會濟南,東臨濰坊、青島,是省會都市圈次中心城市。全市轄張店、淄川、博山、周村、臨淄5個區(qū),桓臺、高青、沂源3個縣和淄博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淄博經濟開發(fā)區(qū)、文昌湖省級旅游度假區(qū)3個功能區(qū),總面積59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0萬人。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yōu)秀市并獲得“長安杯”,國家衛(wèi)生城市并榮膺“中國人居環(huán)境范例獎”。2023年,全市實現地區(qū)生產總值4561.8億元,同比增長5.5%;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95.3億元,同比增長5.2%。
淄博是具有厚重歷史的文化名城
作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新石器時代淄博地區(qū)先后出現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發(fā)現的“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東人,也是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最早的古人類。淄博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首都,當時創(chuàng)辦的中國第一所官辦高等學府“稷下學宮”,與古希臘的柏拉圖學園并稱世界東西方文明的“雙璧”,齊文化“開放、包容、創(chuàng)新、重商、法治”的文化基因賡續(xù)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片土地孕育了姜太公、齊桓公、管仲、晏嬰、孫武以及蒲松齡、趙執(zhí)信、王漁洋等大批歷史文化名人,誕生了《管子》、《孫子兵法》、《齊民要術》、《考工記》、《聊齋志異》等傳世巨著,留下了齊長城、齊國故城遺址、東周殉馬坑、世界足球起源地、周村古商城等文化遺存,“臨淄后李春秋車馬坑和淄河店2號戰(zhàn)國大墓”、“高青陳莊西周城址”、“臨淄趙家徐姚遺址”分別入選1990年度、2009年度、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顏文姜、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等民間傳說訴說著千年過往,獨具特色的陶瓷文化、琉璃文化、聊齋文化、漁洋文化歷久彌新、熠熠生輝。近代淄博作為全國三大工礦區(qū)之一,王盡美、鄧恩銘等中共一大代表到淄博領導工人運動,播撒革命火種。1945年成立淄博特區(qū),隸屬魯中行政區(qū),此為淄博成為政區(qū)名稱的開端。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后成長涌現出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時代楷模”朱彥夫等一批先進典型,成為淄博永不褪色的光榮印記。
淄博是全國全省重要的工業(yè)城市
淄博近現代工業(yè)發(fā)展歷史近120年,工業(yè)文明浸潤深、氛圍濃,產業(yè)門類全、配套能力強,100余種工業(yè)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全國前3位,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精細化工、醫(yī)藥和醫(yī)療器械、紡織、建材以及新材料、電子信息、汽車及機電裝備等為主導的現代產業(yè)體系。其中,化工產業(yè)積淀深厚,是國內配套最為完善的城市之一;高端精細化工產業(yè)集群和新醫(yī)藥產業(yè)集群是國家百強產業(yè)集群。淄博陶瓷生產史已逾萬年,是中國五大瓷都之一、中國琉璃之鄉(xiāng),享有“淄博陶瓷·當代國窯”美譽。2017年躋身全國首批老工業(yè)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yè)轉型升級示范區(qū),先后被命名為“新材料名都”、“中國膜谷”、國家級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yè)化基地和國家火炬先進陶瓷、精細化工、生物醫(yī)藥、功能玻璃、泵類、聚氨酯等特色產業(yè)基地。
近年來,淄博深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重大國家戰(zhàn)略,搶抓全省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fā)展先行區(qū)建設重大機遇,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發(fā)展方向,深入實施新材料、智能裝備、新醫(yī)藥、電子信息“四強”產業(yè)攀登計劃,大力開展新經濟培育“沃土”行動,聚力拓展工業(yè)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工業(yè)互聯網等31條新經濟細分賽道,推動產業(yè)升級、鏈群提質。2023年,全市規(guī)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8.2%,“四強”產業(yè)增加值占規(guī)上工業(yè)比重達到54.1%,氫能及儲能列入省未來產業(yè)集群,省“十強”產業(yè)“雁陣形”集群、領軍企業(yè)分別增至12個、21家。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è)81家,省級以上制造業(yè)單項冠軍103家,其中國家級單項冠軍示范企業(yè)19家,數量居全省第2位、全國第6位。老工業(yè)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yè)轉型升級示范區(qū)建設五次獲得國務院督查獎勵。
淄博是獨具特色的生態(tài)組群城市
