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1日,按照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等四部局關于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傳統(tǒng)村落名錄的要求,為有效保護福建省優(yōu)秀的鄉(xiāng)土建筑和傳統(tǒng)民居,促進傳統(tǒng)村落歷史與文化的傳承和延續(xù),福建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福建省文化廳、福建省財政廳組織開展了第一批省級傳統(tǒng)村落的申報認定工作。根據《福建省傳統(tǒng)村落評審認定辦法》,經過調查摸底、各地申報、專家評審并公示,確定福州市福清市新厝鎮(zhèn)江兜村等339個村落(名單見附件)列入第一批省級傳統(tǒng)村落名錄,現予以公布。 |
1958年成立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村委會屬鎮(zhèn)轄區(qū)駐地,距城區(qū)56公里,南屏峰北側。轄赤溪、尖山、橄欖丘、后門樓等4個自然村,4 0個村民小組,1067戶,4162人(其中畬族20戶,68人),常駐人口5600多人,出過大學學歷人口206人,其中博士2人,外來人口2000多人,耕地2510畝,農業(yè)以稻谷、茶葉、蘑菇、果蔗為主,林地8665畝,有林地5724畝,林業(yè)以松、杉、雜木為主 。兼營運……。 |
夏村傳古時夏日把田園曬得龜裂,故名。1958年成立大隊,1 9 8 4年改為村委會。在鎮(zhèn)西南2.7公里,雁樂溪東側,海拔90米。單一行政村,19個村民小組,573戶,2354人,常駐人口1760人,外來人口110人,現有及出過大學文化43人,以何姓為主, 村落呈梯形,房屋537幢(其中新建房屋230幢),醫(yī)療站3家,村委樓、完小各1所,耕地面積1 623畝,林地4726畝,以農為主,主要產品有水稻……。 |
曾出“五代同堂”,皇上賜旨,凡文武百官必須下轎下馬,故名。1958年成立大隊,1 9 8 4年改為村委會。在鎮(zhèn)東北5.6公里,蓋平頂山西北側。轄官嶺、社洋坪兩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286戶,1095人,常駐600多人。有村民在上海經營鋼材、廣東開南雜店。出過大學學歷人口14人,其中吳美仙為留美博士耕地1126畝,主產稻谷、茶葉,林地6649畝,有林地4260畝,毛竹1600畝。林木以松、杉、雜……。 |
村是墩,因山形似猴,村里有九只猴子,“九”與“猴”方言音同,后方言衍為今名。又傳村后山有九座墩,“墩”與“盾”音近,后衍為今名。1957年曾建立畬族鄉(xiāng),1958年成立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在八都鎮(zhèn)東北方向13公里,轄堂下、盾頭、營崗、豬頭壟4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164戶714人,畬族村,常駐714人,外來人口110人,出過大學學歷 17人。耕地745畝,林地4420畝,以農為主,主產茶葉……。 |
山澗流-白色,原名“銀坑”,后音衍為今名。 1958年成立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鎮(zhèn)區(qū)西北4.1公里,104國道西南側。 轄爐洋村、炭窯頭村、爐下村、林厝村、爐洋村、橫山村、山后村、北溪村、三坪村9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229戶,1066人,常駐人口500人,外來人口54人,出過大學學歷人口13人。耕地920畝,林地15300畝,以農為主,主要產品有糧食、茶葉、水果產品有枇杷,林業(yè)產品有毛竹……。 |
村在田洋之首,故名。 1958年成立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在八都西北方4.3公里,仙人灣東南側。轄洋中厝、凍坑、上坂洋、洋頭4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158戶687人,常駐500人。出過大學學歷人口10人。耕地485畝,林地8620畝。以農為主,主產毛竹、杉木、雜木,水果產品有茶葉、水果。日用商店2間,年銷售值2萬元。 醫(yī)療站1所,小學校舍1幢。……。 |
因霍童山而得名 。1958年成立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駐地在市西北部,距市駐地47公里,天下第一山西北側。海拔30米。原有霍童 、坂頭、坑里、黃土嶺、祖師堂、落頭山等10個自然村,現轄1個村,四個片區(qū),41個村民小組,1778戶8856人。耕地面積3784.6畝,林地12368畝。農業(yè)以種植茶葉、水稻為主,果品以柑桔為主。除從事農業(yè)外,主要從事經商、手藝、外出打工等較多和普遍。公共設施有中學……。 |
