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賚諾爾原為“達(dá)賚諾爾”,為蒙古語,意為“海一樣的湖”。1901年,沙俄“借地”修筑的東清鐵路經(jīng)過此地,在譯寫站名時將“達(dá)賚諾爾”寫作“扎賚諾爾”,因此得名。 |
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將部分巴爾虎蒙古人從原居住地大興安嶺以東部特哈一帶遷到今陳巴爾虎旗地;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又把居住于喀爾喀蒙古(位于今蒙古國)車臣汗部自愿加入八旗的2400多名巴爾虎蒙古人遷駐克魯倫河下游和呼倫湖兩岸,即今新巴爾虎左、右兩旗境內(nèi)。為有所區(qū)別,早前1732年遷入的叫“陳巴爾虎”,后來1734年遷來的叫“新巴爾虎”。 |
“牙克石”也作“雅克薩”(這個不是中俄雅克薩之戰(zhàn)那個地方),牙克石原名“扎敦畢拉雅克薩”(滿語音譯),“扎敦”意為“山脊”,是一條河流的名稱;“畢拉”意為“河流”;“雅克薩”意為“涮塌的河灣”;“扎敦畢拉雅克薩”的意思就是“扎敦河涮塌的河灣”。另一說牙克石(雅克薩)意為“要塞”或“城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