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起義時,手下王氏頭領(lǐng)曾在此地安營,因當時人多營大,得名大王營。清末,因部分村民往西遷出,新建一村,取名西王營,此村居東,更名東王營。 |
南宋嘉泰三年(1203),一部分移民由商水縣八里灣遷此,因此地東臨賈魯河,得名河莊。1914年,當?shù)亓鱾饔小氨庇挟吙,南有趙口,兩口吞一莊,此莊發(fā)不了”的讖語,當時村民大多比較迷信,且本村王姓人居多,遂改名為大王莊。 |
明代,李姓家族移民遷此,后人丁興旺,形成大村莊,得村名李大莊。 |
此地南臨沙河。明清時期,為方便兩岸居民通行、過往商賈船只臨時休憩,葉氏船民在此擺渡,開設(shè)渡口,后發(fā)展壯大,漸成村落,故名葉埠口。 |
五代十國時,此地潁河上無橋通行,兩岸來往不便,當?shù)爻绦站用癯赓Y在潁河上建橋一座,橋面用黃土鋪設(shè),得名黃土橋,后簡化為黃橋,村以橋名。 |
明天啟七年(1627),該村劉氏先祖從山西洪洞遷往此地,墾荒種田,繁衍發(fā)展成村。當時此地是一個大土崗,崗上野艾茂盛,故名艾崗。 |
1938年6月,中華民國政府為阻止日軍西進,采用“以水代兵”策略,在鄭州花園口掘開黃河大堤,人為地造成了5.4萬平方千米的“黃水泛濫區(qū)”(簡稱黃泛區(qū)),因河南省黃泛區(qū)農(nóng)場是在黃泛區(qū)建立的農(nóng)場,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