原隋朝諫議大夫黃鞠在此開基,村南置一石橋,村以橋名。1958年成立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石橋村……。 |
村在溪邊,政和周寧兩溪在此匯合,溪水浩渺,故名外渺。后改為外表。 1958年成立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在鎮(zhèn)區(qū)西北6.5公里,霍童溪東北面。是寧德和周寧縣分界區(qū)域,政和、周寧、咸村溪流在此匯合。轄外表、加厚、渡頭、加厚坪4個自然村,設13個村民小組,575戶2235人,現有大學文化15人。耕地1257畝,林地6759畝。農業(yè)主產水稻、茶葉,果品有枇杷、龍眼、油、柑橘、美國黑李和桃。日用商店14……。 |
因村委山多青巖,原名青巖,方言衍為興賢。意盼村莊出文明有知識的賢者。1956年成立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在鎮(zhèn)區(qū)西北3.5公里,霍童溪西南岸。海拔33米。聚落集中,寧屏路依村而過。耕地1449畝,林地5000畝。全村12個村民小組,620戶、2886人。大學文化6人。農業(yè)以茶葉為主,有茶園2300畝,形成產、加、銷一條龍,年產量150噸。糧食主產水稻,生產資料及日用商店32間,年銷售值約380……。 |
梅鶴村位于虎貝鄉(xiāng)西北部,離城區(qū)60公里,離鄉(xiāng)政府8公里。429戶,1752人。村所在地海拔600米。四周群山環(huán)抱,中間一 馬平川。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山清水秀,在山區(qū)中算是一塊寶地。梅鶴村歷史悠久,又稱“石堂林厝”。村民大部分姓林, 清末村民紀念宋詩人林和靖的梅妻鶴子詩句,將村名改為梅鶴。梅鶴村地靈人杰,人才輩出。宋末元年地理學家陳普(石堂先生)就出生于此。明永樂年間,進士謝霖也生于此?谷諔(zhàn)爭時……。 |
黃家村是虎貝鄉(xiāng)最大的行政村,地處寧德市蕉城區(qū)的西北部,與古田、屏南縣交界,距鄉(xiāng)所在地38公里,平均海撥810米,氣候溫和,常年雨量充沛,山清水秀。全村現有3個自然村,18個村民小組,421戶,人口2500多人,耕地面積3216畝,林地23509畝。當地群眾主要發(fā)展黃家蒸籠加工制作和黃家釀造等傳統(tǒng)產業(yè),生產蒸籠已有900多年的歷史。相傳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由石洋村人黃一府發(fā)明始創(chuàng)。清乾隆年間……。 |
因洋位于田坪上,故名。1958年8月,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政社合一、撤鄉(xiāng)建社,農業(yè)生產合作社改稱生產大隊;同年,設立洋中生產大隊。1984年8月,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xiāng),建立鄉(xiāng)人民政府;同時,生產大隊更名為洋中村,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1984年,撤銷洋中生產大隊,設立洋中村民委員會,簡稱洋中村委會。洋中村……。 |
東山村概況 東山村座落于周寧縣南部,六浦洋東面,村落面積約8平方公里,距縣城不足15公里,全村420戶,總人口2160人,轄四個自然村。這里依山傍水,森林覆蓋面占70%,毛竹面積700多畝,僅竹、林全村年可創(chuàng)收80多萬元,茶葉是東山村的傳統(tǒng)產業(yè),它是周寧縣最早的茶葉產地之一。這里水資源豐富,養(yǎng)殖、各村也成了近幾年的第二大產業(yè)。多元化,一體化改變了過去的單一化生產,人民生活逐步邁向小康。東山村有著良……。 |
因傳是明朝建文帝金蟬蛻殼,入佛龜隱皇上之處,村西北約500米有金貝寺,故名。1961年成立大隊,1984年10月改為村委會。因村西北有金邶寺,故名。鐘姓,畬族村,于明末建村。1961年成立大隊,1984年10月改為村委會。村在寧德城區(qū)東南部,距離7公里,企崗山西北,海拔390米。轄上金貝自然村,設3個村民小組,76戶,268人,耕地325畝,林地3185畝。以農為主,經濟作物茶葉、蜜柚!。 |
因村位于橄欖溪后面,稱為后溪。1958年成立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1958年成立大隊,1984年改為村委會。在鄉(xiāng)政府駐地西南10公里,山通天山南麓。轄后溪、上東洋2個自然村。設14個村民小組,391戶,1445人,耕地1563畝,林地9201畝。以農為主,產稻谷、白薯、香菇、茶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