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點推薦 > 第二批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zhèn)一業(yè)”專業(yè)村[23]
第二批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zhèn)一業(yè)”專業(yè)村[23]
第二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zhèn)一業(yè)”專業(yè)村 |
宋朝年期一先祖車氏立居無雜姓,故稱車村。清朝時期,屬博羅縣蘇州巡司署;民國時期,屬博羅縣四區(qū)七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博羅縣二區(qū)泰美鄉(xiāng);1956年11月,屬博羅縣樓下鄉(xiāng);1958年1月,設(shè)立博羅縣泰美人民公社車盤大隊;1978年,稱博羅縣泰美人民公社車村大隊;1983年11月,屬博羅縣泰美區(qū)車村鄉(xiāng);1986年1月,稱博羅縣泰美鎮(zhèn)車村管理區(qū);1999年3月,稱車村村民委員會至今。車村村……。 |
不同村莊遷入,形成新的圍村,故名。清朝年間,隸屬博羅縣蘇州巡司署,民國時期隸屬博羅縣八德鄉(xiāng)。新中國成立后,隸屬博羅縣響水鄉(xiāng)。1958年,隸屬博羅縣新作塘公社。1983年,屬博羅縣響水鄉(xiāng)。1990年稱新圍村民委員會至今。2006年響水鎮(zhèn)并入湖鎮(zhèn)鎮(zhèn)。新圍村……。 |
始祖九郞公在宋理宗皇中元甲子(公園1229-1230年)落居,因姓鄒,故得名鄒村。清朝時期,隸屬善政巡司署。民國時期,隸屬八德鄉(xiāng)。新中國成立后,隸屬八區(qū)博羅縣湖鎮(zhèn)鄉(xiāng)。1958年10月,隸屬新作塘公社。1983年11月,隸屬博羅縣湖鎮(zhèn)鄉(xiāng)。1986年1月,隸屬博羅縣湖鎮(zhèn)鎮(zhèn)。1999年稱鄒村村民委員會至今。鄒村村……。 |
因村建于羅浮山腳下,故名。新中國成立后,屬第五區(qū)福田鄉(xiāng),1958年成立山下大隊,1983年稱山下鄉(xiāng),1986年稱山下管理區(qū),1999年稱山下村民委員會至今。山下村……。 |
村名來由有其二,其一:明代因打鐵業(yè)興旺,故名。其二:大批中原移民定居鐵場于宋代,早期居民,多姓氏相連聚居,經(jīng)過世代繁衍,各各自建圍墻,有崗塔、有圍門統(tǒng)一出入,加上村莊四邊都有溪水圍住,出入要經(jīng)過橋梁或乘坐木船,山賊難以潛入,土匪也不敢侵犯,如同銅墻鐵壁一樣,故名鐵場。清朝時期,隸屬博羅縣石灣巡司署鐵場約;民國時期,隸屬博羅縣十二區(qū)正義鄉(xiāng)鐵場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隸屬博羅縣第五區(qū)鐵場鄉(xiāng);1959……。 |
1952年稱中聯(lián)鄉(xiāng),1959年-1967年稱南坑大隊,1968年又改稱永紅大隊,1971年改稱南坑大隊,1984年3月稱南坑鄉(xiāng),1987年1月稱南坑村民委員會,1989年10月稱南坑管理區(qū),1999年5月改稱現(xiàn)名至今。南坑村……。 |
原名借嶺,是本鎮(zhèn)朱氏在此居住,因此地低洼容易受水浸而遷走,后來借給林氏居住,人口逐漸增多,有人認(rèn)為此名不當(dāng),使用其他貌似河畔的沙洲,改名砂嶺。清朝以前,屬博羅縣蘇州巡司署管轄。民國時期,隨觀音閣劃歸為河源縣,屬河源縣觀音閣砂嶺村。建國初期,隨觀音閣重新劃歸為博羅縣管轄,設(shè)立博羅縣觀音閣砂嶺大隊。1959年,稱博羅縣觀音閣人民公社砂嶺大隊。1983年,屬博羅縣觀音閣區(qū)公所砂嶺大隊。1987年,稱砂嶺……。 |
1958年從河源市新豐江移民遷入艾埔此地,后因撤鄉(xiāng)設(shè)區(qū)取名為新村。1958年,隸屬惠陽區(qū);1959年3月,隸屬麻陂人民公社艾埔大隊;1983年11月,隸屬麻陂區(qū)艾埔鄉(xiāng);1986年1月,隸屬麻陂鎮(zhèn)艾埔管理區(qū);1991年12月由艾埔管理區(qū)分拆為新村管理區(qū)、洋田管理區(qū)、洪湖管理區(qū)、艾埔管理區(qū);1999年,稱新村村民委員會至今。新村村……。 |
