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免费αv在线看,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1. > 重點推薦 > 杭州市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杭州市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據(jù)傳在漢代筑堤擋海潮,堤西成湖,堤東泥沙淤積,遂成陸地。

          隋開皇九年(589)置杭州;十一年移州治于柳浦西鳳凰山麓,依鳳凰山筑城。

          后梁龍德三年(923)封錢镠為吳越國王,建都杭州,錢镠兩次擴展羅城范圍,今上城區(qū)境域皆是都城中心。

          自北宋至清末,分屬錢塘縣和仁和縣。

          民國初屬杭縣。

          1927年始建杭州市,屬杭州市城區(qū)。

          1930年始為市轄區(qū),稱為城區(qū)。

          1934年屬杭州市第一區(qū)、第二區(qū)。

          1949年5月第一區(qū)更名為上城區(qū),第二區(qū)更名為中城區(qū)。

          8月改為區(qū)公所。

          1950年撤銷區(qū)公所。

          1952年,恢復上城區(qū)建制。

          1960年4月改稱為上城人民公社。

          1962年5月重新改為上城區(qū)。

          1964年1月將下城區(qū)橫河街道劃歸上城區(qū)。

          1968年9月成立上城區(qū)革委會,轄小營、涌金、湖濱、清波、清泰、城站、橫河7個街道。

          1969年1月將南山街道劃歸上城區(qū),共轄小營、涌金、湖濱、清波、清泰、城站、橫河、南山8個街道。

          1980年7月重新成立上城區(qū)人民政府,下轄清波、涌金、湖濱、小營巷、清泰、橫河、城站7個街道。

          1997年1月將江干區(qū)望江、南星、紫陽、閘口4個街道和四季青鎮(zhèn)的近江村、望江村、玉皇村3個村劃入,下轄11個街道。

          1999年4月撤銷3個村,區(qū)劃調(diào)整后轄湖濱、小營、城站、清波、近江、望江、南星、紫陽、閘口9個街道,下設67個社區(qū)。

          2003年7月全區(qū)調(diào)整為小營、湖濱、清波、紫陽、望江、南星6個街道,2021年3月,因杭州市部分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設立新的上城區(qū),以原上城區(qū)、江干區(qū)的行政區(qū)域(不含下沙街道、白楊街道)為新的上城區(qū)行政區(qū)域。

          自秦至唐,隸屬錢塘縣。

          宋至清,屬仁和縣。

          民國初屬杭縣,1927年10月始設湖墅區(qū)。

          1930年分設為第十二和第十三區(qū)。

          1934年,兩區(qū)合并改稱第八區(qū)。

          1949年5月,更名為拱墅區(qū)。

          1959年撤銷拱墅區(qū),成立拱墅聯(lián)社;1959年拱墅聯(lián)社和半山聯(lián)社合并,定名錢塘聯(lián)社。

          1960年原拱墅聯(lián)社的城區(qū)街道以及塘河公社從錢塘聯(lián)社劃出,恢復拱墅區(qū)。

          1978年8月,分置拱墅區(qū)、半山區(qū)。

          1990年1月,拱墅、半山兩區(qū)合并,設拱墅區(qū);1996年12月,祥符鎮(zhèn)全部并入,東新街道、石橋鄉(xiāng)劃歸下城區(qū)。

          2021年3月,杭州市部分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撤銷下城區(qū)、拱墅區(qū),設立新的拱墅區(qū),以原下城區(qū)、拱墅區(qū)的行政區(qū)域為新的拱墅區(qū)的行政區(qū)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錢唐縣,縣治設置在境內(nèi)靈隱山麓,為杭州最早的縣級行政中心,屬會稽郡。

          漢魏時,錢唐縣治自靈隱山麓遷徙至錢湖門外(今上城區(qū)清波門南云居山麓附近),本區(qū)地域作為錢唐縣行政中心的地位有所減弱,但直至清,一直屬錢塘縣(唐武德四年即621年起稱錢塘縣)未變。

