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根據《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等部門關于印發(fā)傳統村落評價認定指標體系(試行)的通知》(建村[2012]125號),在各地初步評價推薦的基礎上,經傳統村落保護和發(fā)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并公示,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以下稱三部門)決定將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齋堂鎮(zhèn)馬欄村等915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
因處新安江南岸,新安江從村南向北再折向東南形成一個大灣潭,村臨深潭,三面環(huán)溪,末代稱環(huán)溪,又因原管轄村莊為漳潭,村中始居居民姓章,且村臨深潭,得名章湍,后改名為漳潭,故得名漳潭村村民委員會。1912年前隸三十六都,民國時期隸安定鄉(xiāng),1952年分屬漳坑、漳嶺山、漳村灣、綿潭坑四鄉(xiāng);1958年隸漳潭(大)公社漳潭管理區(qū);1961年7月成立漳潭公社;1983年推行農村人民公社改革設漳潭鄉(xiāng),漳潭村隨屬之;……。 |
因其村委會駐地村莊為漳嶺山,又因位于漳嶺寺山下,故得名。民國前隸三十六都,民國時期隸安定鄉(xiāng),1952年分劃出漳嶺山鄉(xiāng),隸漳嶺山鄉(xiāng)。1958年隸屬漳潭(大)公社漳潭管理區(qū)。1961年7月成立漳潭公社、1983年推行農村人民公社改革設漳潭鄉(xiāng)、2004年12月漳潭鄉(xiāng)并入深渡鎮(zhèn),碧溪、漳坑、漳嶺山村皆隨屬之。2008年因區(qū)劃調整,漳坑、碧溪兩村并入漳嶺山村,隸屬不變。漳嶺山村:位于歙縣東南部,緊靠新安江山……。 |
陽產村是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深渡鎮(zhèn)下轄的行政村,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qū)劃代碼為341021101999。 |
瞻淇村挹清溪于東南,攬山秀于西北,距北岸鎮(zhèn)鎮(zhèn)政府4公里,古徽州府歙縣縣城10公里,徽杭高速公路歙縣進出口設在瞻淇,杭徽公路穿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瞻淇村總面積8.5平方公里,其古村落選址和建造,依據“枕山、環(huán)水、面屏”的形象風水原理,和徽州大部分村落的外部空間呈現出同構的模式。西北方向的李玉玲是其祖山,從此分出兩支山脈。向左為來龍山、和尚坦;身右為毛塢峰、春塢峰,兩側延伸將整個村落環(huán)抱在中央。村子……。 |
因其位于富資河源流之一昉溪河畔,曾名昉溪村。梁時,任昉任新安郡太守,踏春至此,見此地風景秀麗,留連忘返,常在村邊溪流之側礁石上垂釣,人稱此礁石為“任公釣臺”,名其溪為“昉溪”,名其村為“昉村”。唐大中年間,刺史廬潘為避任昉諱,易昉村為“任公村”。南唐戶部尚書許儒,定居于此,此后許姓家族繁衍興旺,于是改村名“許村”。民國前,屬寧泰鄉(xiāng),十二都。民國期間,屬許村鄉(xiāng)。解放初,仍之。1961年成立許村公社;……。 |
一、基本情況1、地理位置賣花漁村又名洪嶺村位于雄村鄉(xiāng)東側,北有瀹嶺下村,南為莊源村,東鄰坑口鄉(xiāng)瀹嶺塢、瀹坑,西靠是夏坑村。距縣城15公里,距雄村鄉(xiāng)政府15公里;距徽杭高速4公里。2、資源狀況賣花漁村在政府的領導下,大力發(fā)展花卉盆景產業(yè),主要種植有梅花、羅漢松、茶花等植物。3、基本概況1)行政區(qū)劃、人口賣花漁村是獨立行政村,下轄206戶,670人口;其中非農人口50人。日高峰旅游人數600人,年游客……。 |
雄村村位于歙縣南端,距縣城8公里,是歙縣雄村鄉(xiāng)政府所在地,F有24個村民小組1316戶3537人,雄村黨總支下設有2個黨支部,黨員83名。2009年新建村部,辦公設備齊全。村主要產業(yè)是茶葉、旅游,集體收入空白,外出務工人員較多,人均純收入是6435元。耕地面積868畝,山場4770畝。雄村村風景秀麗,旅游資源豐富,村內有竹山書院、慈光庵、中美合作所舊址、牌坊等人文景觀,漸江從村旁流過,沿江兩岸風景……。 |
