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免费αv在线看,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1. > 重點推薦 > 寧德市各縣市區(qū)情況介紹

          寧德市各縣市區(qū)情況介紹

          蕉城區(qū),簡稱“蕉”,閩東政治、經濟、金融、文化、信息、交通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qū)東北翼中心城市核心區(qū),環(huán)三都澳區(qū)域中心城市核心區(qū),是一個“山、海、川、島”旅游風光兼具、最宜人居的港灣城市。

          蕉城區(qū)地處福建省東北部的鷲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濱,東與霞浦縣隔海相望,東北與福安市相連,北接周寧縣,西倚屏南縣、古田縣,南鄰福州市羅源縣。處于東經119°8′30″~119°20″、北緯26°30′36″~26°58′之間,東西寬70公里,南北長50公里,總面積1664.53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211公里,海域總面積280平方公里。2021年全區(qū)常住人口數(shù)63.2萬人,其中城鎮(zhèn)人口數(shù)43.9萬人,城鎮(zhèn)化率為69.5%,同比增幅1.29個百分點。

          “山海川島湖林洞,一品清新醉閩東!苯冻且郎桨,風光秀麗,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海國斯文地"之美譽。區(qū)內留有全省少有、閩東唯一的明清歷史文化街區(qū);中華畬家寨上金貝村,領略畬族歷史文化;良港三都澳天湖漣漪,令人襟懷浩蕩、流連忘返;霍童支提山國家森林公園,道家尊為“第一洞天”,自有“佛巢仙窟”之說,四季盡綠,情趣自然,妙趣橫生;霍童線獅、畬族民歌被評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蕉城是全國完美假期十佳旅游線路“閩東北親水游”的重要組成部分。

          蕉城區(qū)是全國最大的大黃魚養(yǎng)殖基地,是“中國大黃魚之鄉(xiāng)”、“中國晚熟龍眼之鄉(xiāng)”,并以聞名世界的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而享譽國內外。

          霞浦縣位于福建省東北部、臺灣海峽西北岸。全縣陸地面積1716平方公里,轄12個鄉(xiāng)鎮(zhèn)、3個街道,293個行政村、27個社區(qū)?h情主要特點:歷史悠久。三國時期曾是東吳的造船基地,史上稱“溫麻船屯”。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始設溫麻縣;清雍正年間升為福寧府,民國二年廢府留縣,距今已有1738年的建縣歷史。地靈人杰、人文薈萃,相繼涌現(xiàn)溈仰宗始祖靈祐、易學宗師黃壽祺以及著名歷史學家、書法家游壽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交通便捷。地處福州、溫州的中點,沈海高速公路和溫福鐵路穿境而過,設有4個高速互通口、1個火車站;擁有三沙、溪南、東沖等多個深水泊位,三沙口岸獲得國務院批復同意擴大開放。

          資源豐富。依山面海,海洋資源尤為豐富,是全省十個漁業(yè)重點縣之一,海域面積2.8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505公里、淺海灘涂265萬畝、島嶼411個,均居福建省沿?h份首位。海洋魚類700多種,灘涂生物200余種,盛產大黃魚、海帶、紫菜、刺參、鮑魚等,年水產品總量在40萬噸以上,位居全省前列,享有“中國海帶之鄉(xiāng)”、“中國紫菜之鄉(xiāng)”、“中國南方海參之鄉(xiāng)”的美譽。風景秀美。是“省級園林縣城”、“省級生態(tài)縣”和“省級文明縣城”,境內有楊家溪等風景名勝區(qū)和道教、佛教等自然人文景觀,有大京、高羅等10多個沙灘,是“夢幻海岸、休閑天堂”,尤其是海灘攝影獨具特色,榮獲“全國攝影創(chuàng)作基地”的稱號,被譽為中國“十大風光攝影圣地”、“中國最美麗的灘涂”,每年均有大量海內外攝影愛好者到此拍攝。潛力巨大。三沙漁港經濟區(qū)列入全省首批漁港經濟區(qū)建設規(guī)劃,溪南半島、東沖半島等地擁有寶貴的港口岸線和充裕的土地后備資源,深水岸線長61公里,可建3—50萬噸深水泊位100多個,蘊藏著發(fā)展機械重工、港口物流等臨海產業(yè)的戰(zhàn)略優(yōu)勢。

          古田縣,地處福建省中部偏東北方,東連寧德、羅源,西接南平、建甌,南臨閩清、閩侯,北枕屏南。全縣境域面積2385平方公里,轄8鎮(zhèn)、4鄉(xiāng)、2街道辦事處、12個居委會、275個村委會。全縣人口42.8萬,境內居民以漢族為主,尚有畬、壯、苗、回、彝、滿、朝鮮、蒙古、高山、布依等少數(shù)民族,其中畬族居多,有近萬人。

          古田縣境曾因盛產青玉,別稱玉田。歷史上以產鐵、鑄鍋、造曲、制茶聞名,因朱熹流寓而被稱為“先賢過化之鄉(xiāng)”。縣內食用菌品種繁多,產銷量大,被譽為“中國食用菌之都”;林業(yè)、水果業(yè)發(fā)達,水電資源豐富,擁有全國第一個地下電站和閩東地區(qū)最大的水力發(fā)電站,是全國最早的庫區(qū)大縣;作為福建省重點僑鄉(xiāng),旅外華僑、外籍華人30多萬,遍布37個國家與地區(qū)。