          辛亥革命后之1912年歸屬杭縣,1927年廢錢塘道實行省縣二級制,杭縣直屬于省,本區(qū)地域始為杭縣西湖區(qū)。

          是年5月劃西湖、會堡等六區(qū)置杭州市,1930年12月為杭州市第七區(qū),1935年改稱第四區(qū)。

          1949年5月建西湖區(qū)。

          翌年2月建6鄉(xiāng),6月1日改稱西湖區(qū)公所。

          1952年6月20日復為市轄區(qū),11月古蕩、花園亭2鄉(xiāng)劃入新建的古蕩區(qū),江干區(qū)的云棲鄉(xiāng)劃歸本區(qū)。

          1954年8月建街道,區(qū)轄岳墳、北山、松木場、靈隱、長橋5街道和金沙港、茅家埠、龍井、云棲、古蕩5鄉(xiāng)。

          1955年5月7日,古蕩區(qū)并入,區(qū)轄6鄉(xiāng)5街道。

          翌年4月將6鄉(xiāng)并整為龍井、古蕩2鄉(xiāng)。

          1957年5月改為1鄉(xiāng)(龍井)和1街道(古蕩)。

          1958年8月龍井鄉(xiāng)成立西湖人民公社,9月古蕩辦事處成立古蕩人民公社。

          1960年5月,西湖區(qū)成立城鄉(xiāng)結合的西湖人民公社。

          1961年并劃入錢塘聯(lián)社之上泗、留下2公社。

          1969年春撤銷西湖區(qū)建郊區(qū),農(nóng)村部分劃入郊區(qū)管轄,南山街道北山街道劃入上、下城區(qū)。

          1972年又恢復西湖區(qū),轄南山、北山、西溪、靈隱4街道和西湖公社。

          1977年撤銷郊區(qū),郊區(qū)原管轄的古蕩、留下、轉塘、袁浦、龍塢、石橋、上塘、康橋10公社劃入本區(qū)。

          1983年11月,市設半山區(qū),石橋、上塘、康橋3公社劃入半山區(qū)。

          1986年2月,區(qū)轄北山、南山、西溪、靈隱、翠苑5街道和西湖、古蕩、留下、祥符、轉塘、周浦、袁浦、龍塢8鄉(xiāng)(鎮(zhèn))。

          1996年5月9日,蕭山區(qū)(原市)浦沿、長河、西興3鎮(zhèn)和余杭區(qū)(原市)三墩鎮(zhèn)劃入本區(qū)。

          同年5月24日,西興鎮(zhèn)之東湘、杜湖、湖頭陳3行政村從西湖區(qū)劃出,歸屬蕭山城湘鎮(zhèn)管轄。

          7月24日,原余杭區(qū)三墩經(jīng)濟區(qū)蔣村辦事處隨區(qū)劃改稱西湖區(qū)政府蔣村辦事處。

          12月12日,杭州市設濱江區(qū),浦沿、長河、西興3鎮(zhèn)劃歸濱江區(qū)管轄;祥符鎮(zhèn)劃入拱墅區(qū)管轄。

          同月30日,蔣村辦事處改為鄉(xiāng)建制。

          1998年8月19日,析蔣村鄉(xiāng)駱家莊、五聯(lián)村建文新街道。

          2002年4月,撤古蕩鎮(zhèn)、西湖街道、南山街道,設古蕩、西湖街道。

          2007年12月,撤轉塘、留下、袁浦、龍塢4鎮(zhèn)及蔣村、周浦2鄉(xiāng),設轉塘、留下、蔣村3街道及雙浦鎮(zhèn)。

          至此,區(qū)轄10街道2鎮(zhèn)。

          新石器時代,濱江境內(nèi)已有人類活動。

          春秋戰(zhàn)國,為越國屬地。

          戰(zhàn)國中期,楚威王(前339一前329)滅越,境域?qū)俪?/p>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會稽郡,境域?qū)贂ぁ?/p>

          西漢初至元始二年(2),建余暨縣,境域?qū)儆圄呖h。

          新建國元年(9),改余暨為余衍,境域?qū)儆嘌芸h。

          東漢建武年間(25-56),復稱余暨,屬會稽郡。

          三國,吳黃武年間(222一229),改名永興,屬會稽郡,境域?qū)儆琅d縣。

          西晉,屬會稽郡。

          唐儀鳳二年(677),復設永興縣,屬越州。

          天寶元年(742),改永頭興為蕭山,越州亦改為會稽郡,境域?qū)贂な捝娇h。

          五代,蕭山屬吳越國鎮(zhèn)東軍,境域?qū)冁?zhèn)東軍蕭山縣。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國除,鎮(zhèn)東軍仍改為越州,境域?qū)僭街菔捝娇h。

          紹興元年(1131),改越州為紹興府,蕭山均其屬縣,濱江境域?qū)俳B興府蕭山縣。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改紹興府為紹興路,蕭山屬紹興路。