花橋村位于溪口鎮(zhèn)南部10公里,是原花橋鄉(xiāng)政府所在地,蘭樟公路穿村而過,沂源河繞村而行,生態(tài)優(yōu)美,資源豐富。在今年7月份的村級規(guī)模調整中,與占梨村相合并,統稱為花橋村。該村現有人口1510人,耕地面積612.5畝,林地面積25432畝,茶園面積1823畝,轄10個村民小組共460戶,有黨員68人。其中木梨硔組風光迤邐,空氣清新,被評為“黃山市百佳攝影點”,是一個旅游、攝影的好地方。……。 |
里莊村概況 位于陳霞鄉(xiāng)南部,座落在海拔800余米的村落,人口540余人,轄4個村民組。東、南都與五城鎮(zhèn)相鄰,西與江西省婺源縣臨界,北與本鄉(xiāng)回溪村、回嶺村接壤。該村主要以盛產木材、毛竹、茶葉為主,山場面積19000余畝,其中毛竹林有4000畝,特別是茶葉是我縣有機茶生產基地,有機茶園面積800畝,年產茶葉15噸,銷往海內外。當年朱元璋率部攻打鄱陽湖時經過此村,是個千年古村落,山上遍布紅豆杉等10余……。 |
碧山村位于碧陽鎮(zhèn)北面,2008年由原碧東、碧西兩村合并而成。全村轄21個村民組,人口2900余人。2009年1月設立黨總支,下設碧山村千畝桑園示范基地黨支部,種蠶繁育基地黨支部和老年協會黨支部,共有8個黨小組,黨員128人。產業(yè)布局有蠶桑種植業(yè)、肉雞養(yǎng)殖業(yè)、優(yōu)質茶種植和各類加工業(yè)等。 碧山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新安志》記載:隋開朝十二年(592年),改新安郡為歙州,設州治于此。境內峰巒疊嶂……。 |
古黃村,距縣城8公里,位于碧陽鎮(zhèn)西南,為古代邊防要塞,古名“西城”。始建于宋,于2008年由古筑和黃村合并而來。現有13個村民小組,人口2046人,面積140.6公頃。村支部現有黨員94名,耕地3482畝,林地920畝,桑園1170畝,茶園420畝,小二型水庫2座。特色種植業(yè)有中藥材黃梔子近200畝,油茶100多畝,紫竹80畝。村民主要經濟來源為水稻、蠶桑、茶葉及勞務輸出等,其中外出務工人員700……。 |
石亭村地處縣城北面,碧山與橫山腳下,距縣城約3.5公里,交通方便。石亭村被橫山分為山里和山外兩片,山外多為平原,俗稱“石亭”,山里群山疊嶂,俗稱“枧溪”。全村有13各村民組,人口1358人,黨員85人,是一個以水稻、蠶桑、茶葉、林業(yè)為主的農業(yè)村,其中茶葉、蠶桑是該村的特色產業(yè)。近年來,村黨支部以組織建設為抓手,加快產業(yè)結構調整和新農村建設,不斷推進社會各項 事業(yè)發(fā)展,先后建立了林場、毛竹基地,進行……。 |
馬道村位于縣城漳河之濱,東鄰深沖村、南鄰橫崗村、西與縣城交合、北鄰碧山村,總面積4.3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人口2590人,858戶,耕地面積2832畝,水田2332畝。其中蔬菜面積600余畝,平均年產量200萬斤,產值600萬元,是一個典型的“一村一品”專業(yè)村。在縣、鎮(zhèn)兩級的大力支持下,經過近年來的農村建設,村莊面貌煥然一新,2011年人均收入9074元。 村兩委班子由7人組成,共有17個村民組,……。 |
古筑村是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碧陽鎮(zhèn)下轄的行政村,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qū)劃代碼為341023100999。 |
塔川村位于黟縣縣城東北部15公里處,距宏村景區(qū)3公里,這里屬于江南丘陵典型風貌,依山傍水,群山環(huán)抱,山高林密,翠竹郁郁蔥蔥,四季鳥語花香,常年云霧繚繞,環(huán)境十分誘人。全村轄14個村民小組,420戶,1183人。全村總面積8.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36畝,林地14600畝。主導產業(yè)為糧食、蠶桑、養(yǎng)殖、茶葉、林業(yè)、旅游;第三產業(yè)以家庭農家樂和勞務輸出為主,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使村民轉變了經營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