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扎賽營子村 清嘉慶五年,一名叫“扎仨日夫”的蒙古族人來此始居,故名“扎仨日夫”,后習(xí)稱“扎賽營子”。 |
2、乃林皋村 “乃林皋”系蒙語,意為“小河”,故名乃林皋村。 |
3、蒙古營子村 清嘉慶年間,有蒙古族人來此建村,故名蒙古營子。 |
4、呼仁保和村 “呼仁寶和”系蒙古語,清康熙年間,因村里有一條黧牤牛,“黧牤!泵勺g為“呼仁寶和”,故此得名。 |
清乾隆年間,史、黃、曲三家來此山梁前建村,村東、西各建一座廟,將村子分成三節(jié),故名“三節(jié)梁”。 |
6、哈達(dá)吐村 清乾隆年間,因村在孟克河?xùn)|岸,故名!肮_(dá)吐”系蒙古語,意為“河坎”。 |
7、格格召村 清康熙21年,海力王府王爺?shù)淖鎵灺裨诖说,并派人看守,格格召系蒙古語,正音正字為:各根義召日,是對祖墳的尊稱,故名為“格格召”。 |
8、康家店村 清朝同治年間,清政府實(shí)行了移民實(shí)邊政策,老康家的先人從遙遠(yuǎn)的山東來到這里定居。光緒中期,這里歸海力王府管轄,海力王府在此建一處驛站,專供王府出差辦事人員歇息換馬之用,光緒末年,這里的過往行人越來越多,老康家便開了個車馬店,供行人吃茶用飯住宿,從而“康家車馬店”的招牌掛了出去,康家店名也由此沿用下來。 |
9、三寶山村 以駐地公爺府村命名,公爺府,蒙古語,清乾隆年間,鎮(zhèn)國公的府邸,由菜園子簽于此,故名公爺府。后因大隊(duì)境內(nèi)的三座禿山,變成樹木成蔭、畜群滿山的富山,故于1959年更名為三寶山。 |
10、紅娘溝村 乾隆年間海力王府有個姓高的侍女,長著一頭紅頭發(fā),人稱紅姑娘,這位紅姑娘受王爺寵愛,待到當(dāng)嫁之年,王爺不僅同意了她出離王府,還將王府南境的一條山溝賞賜給她,于是,這條溝便得名紅姑娘溝,后有漢人來居后,便得村名為紅娘溝村。 |
11、王爺?shù)卮?/a> 清道光年間,麻家從山東來此始居,因此地是“大王爺”管轄之地,故名。后常家從山東來此始居,在大王爺?shù)馗浇幼,又有了后來的“小王爺(shù)亍薄?/div> |
12、三官營子村 清康熙年間,由海力王派來姓鮑的哥三管理當(dāng)?shù)厥聞?wù),此村是老三的居住地,故名三官營子。 |
13、大官營子村 清康熙年間,由海力王派來姓鮑的哥三管理當(dāng)?shù)厥聞?wù),此村是老大的居住地,故名大官營子。 |
14、高家窩鋪村 清道光末年(約在1848年)左右,來自山西太古縣的晉商,在旗境內(nèi)(今新惠鎮(zhèn)三官營子村)開燒鍋的高家看中了這塊依山傍水的地方。置下了當(dāng)?shù)卮髴魟⒓业臒伡捌浯蟛糠滞恋,立商號為“福成永”。使這里成為高家燒鍋“天溢泉(前身為涌玉泉)”的主要外窩鋪,故名高家窩鋪。 |
15、下井村 乾隆三十五年,山東陳全來此溝下部居住,井水充足,得名“下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