          明至清末,沿襲元制。

          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占領蕭山,改縣名為莦珊縣。

          境域?qū)贋成嚎h。

          同治二年(1863),太平軍退出,復稱蕭山縣,境域仍屬蕭山。

          民國元年(1912),廢府,蕭山為省直轄,濱江境域?qū)偈捝健?/p>

          民國三年(1914),省下設道,蕭山屬會稽道;民國十六年(1927),廢道,蕭山復由省直轄。

          民國二十四年(1935),省設行政督察區(qū),蕭山屬第三行政督察區(qū);民國三十七年(1948),蕭山復歸省直轄縣,境域歸屬依舊。

          1949年5月,蕭山縣解放,由省直轄。

          6月,蕭山劃入紹興專區(qū)。

          1957年,劃入寧波專區(qū)。

          1959年,改屬杭州市,濱江境域均屬蕭山縣。

          1984年,濱江境域有西興、長河、浦沿3個鄉(xiāng)。

          1985年,改鄉(xiāng)為鎮(zhèn),稱西興鎮(zhèn)、長河鎮(zhèn)、浦沿鎮(zhèn),仍屬蕭山縣。

          1988年,蕭山撤縣設市(縣級),境域?qū)偈捝绞小?/p>

          1996年,設立杭州市濱江區(qū)。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會稽郡,蕭山屬會稽郡地。

          西漢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間,始建縣,名余暨,屬會稽郡。

          “余”為越語,越人稱鹽為“余”,因當時蕭山產(chǎn)鹽,又臨暨浦,所以稱“余暨”。

          孫權黃武年間(公元222--229年),改名永興,屬會稽郡。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永興為蕭山,以蕭然山為名,沿用至今。

          作為山名的蕭山,早在《漢書·地理志》余暨縣名之下已有記載,其來歷是當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zhàn)敗,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顧蕭然,故稱此山為蕭然山,亦名蕭山。

          自唐改稱蕭山以來,除清咸豐十一年(1867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軍占領蕭山期間,為避西王蕭朝貴、南王馮云山之諱,改為“莦珊”外,均稱蕭山縣。

          1949年5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蕭山,為省直屬縣。

          1949年6月底,劃歸紹興專區(qū)。

          1952年起,復為省直屬縣。

          1957年劃歸寧波專區(qū)。

          1959年改屬杭州市。

          1987年11月27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銷蕭山縣,設立蕭山市(縣級)。

          1988年1月1日,蕭山縣改稱蕭山市,仍屬杭州市。

          2001年3月25日,蕭山舉行撤市設區(qū)掛牌儀式,杭州市蕭山區(qū)正式成立。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在今余杭區(qū)域始置余杭縣、錢唐縣,屬會稽郡。

          西漢初屬楚王國,旋屬荊王國,后屬吳王國。

          西漢末王莽時改錢唐為皋亭,改余杭為進睦縣。

          東漢建武元年(25)復原名。

          永建四年(129)改屬吳郡。

          建安十六年(211)析縣西部置臨水縣(今臨安)。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改屬東安郡(今富陽)。

          黃武七年廢東安郡,改屬吳郡,寶鼎元年(266),改屬吳興郡(今湖州)。

          隋開皇九年(589)廢錢唐郡置杭州,州治始設余杭縣,次年移治錢唐縣。

          大業(yè)三年(607)屬余杭郡。

          五代后梁龍德二年(922),析錢塘、鹽官2縣各半及富春縣之長壽、安吉2鄉(xiāng)置錢江縣,與錢塘縣同城設治。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改錢江縣為仁和縣。

          自此錢塘、仁和、余杭3縣并存至清末。

          南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清屬杭州府。

          1912年一月二十二日并錢塘、仁和縣為杭縣,同年廢府,改由省直轄。

          1914年設道,屬錢塘道。

          1927年廢道,又改省直轄。

          同年劃杭縣6個區(qū)建立杭州市。

          1935年后,屬第一行政督察區(qū),為該區(qū)專署駐地。

          1947年五月改省直轄,不久又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qū)。

          1948年四月復屬第一行政督察區(qū)。

          八月又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5月2日余杭縣解放,初屬第九專區(qū)(后稱臨安專區(qū)),并為專署駐地(次年專署遷臨安縣)。

