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地處湯坑之北,清有斗牛鄉(xiāng)之稱,故名。 |
以地處縣城湯坑之西而取名。 |
因地處公坡地帶,多為旱埔地,故名埔子寨,簡稱埔寨。 |
八鄉(xiāng)原來分為上四鄉(xiāng),下四鄉(xiāng),總稱八鄉(xiāng)。即上四鄉(xiāng)分為:尖山鄉(xiāng),蟬聯(lián)鄉(xiāng),龍嶺鄉(xiāng),高基鄉(xiāng),下四鄉(xiāng)分為:貴人今,小溪鄉(xiāng),大竹鄉(xiāng),灘良鄉(xiāng),上下八合為八個鄉(xiāng)故稱八鄉(xiāng)。 |
豐良之名得自穿行于豐良境內(nèi)的豐溪,因豐溪河畔有良鄉(xiāng)圩,各取一字得名。 |
建橋附近有大溪、小溪等多條河流,又地處連接潮梅地區(qū)的交通要道,因而要多處架橋、時時架橋,此處的大族張氏為塑造好形象,張姓人多次在此架橋、修路,相傳這正是建橋名稱的由來。 |
龍崗鎮(zhèn)的地名由來是因為境內(nèi)有山崗形似巨龍,故名。 |
相傳在明朝年間,有潘,田2姓人在此創(chuàng)居,故名。 |
舊名“黃鏖埔”。后以沖坑山開礦,水路運輸至此一帶堆放,金光閃閃故名黃金。 |
𨻧隍鎮(zhèn)原名萬江鎮(zhèn),后相傳宋末皇帝南逃時曾在萬江古廟求神庇護,躲過了追兵,取“萬江古廟可留皇”而得名,后為避元朝耳目,將留皇二字加上“阝”旁成𨻧隍沿襲至今。留隍鎮(zhèn),軧字左邊為阝,右邊為留。由于此字在原來的電腦上無法用輸入法打出,所以一般用留隍代替。 |
鄉(xiāng)境舊屬海陽縣豐政都三圖的大田社、龍溪社,葉華社。各取一字為名。 |
稱潭澳圩,因面臨韓江,故取名為潭江。 |
民國屬第5區(qū)(潭江區(qū))小勝鄉(xiāng);1950年屬潭江區(qū),1958年屬潭江公社,1961年為小勝公社,1983年冬為小勝區(qū).1986年底改為鄉(xiāng),后改為小勝鎮(zhèn)。 |
因土質(zhì)沙多而得名沙田。后為“砂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