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形成了部落,夏時稱武羅國,西漢置武邑縣后此處為縣治所,遂成城郭,故名武邑。因鎮(zhèn)政府駐地武邑而得名武邑鎮(zhèn)。 |
原名大有店村,明末清初,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清王朝建立后,并開始出兵征討西部與大西南。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吳三桂奉命帶兵行軍到此,已是人困馬乏。于是,他命令隊(duì)伍就在此村住店休息,喝水、吃飯、喂馬。吃過飯后,好多士兵便躺在大槐樹底下,在習(xí)習(xí)的涼風(fēng)中睡起覺來。吳三桂對此村的環(huán)境非常贊賞,他便找來“地方”(村長)對他說:“你們這個村空氣清新、涼爽宜人,村名應(yīng)叫清涼店為好”。村民們也非常贊同。從此,大有店村便改叫為清涼店村,并一直沿用至今。 |
因鎮(zhèn)政府駐審坡村而得名。審坡建村于三國時期。據(jù)說袁紹死后,其遺孀沈氏曾在此開茶館,取名沈婆村,后諧音演變?yōu)閷徠隆?/div> |
趙橋建于明朝永樂二年(1404),山西洪洞縣移民遷居此處立村不久,附近滏陽河上木橋著火,人們稱之為“著橋村”,后根據(jù)“著”字諧音演變?yōu)椤摆w橋村”。因村形較大,又是一集鎮(zhèn),亦稱趙橋鎮(zhèn)。 |
明朝永樂二年(1404),韓氏奉召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立莊,冠以姓氏取名韓莊。因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韓莊得名韓莊鎮(zhèn)。 |
建于明朝永樂年間,因處于觀津城護(hù)城河橋頭附近,又因該村人姓肖的居多,取名肖橋頭。 |
山西洪洞縣移民奉詔遷此定居立莊,因當(dāng)時此處有一龍王廟,俗稱龍店得名。因鎮(zhèn)人民政府駐龍店得名龍店鎮(zhèn)。 |
元朝至正年間,朱元璋率軍攻打元朝,曾在此處河灣地帶圈住一元軍頭領(lǐng)。明朝洪武年間,為紀(jì)念反元勝利,在此地建村,取名圈頭。因鄉(xiāng)政府駐圈頭得名圈頭鄉(xiāng)。 |
因鄉(xiāng)政府駐大紫塔村而得名。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山西洪洞縣移民奉詔遷居此地建村時,此地有一紫色大塔,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