          1953年1月21日臨安專區(qū)撤銷,余杭改屬嘉興專區(qū)。

          1953年12月5日杭縣縣政府由拱宸橋遷至原臨平鎮(zhèn)。

          1957年9月23日余杭又改屬建德專區(qū)。

          1958年4月8日杭縣撤銷、劃入杭州市設為郊區(qū),將瓶窯鎮(zhèn)、長命鄉(xiāng)并入余杭縣,并將余杭的閑林鄉(xiāng)劃歸杭州。

          11月21日余杭縣撤銷并入臨安縣。

          1961年3月原余杭縣從臨安縣析出,并入杭州市錢塘聯(lián)社。

          4月錢塘聯(lián)社改制為余杭縣,將臨安的余杭、長命等7個公社劃入,屬杭州市。

          1984年余杭縣為5區(qū)6鎮(zhèn)50鄉(xiāng)。

          1986年為5區(qū)14鎮(zhèn)39鄉(xiāng)。

          1987年為5區(qū)19鎮(zhèn)34鄉(xiāng)。

          1992年5撤區(qū)擴鎮(zhèn)并鄉(xiāng)后為23鎮(zhèn)7鄉(xiāng)。

          1994年4月余杭撤縣設市。

          1996年5月九堡、下沙2鄉(xiāng)劃入江干區(qū),三墩鎮(zhèn)劃入西湖區(qū)。

          2001年3月余杭撤市設區(qū)。

          2021年3月撤銷杭州市余杭區(qū),設立新的杭州市余杭區(qū),以原余杭區(qū)的余杭街道、倉前街道、閑林街道、五常街道、中泰街道、仁和街道、良渚街道、瓶窯鎮(zhèn)、徑山鎮(zhèn)、黃湖鎮(zhèn)、鸕鳥鎮(zhèn)、百丈鎮(zhèn)的行政區(qū)域為新的余杭區(qū)的行政區(qū)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設立郡縣制,置會籍郡,下轄二十六縣,富春居二十四,富春縣由此而始。

          漢時為富春侯國,襲秦制,地方郡縣制不變,漢高祖六年(前201)富春屬荊國地,十二年(前195)荊更名吳,富春屬吳。

          漢景帝四年(前153)富春屬江都國。

          漢元壽二年(前2)始稱侯國。

          新莽始建國元年(9),改富春縣為誅歲縣。

          東漢建武元年(25)復名富春,永建四年(129),浙江以西地為吳郡。

          富春改屬吳郡。

          三國吳黃武四年(225),析富春縣地置建德、桐廬、新昌(晉改壽昌)3縣。

          五年(226)又析富春縣地置新城縣。

          七年(228)新城并入桐廬。

          西晉太康十年(289),復置新城縣,旋廢,并入富春。

          東晉咸和九年(334)復新城縣,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為避鄭太后阿春諱,改富春為富陽,富陽縣名始于此。

          南北朝梁天正元年(551)稱富春郡。

          梁天正二年(552)復稱富陽縣。

          隋開皇九年(589),富陽并入錢唐,屬杭州,又廢新城,并入錢唐縣。

          大業(yè)三年(607)復置富陽、新城兩縣。

          唐武德二年(619),改富陽縣為桐州。

          武德四年(621)復名富陽縣。

          五代,富陽、新城均屬吳越國。

          后梁開平二年(908),因避諱改新城為新登,新登名始于此。

          四年(910)又因避諱富陽改名為富春。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復富陽名后至今未變。

          1912年,富陽、新登屬錢塘道。

          1927年,兩縣直屬省,后兩縣歸屬迭有變更。

          1949年5月4日,富陽、新登兩縣解放,屬臨安專區(qū),1953年改由省直屬,后隸屬關系迭有變更。

          1961年12月,原富陽、新登兩縣及分水所屬賢德公社合并重置富陽縣。

          1994年1月,富陽撤縣設市。

          2014年12月,富陽撤市設區(qū)。

          秦時今臨安中西部屬故鄣郡朁地,東部屬會稽郡余杭縣西部地。

          西漢開始,境內(nèi)置縣,逐有縣名。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置於朁縣,於,字無義,如“於越”為越人發(fā)語詞。

          舊“朁”無水,《后漢書•郡國志》始加“水”作“潛”,稱於潛。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二五:“縣西有潛山,因以為名”,相傳唐堯時洪水泛濫,此山潛入水中,不沒者百丈,故稱潛山或百丈山,即今龍崗鎮(zhèn)百丈山(嶺)。

