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屬兗州刺史部城陽國莒縣;三國魏屬青州城陽郡莒縣;晉及劉宋元魏屬徐州東莞郡莒縣;宇文周屬莒州義塘郡莒縣;隋屬瑯琊郡莒縣;唐屬河南道密州莒縣;宋屬京東東路密州莒縣;金屬山東東路莒州莒縣;元屬益都路莒州莒縣;明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莒州沐源鄉(xiāng)、柘賢鄉(xiāng)和沐陰鄉(xiāng);清屬山東布政司沂州府莒州九里牌、薛家牌和義水牌。 1913年屬山東民政長岱南道莒縣;1915年改屬濟寧道莒縣;1928年后分屬山東省府莒縣第一區(qū)和第三區(qū)。 1943年莒中縣將莒城周圍村莊劃為城陽區(qū),隸濱海專區(qū)莒中行署。 1950年城陽區(qū)改隸沂水專署莒縣;1951年1月改稱第一區(qū)。 1952年9月,城內和四關從第一區(qū)析出,設立城關鎮(zhèn)。 1953年8月,沂水專署撤銷,改屬臨沂專署莒縣。 1958年9月,撤銷城關鎮(zhèn),建立紅旗人民公社。 1959年1月,紅旗人民公社改稱城關公社。 1963年1月,城關公社與浮來山公社合并稱城陽區(qū)。 1971年2月,將原城陽區(qū)分為城陽公社和莊疃公社。 1982年1月復稱城關鎮(zhèn),隸屬與轄區(qū)同城陽公社。 1984年月改稱城陽鎮(zhèn)。 2001年1月王家墩頭鄉(xiāng)撤銷并入城陽鎮(zhèn)。 2010年5月改稱城陽街道。 |
清代乾隆年間屬升平牌;1929年屬莒縣第一區(qū);1939年屬屋樓區(qū);1945年屬陵陽區(qū);1954年秋為莒縣八區(qū);1958年從陵陽區(qū)劃出,建店子集鄉(xiāng);1958年9月成立幸福人民公社;1959年冬改稱店子集公社;1963年撤銷,劃入陵陽、嶠山、龍山三個區(qū);1976年建店子集公社;1984年改為店子集鄉(xiāng);1996年1月改為店子集鎮(zhèn);2017年8月改為店子集街道。 |
1929年屬莒縣第一區(qū);1941年為莒中縣陵陽區(qū);1945年改為莒縣陵陽區(qū);1951年改稱第八區(qū);1955年復稱陵陽區(qū);1958年3月改稱陵陽鄉(xiāng),同年9月改稱明星人民公社;1959年改稱陵陽人民公社;1962年12月改稱陵陽區(qū);1971年改稱陵陽人民公社;1984年6月稱陵陽鄉(xiāng);1996年撤鄉(xiāng)建鎮(zhèn),稱陵陽鎮(zhèn);2017年8月撤鎮(zhèn)設街道,稱陵陽街道。 |
《嘉靖青州府志》記載,該地明嘉靖年間(1522-1566)屬沭源鄉(xiāng);清朝年間(1636-1912)屬西北鄉(xiāng);1929年屬莒縣第一區(qū);1944年劃為浮東區(qū);1947年為沭西區(qū);1950年為莒縣第一區(qū);1955年改為大湖區(qū);1958年屬韓家村鄉(xiāng),9月成立衛(wèi)星人民公社,后稱韓家村人民公社、浮來山人民公社;1963年并入城陽區(qū);1971年2月從城陽公社析出建立莊疃公社;1981年改稱浮來山公社;1984年改稱浮來山鄉(xiāng);1996年撤鄉(xiāng)建鎮(zhèn),改稱浮來山鎮(zhèn);2017年8月撤鎮(zhèn)設街道,改稱浮來山街道。 |
1929年屬莒縣第一區(qū);1944年屬閻莊區(qū);1951年閻莊區(qū)改稱十四區(qū);1952年改稱十三區(qū);1955年復稱閻莊區(qū);1958年3月改稱閻莊鄉(xiāng);1958年9月更名愛國人民公社;1962年12月愛國人民公社改稱閻莊區(qū);1971年2月復稱愛國人民公社;1984年6月劃出朱家莊子等8個村,撤銷愛國公社,建立閻莊鎮(zhèn);2020年6月30日撤銷閻莊鎮(zhèn),設閻莊街道。 |