淄博地處山東行政版圖的“幾何中心”,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快捷,境內濟青高鐵、膠濟鐵路、青銀高速、青蘭高速、濱博高速縱橫交錯,可快捷通達全國主要城市。淄博城鄉(xiāng)交錯、布局舒展,各城區(qū)之間相距20公里左右,城區(qū)間以綠軸相連,發(fā)展空間廣闊,目前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達75.66%,建成區(qū)綠化覆蓋率44.9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9.36平方米。近年來,堅持全域統(tǒng)籌,強化區(qū)縣協同,深入推進濟淄同城化,主動融入濟青發(fā)展軸帶建設,穩(wěn)步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綜合交通體系取得新進展,濟濰、臨臨高速淄博段建成通車,小清河復航工程通過交工驗收,城市快速路基本建成通車,經十路東延等互聯互通項目有序推進。實施“八水統(tǒng)籌、水潤淄博”水資源保護利用行動,累計創(chuàng)建了30條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馬踏湖獲評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yōu)秀案例第1名,孝婦河文化休閑旅游生態(tài)觀光帶、齊盛湖海岱樓等一批具有現代時尚氣息的全域公園城市項目成為網紅打卡地。2023年,全市環(huán)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率、國控斷面水環(huán)境質量指數均列全省第2位,全國“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yōu)秀案例研討會”在淄博成功召開。
淄博是開放包容的品質活力城市
聚力打造服務淄博、誠信淄博、志愿淄博、勞動淄博、文化淄博,-“淄博人才金政50條”、“建設多彩活力的青年創(chuàng)業(yè)友好型城市25條”、“提升城市品質活力47條”、“技能興淄26條”等一攬子政策措施,持續(xù)提升城市能級活力,獲批全國青年發(fā)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堅持將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作為“一號改革工程”,從市場主體需求側出發(fā),大力推行“高效辦成一件事”,實施政務服務供給側流程再造,我市在國家營商環(huán)境評價獲評優(yōu)秀等次,無證明城市、“一證化”改革、技改專項貸等27項創(chuàng)新舉措被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宣傳推廣,成功列入全國工商聯營商環(huán)境評價“前10地級市”和“前10最佳口碑地級市”。2023年末,實有市場主體65.56萬戶,其中各類企業(yè)19.35萬戶,同比增長6.15%。過去一年,“淄博燒烤”現象級出圈,全市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黨委政府和游客市民形成了相互理解、彼此信任、雙向奔赴的良性互動,城市美譽度、知名度、影響力大幅提升,“人好物美心齊、共促城市發(fā)展”的城市形象日益彰顯。
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淄博市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堅持穩(wěn)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fā)展格局,錨定“走在前、開新局”,聚焦“3510”發(fā)展目標和“強富美優(yōu)”城市愿景,大力倡樹“三提三爭”,深入推進“五個淄博”建設,著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fā)展,更加注重城鄉(xiāng)區(qū)域統(tǒng)籌協調,持續(xù)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奮力推動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建設邁上新臺階。 |
濱州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渤海灣西南岸,北通渤海,東臨東營市,南連淄博市,西南與濟南市交界,西與德州市接壤,西北隔漳衛(wèi)新河與河北省海興縣、黃驊市相望。 全市境域橫跨黃河兩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17°15\'至118°37\',北緯36°41\'至38°16\'。東西最大跨徑120公里,南北最大跨徑175公里,總面積9444.65平方公里。屬東亞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冷夏熱,雨熱同期,四季分明。 濱州市地勢南高北低,大致上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漸次過度到大海。以小清河為界,全境呈現南北兩種不同類型的地貌特征:小清河以南為低山丘陵區(qū),以北為黃河沖擊平原。 濱州具有依河傍海的天然優(yōu)勢,是蜿蜒五千里渤海灣的地理軸心,京津塘和山東半島兩大經濟區(qū)的結合部,環(huán)渤海經濟圈與黃河經濟帶的交匯點。環(huán)渤海經濟圈的崛起,黃河經濟帶的振興,為濱州的開發(fā)奠定了基礎。 |