          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立吳郡,余杭屬吳郡。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分余杭縣西部地立臨水縣,為臨安建縣之始,治在高陸(今高虹鎮(zhèn)高樂)。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分吳郡立東安郡,臨水縣屬之。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分置吳興郡,臨水縣屬之。

          晉太康元年(280)改名臨安縣,北宋《太平寰宇記》卷九三:“臨安山,縣取此為名”。

          隋開皇九年(589),并入余杭、於潛縣。

          唐武德七年(624)分於潛地復置臨水縣,屬潛州。

          武德八年(625)潛州廢,臨水縣并入於潛縣。

          武周垂拱四年(688)分余杭、於潛地復置臨水縣,屬杭州。

          光化三年(900)改名臨安縣,五代后梁開平元年(907)梁太祖即衛(wèi),加封錢镠王為吳越王。

          錢镠于臨安建安國衣錦軍,取安民興國之意。

          后梁開平二年(908)改臨安縣為安國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復稱臨安縣。

          南宋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為臨安府,臨安縣屬之。

          紹興八年(1138),臨安升為畿縣。

          景定三年(1262),臨安縣治從高陸遷至西墅保錦山下。

          元改臨安府為杭州,未久改稱杭州路,領縣有臨安。

          明代,杭州路復改稱杭州府,臨安縣屬之。

          縣治從西墅遷至東市太廟山右,即今所在。

          清因之。

          民國元年(1912),廢杭州府,臨安縣直屬于省。

          民國3年(1914)省下設道,臨安縣屬錢塘道。

          民國16年(1927)廢道,又改省直轄。

          民國24年(1935)8月,省下設吳興行政督察區(qū),臨安縣屬之。

          民國25年(1936)4月屬省第一行政督察區(qū),民國36年(1947)5月改省直轄,10月改屬省第二行政督察區(qū),民國37年(1948)7月改屬省第九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5月,臨安縣解放,屬浙江省第九專區(qū)。

          10月,第九專區(qū)改稱臨安專區(qū),1950年3月臨安專區(qū)駐地從余杭遷至臨安城關鎮(zhèn)。

          1953年2月臨安專區(qū)撤銷,臨安縣改屬嘉興專區(qū)。

          1957年8月改屬建德專區(qū)。

          1958年12月28日撤銷余杭縣,并入臨安縣;同月,建德專區(qū)撤銷,臨安縣改屬嘉興專區(qū)。

          1960年9月,臨安、昌化二縣合并為臨安縣,改屬杭州市。

          1961年原余杭縣地從臨安劃出。

          1996年10月臨安撤縣設市。

          2017年8月,臨安撤市設區(qū)。

          唐置鹽監(jiān),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建臨平鎮(zhèn),歷元、明至清,屬仁和縣。

          民國后屬杭縣。

          1953年至1957年為“杭縣”治所駐地,與當時“余杭縣”毗鄰。

          1958年4月撤銷杭縣,并入杭州市。

          1961年4月歸屬余杭縣,為縣治。

          2021年3月,杭州市部分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撤銷余杭區(qū),分設余杭區(qū)、臨平區(qū)。

          原為錢塘口灘涂地,20世紀50年代始圍墾成陸。

          后陸續(xù)設鄉(xiāng)設鎮(zhèn),并逐漸撤鄉(xiāng)(鎮(zhèn))改設為街道。

          2021年3月3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析杭州市江干區(qū)的下沙街道、白楊街道,杭州市蕭山區(qū)的河莊街道、義蓬街道、新灣街道、臨江街道、前進街道設立杭州市錢塘區(qū)。

          桐廬縣始建于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曾于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桐廬入錢塘縣,至仁壽二年(602年)復置。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桐廬西北七鄉(xiāng)置分水縣,同時于桐廬置嚴州。

          三年后廢嚴州及分水縣。

          如意元年(692年)復置分水,更縣名為武盛。

          神龍元年(705年)復名分水縣。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移桐廬縣于今縣治。

          寶應元年(762年)析分水西部地置昭德縣,大歷六年(771年)廢昭德還屬分水。

          天佑三年(906年)劃分水東北五鄉(xiāng)入臨安。

          1949年4至5月桐、分兩縣解放,1958年11月廢新登、分水兩縣入桐廬。

          1960年8月又廢富陽入桐廬,并隸屬于杭州市。

          1961年12月復置富陽縣,并將原新登縣轄地及原分水縣賢德公社劃歸富陽。

          今桐廬縣政區(qū),基本上為原桐廬、分水兩縣轄地。

          淳安縣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

          春秋屬吳、越戰(zhàn)國屬楚、秦時為歙縣(現(xiàn)安徽)轄地。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遣威武中郎將賀齊擊山越,分歙縣東之葉鄉(xiāng)置始新縣,分歙縣南之武強鄉(xiāng)置新定縣,此為淳安、遂安建縣之始。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新定縣為遂安縣。

