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系彝語“麻籠”的轉音!奥椤币鉃楸,“籠”意為城,含義為“(土司)駐兵的城”。 |
洪武二十二年(1389),有酋長劉氏兄弟五人倡亂,西平候沐英統(tǒng)兵剿之,時值六月,陰霾清冷,因有“信是深山六月寒”之詩句,遂易“陸”為“六”,易“梁”為“涼”更名“六涼州”,取清涼之意。后以茲土為滇東要郡,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增設六涼衛(wèi),屬云南都指揮使司!瓣憽薄傲倍滞簦矊懽麝憶鲂l(wèi)。民國二年1913年邑人牛星輝,以“涼”義近放薄,文嫌不馴,首倡呈請政府改“涼”為“良”,經省批準,名“良縣”屬省轄。 |
富源:原名平彝,縣城建在鳴鳳山上。1954年縣人民代表大會上,代表龔興安提出,“平彝”一名有礙民族團結。平彝轄區(qū)的余家老廠因資源豐富而設立富源鄉(xiāng),可用“富源”替換“平彝”的縣名。大會通過了這個建議,報國務院批準,誕生了“富源”這個縣名,“平彝”成為歷史。 |
源于原城外的宣威關名,含“宣揚朝廷威德”之意。據《宣威縣志稿》記載:明洪武十四年(1381)征南大將軍付友德由曲來沾,指揮討伐烏撒之兵,設宣威關于此,離為宣布朝庭的威德,以資鎮(zhèn)懾。一說,據《云南宣威縣地志》:“自鄂爾泰命將平土司之亂,宣布威德于此,逐名其縣曰:宣威。”一說,縣東有宣威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