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h志》(1801年版)記載:“建安九年(204),曹操于淇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币蚱涿涮帪殍暑^,后趙苻洪于此筑城,名枋頭城,后簡稱枋城。后發(fā)展為東、西兩個枋城,居南而稱前枋城。 |
據(jù)《?h志》(1801年版)記載:“建安九年(204),曹操于淇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因其名其處為枋頭,后趙苻洪于此筑城,名枋頭城,后簡稱枋城。后發(fā)展為東、西兩個枋城,居北而稱后枋城。 |
據(jù)《?h志》(1801年版)記載:“建安九年(204),曹操于淇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因其名其處為枋頭,后趙苻洪于此筑城,名枋頭城,后簡稱枋城。后發(fā)展為東、西兩個枋城,居?xùn)|而稱東枋城。 |
和氏《始祖墓碑》載:明洪武年間,和姓從山西平陽府洪洞遷此定居,以姓取村名和家莊。后簡稱和莊。 |
據(jù)明初劉姓等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靠黃河,取名河道村。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修閆王寺廟碑》載有之名。清乾隆元年(1736)因給劉克振夫人侯氏立守節(jié)碑,故將河道村改名為劉家莊。因重名,在北而稱北劉莊。 |
原名魚莊,因南靠魚御河(衛(wèi)河)口,以打魚為生,得名魚莊。后因“魚”與“于”諧音,改村名于莊!睹魈幨砍琮S田公墓志銘》載:“洪武初,例遷民,編高祖仲良于?h于莊”。 |
原名郭村,以姓氏取名。據(jù)《?h志》(1801年版)記載:“東明寺在郭村,寺建于唐!焙笠虼鍠|有郭村,改稱西郭村。 |
古時,此處為湖泊,水草茂盛,人多在此處放馬,故稱“馬湖”。明洪武年間,李姓自山西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李馬湖。 |
古時,此處為湖泊,水草茂盛,人多在此處放馬,故稱“馬湖”。明洪武年間,王姓自山西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王馬湖。 |
古時,此處為湖泊,水草茂盛,人多在此處放馬,故稱“馬湖”。明洪武年間,崔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為崔馬湖。 |
古時,此處有大片水泊,水草茂盛,人多在此處放馬,故稱“馬湖”。明洪武年間,牛、商、彭、劉四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按姓氏分別建村,稱牛馬湖、商馬湖、陳馬湖、劉馬湖,1958年四個村合建為一個大隊,以姓氏合稱為“牛四馬湖”。 |
明洪武年間,司姓始祖自山西洪洞遷此,以姓氏取名司家莊,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五圣祠碑記載“浚之西鄙距城五十里名曰司家莊”。后簡稱司莊。 |
在隋唐時,這里叫高陽集,因地勢較高向陽而得名。明初邢姓定居于此,又有寨墻,取“固”之“安定”之義,改名邢固,取堅固之意。 |
原名溜渡村,以衛(wèi)河上設(shè)有渡口而得名。明洪武年間,彭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姓改稱彭村。 |
原名溜渡村,以衛(wèi)河上設(shè)有渡口而得名。明洪武年間,候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姓改稱侯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