          隋開皇九年(589)改始新縣為新安縣,并遂安、壽昌縣入新安縣。

          仁壽三年(603),遂安縣從新安縣分出復立。

          大業(yè)三年(607)改新安縣為雉山縣。

          唐文明元年(684),復改雉山縣為新安縣。

          開元二十年(732)改新安縣為還淳縣,唐永貞元年(805),避憲宗李純名諱,改還淳為青溪縣。

          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淳化縣為淳安縣。

          1958年10月,淳安、遂安兩縣合并為淳安縣。

          三國吳置新都郡,以始新縣治為郡治。

          西晉太康元年(280),易新都郡為新安郡,縣治仍為郡治。

          隋開皇九年(589)置郡置州,屬婺州。

          仁壽三年(603)置睦州,縣為州治并屬之。

          唐武周神功元年(697),睦州治所始遷建德縣治。

          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睦州為嚴州,咸淳元年(1265)改為建德府,隸屬未變。

          元時,淳安、遂安屬建德路;明、清屬嚴州府;1912年屬浙江省;1914年屬金華道;1935年屬第五行政督察區(qū);后又多次變更,至1949年,淳安、遂安兩縣改隸第四行政督察區(qū)。

          解放后,初屬建德專署,1950年撤建德專署,改屬金華專署,1955年劃歸復設的建德專署。

          1958年撤建德專屬,淳安屬金華專屬。

          1963年,淳安縣劃屬杭州市。

          兩縣均建置于208年,為劃徽州歙縣東鄉(xiāng)、南鄉(xiāng)而設,時稱始新縣和新定縣。

          新定縣于280年改名遂安縣。

          始新縣名幾經(jīng)更迭,于1131年定名淳安縣。

          1958年10月,撤銷遂安縣,并入淳安縣,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古為越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于原吳、越地置會稽郡(郡治在江蘇吳縣),今建德地屬會稽郡富春縣。

          西漢因之。

          新莽時改富春為誅歲,東漢復為富春。

          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富春縣屬吳郡。

          三國魏黃初二年(221)置建德侯國,"建德"這個地名自此始。

          吳黃武四年(225)分富春置建德縣,縣治在今梅城,屬吳郡,“建德”為縣名始于此。

          自兩晉至南北朝的宋、齊兩代,建德仍屬吳郡。

          梁普通年間(520—527),劃屬金華郡。

          隋開皇九年(589),并入金華縣,改置吳寧縣,屬婺州。

          唐武德四年(621)復置建德縣,屬嚴州。

          七年(624),廢嚴州,析建德入桐廬、雉山兩縣。

          永淳二年(683)復置建德縣,屬于睦洲,隸江南道。

          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睦州治由雉山移建德,建德縣城同為州(府)治始于此(至1958年撤銷建德專區(qū))。

          天寶、至德年間曾改睦州為新安郡。

          乾元元年(758)復改為睦州。

          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睦州為嚴州。

          南宋咸淳元年(1265)建德改屬建德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屬建德路。

          至正十八年(1358)改屬建安府,尋改屬建德府。

          至正二十二年(1362)改屬嚴州府(直至清宣統(tǒng)三年即1911年辛亥革命,后短時間內(nèi)屬嚴州軍政分府)。

          民國三年(1914)屬金華道。

          十六年(1927)廢道制改省直轄。

          二十年(1931)屬第六行政督察區(qū)。

          二十四(1935)屬第四行政督察區(qū)。

          三十二年(1943)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

          三十五年(1946)為專署駐地。

          三十六年(1947)撤消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改省直屬。

          三十七年(1948)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5月建德解放,于建德縣設立第四專區(qū),后改為建德專區(qū)。

          1950年改屬金華專區(qū)。

          1955年重屬建德專區(qū)。

          1958年11月壽昌縣撤銷,行政區(qū)域并入。

          1959年改屬金華專區(qū)。

          1960年建德縣政府遷至新安江(亦稱白沙)。

          1963年劃歸屬杭州市。

          1992年4月建德撤縣設市,由杭州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