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在朝陽地區(qū)設有朝陽鄉(xiāng)。 西寧解放后,朝陽鄉(xiāng)屬西寧市六區(qū)。 1956年,屬城西區(qū)。 1958年,屬“七一三”公社。 1963年,劃屬馬坊鄉(xiāng)。 1963年后,朝陽街道成立居民委員會(起初2個,后增加到6個)歸小橋街道管轄。 1977年7月,成立朝陽街道,歸城西區(qū)管轄。 1986年6月成立城北區(qū)后,朝陽街道屬城北區(qū)。 |
民國初年設鄉(xiāng)。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廢鄉(xiāng)建立保甲制度,隸屬西寧縣三區(qū)管轄。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6月11日西寧建市,劃為西寧市第二區(qū)六鄉(xiāng)。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8日,西寧市人民政府成立,小橋隸屬第五區(qū)七鄉(xiāng)管轄。 1954年,西寧分為東、西兩個郊區(qū),小橋地區(qū)為西部郊區(qū)小橋爾鄉(xiāng)。 1956年8月,成立城西區(qū),小橋爾街道成立。 1957年,城西區(qū)建制撤銷,小橋爾街道劃歸城中區(qū)。 1958年,小橋又改為小橋公社,下設三分社(即建設巷、小橋大街、毛勝寺3個分社),同年10月,古城臺公社與小橋公社合并為古城臺公社。 1961年5月,又撤銷城西區(qū),小橋公社歸城區(qū)管轄。 1962年4月,小橋公社歸市政府直接領導。 1963年2月,恢復城西區(qū),小橋街道重新成立,下轄建設巷北、小橋大街、建設巷南、毛勝寺4個居民委員會。 1964年,改為小橋大街街道。 1974年,建設巷分為建設巷北、中、南3個居民委員會。 1978年,將朝陽劃出。 1981年1月,又將二十里鋪劃出。 1986年5月撤銷郊區(qū),成立小橋街道,屬城北區(qū)。 |
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隨著工業(yè)企業(yè)的不斷興建,馬坊一帶形成新市區(qū)。 1963年,重新成立小橋街道,在柴達木路設居民委員會,馬坊一帶的非農人口歸居民委員會管轄。 1972年6月,設置成立馬坊街道,歸城西區(qū)領導,下設5個居民委員會。 1974年上半年,陸續(xù)發(fā)展到14個居民委員會。 1977年2月,將原三其第三、四、五居民委員會和大堡子第一、二居民委員會劃給新成立的三其街道。 1982年,馬坊街道增設水河南岸居民委員會和彭家寨居民委員會。 1986年1月,水河南岸居民委員會和彭家寨居民委員會。 劃歸城西區(qū)古城臺街道。 1986年6月,馬坊街道劃歸城北區(qū)。 2004年7月,三其街道合并到馬坊街道,并將小橋街道的鹽莊社區(qū)、大堡子鎮(zhèn)的三其村劃給馬坊街道。 |
新中國成立前,分別屬湟中縣一區(qū)三其鄉(xiāng)和六區(qū)吳仲鄉(xiāng)。 1951年11月,為湟中縣管轄。 1956年8月,劃歸西寧市。 1972年6月,成立大堡子居民委員會,屬馬坊街道管轄。 1977年2月,大堡子第一、第二居民委員會劃歸三其街道管轄。 1980年1月,成立大堡子街道,屬城西區(qū)管轄。 1986年6月,劃歸城北區(qū)管轄。 1999年,大堡子鄉(xiāng)政府和大堡子街道合并改稱大堡子鎮(zhèn)。 2003年,三其村劃歸馬坊街道管轄。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二十里鋪地區(qū)分屬湟中縣的永興鄉(xiāng)、德勝鄉(xiāng)和北斗鎮(zhèn)管轄。 1956年8月,成立莫家泉灣鄉(xiāng),劃歸西寧市。 1958年,莫家泉灣鄉(xiāng)劃歸后子河公社。 1963年,成立二十里鋪公社。 1984年,改為二十里鋪鄉(xiāng)。 1986年6月,劃歸西寧市城北區(qū)管轄。 1999年3月,撤鄉(xiāng)建鎮(zhèn),合并二十里鋪鄉(xiāng),二十里鋪辦事處,建制二十里鋪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