棗莊市是中國山東省的直轄市,面積4550平方公里,人口340萬,轄市中、嶧城、薛城、山亭、臺兒莊五區(qū)和滕州市。 棗莊市地處蘇、魯兩省交界處,是山東的南大門。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為美麗的棗莊更添了幾分秀色。棗莊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她既有江南水鄉(xiāng)的溫柔,又有山東丘陵的粗獷,處于中國東部地區(qū)的南北過渡帶,是亞歐大陸橋東部沿海和西部內陸地區(qū)的重要結合部。棗莊地區(qū)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棗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水源充足,風景如畫,是山東省的富水區(qū),幾乎適宜亞熱帶、溫帶所有植物的生長,石榴、黃梨、板栗、蘋果、紅棗等干鮮果品,聞名遐邇,馳名南北。 棗莊是南北交通咽喉之一。京滬鐵路、104國道縱橫南北,棗薛鐵路和一級公路橫穿東西。境內有優(yōu)質公路68條,總通車里程達千余公里。京杭大運河在境內航道達53公里,是中國北方內陸唯一四季能通航的地區(qū),有泊位近百個,港口吞吐能力達300萬噸以上。棗莊距徐州機場70公里,有一級公路相通,東臨日照港、嵐山港、連云港,南依亞歐大陸橋,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yōu)越,是經商、投資的理想地區(qū)。 |
日照是一座新興的港口城市,地處中國東部沿海、山東半島南翼,東臨黃海,隔海與日本、韓國相望。現轄東港區(qū)、莒縣、五蓮縣和嵐山辦事處,市域面積536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00公里,總人口270萬。 日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物產豐富,民風淳樸。這里氣候宜人,降雨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12.6℃,年均降水量917毫米。屬魯東丘陵,總的地勢背山面海,中高周低,略向東南傾斜,山地、丘陵、平原相間分布。氣候屬暖溫帶濕潤季風區(qū)大陸性氣候。東部屬暖、濕潤季風區(qū)大陸氣候;西部屬溫暖帶季風區(qū)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2.1~12.6℃,東部沿海高于西部、北部內陸。日照的\"藍天、碧海、青山、金海岸\"引人入勝,有中國北方最長的海濱沙灘。國家級森林公園大沙洼,蔥郁萬畝。省級風景名勝區(qū)五蓮山,峰峰奇秀,景景多姿。尤其是百公里海岸線上,植被茂密,沙質細軟,潮平岸闊,是開展海上運動、休養(yǎng)避暑的難得之地。 |
威海,地處山東半島東端,三面環(huán)海,東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北與遼東半島相對,西與煙臺市接壤。海岸線長達985.9公里,有眾多的港灣和島嶼。這里有”花園城市”的美譽,是我國第一個國家衛(wèi)生城市,是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環(huán)保模范城市、首批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文明城市、改善人居環(huán)境全球最佳范例,是避暑、修療、度假和觀光旅游的勝地。 威海具有城市景觀,海島風光,沙灘暗礁、民俗風情、地下溫泉、文物古跡、名山古剎、奇石怪川等豐富的旅游資源。著名的甲午戰(zhàn)爭紀念地劉公島秦皇漢武登臨的“天盡頭”,道教全真派發(fā)祥地圣經山,世外桃源圣水觀,“大東勝景”鐵嵯山,凝聚中日韓三國人民友誼的赤山法華院及我國北方最大的天鵝越冬棲息地天鵝湖等80多處風景名勝,描繪了5436平方公里如詩如畫的威海景色.近年來,又新建了威海影視城、西霞口野生動物園、圣經山觀光索道、甲午海戰(zhàn)館等新的旅游項目和環(huán)翠、銀灘、石島灣、天鵝湖四處省級旅游度假區(qū)。 威海的旅游設施日臻完善,有各類旅游飯店100多家,旅行社30余家,旅游車、船公司20多家,高檔次的商場、舞廳、娛樂中心30多處。威海機場達到4D級標準,開通了至北京、哈爾濱、長春、上海、廣州等實際條國內航線。鐵路開通了至青島淄博的旅游列車。海上開通了至大連、韓國的客運航線。 |
東營是山東省省轄地級市,位于山東省東北部,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轄東營、河口兩區(qū)和廣饒、利津、墾利三縣,總面積8,053平方公里,總人口165萬。屬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溫適中。年平均降雨量533毫米,年平均氣溫12.2度,無霜期211天。 東營市具有豐富的油氣、土地資源。人均土地7.8畝,黃河每年還填海造陸3萬多畝,是中國東部沿海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有儲量6,000億噸的特大固體鹽礦,礦床上部為高濃度鹵水,儲量達74億立方米,具有形成年產600萬噸原鹽的資源條件。東營市東北兩面環(huán)海,海岸線350公里,負10米等深線內海面積4,800萬畝,水產資源豐富,素稱\"百魚之鄉(xiāng)\"和\"東方對蝦的故鄉(xiāng)\"。東營市風光奇秀,具有獨特的旅游資源。南有孫武園,南宋大殿,柏寢臺,傅家遺址等名勝古跡,北有\(zhòng)"黃龍入海\",槐林公園,圍海長堤等。東營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地球暖溫帶地區(qū)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是黃河三角洲上最有價值和物色的旅游景觀之一。 東營市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考古發(fā)現,廣饒、利津兩縣5700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舉世聞名的\"兵圣\"孫武,就出生在這片土地了。明清時期,利津縣的鐵門關曾是聞名遐邇的商業(yè)海關碼頭,國內外商船云集,轉口貿易十分興隆,有\(zhòng)"日進斗金\"之說。 東營市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投資環(huán)境,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投資者,東營市人民竭誠歡迎世界各國和地區(qū)的朋友前來旅游觀光、洽談貿易、投資辦企業(yè),進行經濟合作與交流,促進雙方共同的繁榮和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