1929年屬莒縣三區(qū);1943年劃入莒北縣;1945年劃回莒縣稱招賢區(qū);1951年改稱第十三區(qū);1952年又改為第十二區(qū);1958年3月稱招賢鄉(xiāng),同年9月改稱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1月,析出19個村莊入中蘇友誼人民公社(里莊)和析出7個村莊入共產(chǎn)主義人民公社(茅埠)之后,更名為招賢人民公社;1962年12月,茅埠、里莊兩公社撤銷,劃出的村莊復歸招賢,改稱招賢區(qū);1971年再稱招賢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稱招賢鎮(zhèn),同月,西北部和南部部分村莊分別劃入茅埠、王家墩頭鄉(xiāng)。 1993年茅埠鄉(xiāng)撤銷,原歸茅埠鄉(xiāng)的村莊又劃歸招賢鎮(zhèn)。 |
1929年屬莒縣第七區(qū)。 1941年1月屬莒中縣夏莊區(qū)。 1942年劃歸莒臨邊縣。 1945年劃回莒縣稱苗蔣區(qū)。 1951年改稱第三區(qū)。 1955年更名苗蔣區(qū)。 1958年3月改稱夏莊鄉(xiāng),同年9月稱東風人民公社。 1959年1月又稱夏莊人民公社。 1962年12月改稱夏莊區(qū)。 1971年2月復名夏莊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改稱夏莊鎮(zhèn)。 |
1929年屬莒縣第一區(qū)。 1942年屬莒中縣旺疃區(qū)、高坊區(qū)。 1944年屬莒中縣沭西區(qū)。 1951年改稱第二區(qū)。 1955年稱竹園區(qū)。 1958年3月改稱李家樓鄉(xiāng),同時析出南部村莊成立大官莊鄉(xiāng),同年9月改名超美人民公社。 1959年并為浮來山人民公社。 1961年由浮來山人民公社析出而立為劉家官莊人民公社。 1962年12月改名劉家官莊區(qū)。 1971年再稱為劉家官莊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更名為劉家官莊鄉(xiāng),同月,南部部分村莊劃歸大官莊鄉(xiāng)。 1993年3月大官莊鄉(xiāng)撤銷,所劃村莊重新劃回。 1993年4月改稱劉官莊鎮(zhèn)。 |
1929年屬莒縣第三區(qū);1943年屬莒北縣崮山區(qū);1945年劃回莒縣仍屬崮山區(qū);1947年1月,撤銷崮山區(qū)改屬緒密區(qū);1951年為莒縣十二區(qū);1952年改為第十一區(qū);1955年復名緒密區(qū);1958年3月更名為牛家莊鄉(xiāng),同年9月又稱嶠山公社;1962年12月,改稱嶠山區(qū);1971年稱嶠山人民公社;1976年2月,將大石頭、溝頭、城子三個管理區(qū)的40個村劃歸大石頭公社和店子公社;1984年6月,西部沭河以東、袁公河以西的19個村莊劃歸王家墩頭鄉(xiāng),嶠山公社改稱嶠山鄉(xiāng)。 1993年4月,撤嶠山鄉(xiāng)設嶠山鎮(zhèn)。 1996年撤銷大石頭鄉(xiāng),其25個村莊劃歸嶠山鎮(zhèn)。 |
1929年屬莒縣第八區(qū)和第一區(qū);1938年8月,中共莒縣縣委在小店岳家溝村建立,仍屬第八區(qū)。 1945年屬青山區(qū)和垛莊區(qū)。 1947年,青山、垛莊兩區(qū)合并為第四區(qū)。 1958年3月,北部為石井鄉(xiāng),南部為小店鄉(xiāng);9月,成立先鋒公社。 1959年2月,改稱小店公社。 1963年2月,將李官莊、山頭淵、崮西等13個村劃入,改稱小店區(qū)。 1971年,稱小店公社。 1984年,改稱小店鄉(xiāng)。 1993年4月,小店、金墩同時撤鄉(xiāng),合并為小店鎮(zhèn)。 |