因原是一大片荒埔地,原取名大埔,當(dāng)?shù)胤窖浴捌摇迸c“布”同音,改名大布。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始有譚氏自惠陽縣遷此;1958年,屬平山公社,稱大布大隊;1966年,稱大布革命委員會;1984年,與譚公、六德、星合合并稱譚公鄉(xiāng);1987年3月,依據(jù)惠東府函﹝1987﹞27號文的批復(fù),改稱大布村委;1990年,改稱大布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大布村;2005年12月,實行政區(qū)調(diào)整(粵民區(qū)〔2……。 |
由三合水、上新塘、下新塘三個自然村合并而成得名,1954年,三村成立合作社時改稱星合村;1957年,屬大布,稱星合高級社;1963年,從大布大隊析出稱星合大隊;1964年,又與大布合并稱大布大隊;1966年2月,屬平山公社;1978年冬,又從大布大隊析出,復(fù)稱星合大隊;1983年3月,與大布、六德、譚公合并稱譚公鄉(xiāng);1987年3月,依據(jù)惠東府函﹝1987﹞27號文的批復(fù),改稱星合村委;1990年,……。 |
村舊時村邊有一條西枝江的支流,“讀”與“獨”諧音,故名讀光。1977年,從維德大隊析出稱讀光大隊;1983年,并入維德鄉(xiāng);1987年3月,依據(jù)惠東府函﹝1987﹞13號文的批復(fù),稱讀光村委;1990年,改稱讀光管理區(qū);1998年,改稱讀光村委會;2017年10月由多祝鎮(zhèn)劃入平山街道辦事處管轄(粵民函〔2017〕2295號),地名沿用至今。讀光村……。 |
因形似長坑,得名長坑村。1951年12月,屬惠陽縣第十九區(qū)(區(qū)府設(shè)在多祝鎮(zhèn)),稱長坑小鄉(xiāng);1957年12月,屬惠陽縣,并入永東鄉(xiāng);1963年2月,屬多祝公社,稱長坑大隊;1972年,稱長坑大隊;1977年,析出長坑、園潭2個大隊;1983年,長坑、園潭、田坑3個大隊合并稱長坑鄉(xiāng)1987年3月,依據(jù)惠東府函﹝1987﹞13號文的批復(fù),改稱長坑村委;1990年,改稱長坑管理區(qū);1998年,改稱長坑村委……。 |
位于黃石徑河與西枝江匯集處,故名水口。新中國成立前,屬多祝區(qū)寶瀝鄉(xiāng);新中國成立初,屬珠湖鄉(xiāng);1957年,屬多祝鎮(zhèn)十九區(qū),稱水口高級社;1958年,與下鑒、豐年、橫塘合并稱橫塘大隊,1960年,從橫塘大隊析出稱水口大隊;1963年2月,屬多祝公社,稱水口大隊;1987年3月,依據(jù)惠東府函﹝1987﹞15號文的批復(fù),改稱水口村委;1989年,改稱水口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水口村委會,地名沿用至今。水……。 |
因周圍山嶺松林茂盛,故名萬松。1951年12月,屬惠陽縣第十五區(qū)(區(qū)府設(shè)在梁化鎮(zhèn)),稱萬松小鄉(xiāng);1954年,稱萬松鄉(xiāng);1958年,改稱萬松大隊;1984年,與橋星、彭白合并稱萬松鄉(xiāng);1987年3月,依據(jù)惠東府函﹝1987﹞27號文的批復(fù),與橋星、彭白分開,改稱萬松村委;1990年,稱萬松管理區(qū);1998年,改稱萬松村委會,地名沿用至今。萬松村……。 |
新中國成立前,有個出名的算命先生住在此處,說此地是風(fēng)水寶地,在這里居住的人都會合家平安,故名寶安。1950年6月,屬多祝區(qū)(九區(qū)),稱寶安鄉(xiāng);1956年,稱寶安鄉(xiāng);1957年,稱寶安村;1959年,稱寶安管理區(qū);1961年,改稱寶安大隊;1984年,稱寶安鄉(xiāng);1987年3月,依據(jù)惠東府函﹝1987﹞8號文的批復(fù),改稱寶安村委;1988年,改稱寶安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寶安村民委員會,地名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