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成都舊有錦官城之名,這里又是離開成都的第一個驛站,故名錦官驛。 |
因東湖位于轄區(qū)內(nèi),故名。 |
因錦江區(qū)主要交通要道錦華路縱貫境內(nèi),故名。 |
春熙路為繁華商業(yè)街區(qū),這里原有一座被廢置的滿清時的按察使衙門,占地很廣,右邊與南新街為鄰,左邊到城守街、科甲巷一帶,座北朝南,對面走馬街。1924年時,楊森被北洋政府委任為四川督理(變相的督軍),便開始推行新政,其中一條便是修建馬路。楊森決定把東大街拓寬成馬路,下令把這座衙門全部拆除,所有商店住戶鋸去屋檐,縮進門面。成都市民本來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推成都極有名望的“五老七賢”徐子休、方鶴齋、曾鑒、尹仲錫、劉豫波等人為民意代表,到督理署向楊森陳述利弊。楊森不為所動,對這些守舊思想當(dāng)即毫不客氣進行了斥責(zé),弄得這幾位自恃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灰頭土臉,再也不敢出頭露面。這條馬路分東、南、西、北四段,十字交叉,中間還辟了個街心花園,在當(dāng)時可算得是布局新穎。馬路修成后是請的雙流縣的一位前清舉人江子漁先生為其命名的,“春熙路”的“春”字寓意楊森,“熙”字表示升平氣象的意思。 |
因轄區(qū)內(nèi)有明代建的大益書院而得名。 |
解放前,此地為原華陽縣得勝場所設(shè)用地交易牛的集市,故名牛市口。 |
因沙河縱貫此街道,故名。 |
因區(qū)域內(nèi)有獅子山,故名。 |
因轄區(qū)內(nèi)有橫貫該區(qū)域的主干道成龍路,故名。 |
因麻柳灣村、包江橋村位于原境內(nèi),取柳和江兩得名柳江街道。 |
三圣街道因境內(nèi)三圣廟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