據(jù)《嘉靖青州府志》記載,明嘉靖年間,此地大部屬沭陽鄉(xiāng);清乾隆年間,屬升平、柳溝兩牌。 1929年屬莒縣第二區(qū)。 1941年1月劃為莒中縣九里坡區(qū)。 1945年7月改為莒縣九里坡區(qū)。 1951年改稱第七區(qū)。 1955年更名九里坡區(qū)。 1958年3月稱九里坡鄉(xiāng),同年9月稱龍山人民公社。 1962年12月改稱龍山區(qū)。 1971年復名為龍山人民公社。 1976年,將王標、周王兩個管理區(qū)的17個大隊劃入寨里河公社,南坊管理區(qū)的9個大隊劃入店子集公社。 1984年6月又改名為龍山鄉(xiāng),同月,將北部的16個村莊劃出,成立柏崖鄉(xiāng)。 1993年改稱龍山鎮(zhèn),同月,柏崖鄉(xiāng)撤銷,原所劃出村莊又劃回龍山鎮(zhèn)。 |
1929年屬莒縣第五區(qū)。 1943年先劃歸莒諸邊縣,不久即劃規(guī)莒沂縣。 1944年為莒沂縣東莞區(qū)。 1953年復劃回莒縣,序為十七區(qū)。 1955年改稱東莞區(qū)。 1958年3月稱東莞鄉(xiāng),同時析出南部庫山鄉(xiāng),同年9月為群星人民公社。 1959年1月為東莞人民公社,同時庫山人民公社撤銷并入該社。 1959年8月將南部5個管理區(qū)析出成立庫山人民公社。 1963年同庫山人民公社合并成立東莞區(qū)。 1971年2月,又改為東莞人民公社,同時再次析出庫山公社。 1984年6月改稱東莞鄉(xiāng),同時西南境16個自然村析出,新立龍王廟鄉(xiāng)。 1993年4月龍王廟鄉(xiāng)撤銷并入,成立東莞鎮(zhèn)。 |
1929年屬莒縣第一區(qū);1939年屬青山區(qū);1941年為莒中縣石井區(qū);1942年,改稱青山區(qū);1945年,更名為莒縣垛莊區(qū);1951年1月,改稱第四區(qū);1958年3月,建石井鄉(xiāng),同年9月成立太陽升公社;1959年,改稱石井公社;1962年12月,改名為石井區(qū);1975年12月,再改為石井公社;1981年12月,更名為長嶺公社;1984年6月,改長嶺鄉(xiāng);1996年1月,撤鄉(xiāng)設長嶺鎮(zhèn)。 |
1929年屬莒縣第六區(qū);1943年劃入莒沂縣,分屬碁山、雪山兩區(qū);1953年莒沂縣撤銷,東四區(qū)劃歸莒縣,分屬十四區(qū)、十五區(qū);1955年屬洛河區(qū)和天寶區(qū);1958年3月為安莊鄉(xiāng),同年9月改稱五星人民公社;1959年2月,更名為安莊人民公社;1962年12月改稱安莊區(qū);1971年改稱安莊公社;1984年設立安莊鄉(xiāng);1995年撤銷安莊鄉(xiāng),設立安莊鎮(zhèn)。 |
1943年11月,始建峰山區(qū),屬魯中行署第四專署莒沂邊縣。 1945年8月,屬魯中三專署莒沂縣。 1949年7月,屬魯中南行政公署沂蒙專署莒沂縣。 1950年5月,屬山東省人民政府沂水專屬莒沂縣。 1951年3月,峰山區(qū)改稱十一區(qū),隸屬未變。 1955年10月1日,改稱峰山區(qū)。 1958年3月,改稱大莊坡鄉(xiāng)。 1958年9月,撤大莊坡鄉(xiāng),建立東方紅人民公社。 1959年1月,改稱大莊坡人民公社。 1962年12月,改稱碁山區(qū)。 1968年3月,隸屬臨沂地區(qū)革委會莒縣。 1971年2月,改稱碁山人民公社。 1978年7月,屬臨沂行政公署莒縣。 1984年6月,撤銷碁山人民公社,建立碁山鄉(xiāng)。 1992年12月,屬日照市莒縣。 1993年4月,茅埠鄉(xiāng)撤銷,茅埠、龍家官莊、水由3個管理區(qū)17個村劃歸碁山鄉(xiāng)。 2001年1月,天寶鄉(xiāng)并入碁山鄉(xiāng)。 2002年2月撤鄉(xiāng)建鎮(zhèn),成立碁山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