           屏南縣,所屬福建省寧德市轄區(qū),位于福建省東北部,與古田縣,建甌市,寧德市,周寧縣,政和縣相鄰,全景面積1491平方公里,轄區(qū)4鎮(zhèn)7鄉(xiāng)151個村委會以及七個城區(qū)社區(qū)居委會,全縣總人口約19萬,屏南又是福建省既定的26個重點僑鄉(xiāng)之一,海外各國包括港澳臺約有8萬華人華僑,其中以旅居馬來西亞的為主(占90%)。屏南是鴛鴦的故鄉(xiāng),屏山毓秀,汾水鐘靈,奇山秀水孕育出綠色景區(qū),境內名聞遐邇的鴛鴦溪是我國風景名勝區(qū)的后起之秀,它融溪、峰、巖、瀑、洞、湖等山水景觀為一體,景區(qū)面積78.8平方公里,分白水洋、宜洋、太堡樓、劉公巖、鴛鴦湖五大景區(qū),有白水洋水上廣場、百丈水簾洞、鼎潭仙宴谷、如來觀音同駕霧等奇觀。鴛鴦獼猴自然保護區(qū)是世界唯一的鴛鴦獼猴自然保護區(qū),每年有數(shù)千對鴛鴦來此越冬,生息在保護區(qū)內的還有獼猴、金錢豹、蘇門羚、蟒蛇、穿山甲、白鷴等20多種國家級保護動物。

           

          白水洋是鴛鴦溪五大景區(qū)中最具特色的天然景觀,平坦的巖石河床一石而就,凈無沙礫,登高俯瞰,其形狀猶如一丘剛剛耙平的巨大農田,平展展的鋪呈在崇山峻嶺之中。三大淺水廣場中,最大的達4萬平方米,最寬處182米,河床布水均勻,水深沒踝。陽光下,洋面波光粼粼,一片白熾,故稱之為白水洋。

          白水洋的三大淺水廣場經國家建設部論證,系目前世界已發(fā)現(xiàn)的稀有淺水廣場。經地質專家初步考證為火山熔巖,由于地殼運動,部分地段有花崗巖侵入,河床底部巖石由于橫向節(jié)理比較發(fā)育,在水流的長期沖刷下,形成了今天這種奇特的地質景觀。白水洋的地質地貌雖不復雜,但形成這種地貌的原因卻十分復雜,至今尚無一種科學而準確的說法,故被稱之為“天下絕景”,“宇宙之謎”,省委盧代書記來屏考察時,曾指示我們要請專家前來做進一步的考證,賦予白水洋以更深、更豐富的科技和文化內涵。

          秀美的山水必然流傳著許多美好的神話傳說。白水洋的民間傳說有趣、獨特而頗具本地風光,傳說當年程惠澤因誤吞龍珠化龍時,為三峰村開辟了三百丘農田,當他騰空而起,準備飛往東海時,想多為農鄉(xiāng)做點事,由于時間傖促,他只好施展神威,擺動龍尾,在崇山峻嶺中橫掃出一方農田,這方良田使這一帶的百姓安居樂業(yè)。不料早已垂涎這方沃土的惡霸郭某借口這一帶的山地原是他家的,就勾結縣官,要霸占這塊土地。這事恰巧被居住在下游水濂洞中修行的齊天大圣孫悟空知道了,就在一夜之間,用了移山倒海的手法,把所有的田地都搬到水濂洞附近的山中,在此形成一處新的村莊,被當?shù)厝簭姆Q之為宜洋(移洋),從那時起,這里就剩下一塊光潔的石床,正所謂:民間神話久傳留,惠澤揚威造大丘,大圣為民移土去,唯留巨石伴清流。

          壽寧地處閩浙交界,素有“兩省門戶、五縣通衢”之稱,明景泰六年(1455)置縣,縣域面積1433平方公里,轄8鎮(zhèn)6鄉(xiāng),205個村(社區(qū)),人口28萬,是省級扶貧開發(fā)重點縣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曾“九到壽寧、三進下黨”訪貧問苦、指導發(fā)展,留下了“滴水穿石”“弱鳥先飛”“四下基層”等寶貴精神財富,至今依然十分牽掛;2019年8月4日總書記百忙之中給下黨鄉(xiāng)鄉(xiāng)親們回信,為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注入了不竭動力。主要縣情為“五個鄉(xiāng)”:壽寧是紅-鄉(xiāng)。曾是閩浙兩省臨時省委、閩東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粟裕、葉飛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領導過革命斗爭,是福建省重點老區(qū)縣、全國首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分縣,涌現(xiàn)出無產階級革命家范式人、“紅色少年”張高謙等知名人士。壽寧是人文之鄉(xiāng)。明代著名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曾任壽寧知縣,著有《壽寧待志》一書,該題材電影《馮夢龍傳奇》獲評第12屆中美電影節(jié)“金天使獎”和休斯敦國際電影節(jié)“優(yōu)秀文化歷史人物傳播大獎”;素有崇文重教傳統(tǒng),科舉時代僅犀溪鎮(zhèn)西浦一村就孕育了1位狀元、18位進士。三峰寺是全國知名的藥師佛道場,北路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壽寧是廊橋之鄉(xiāng),F(xiàn)存貫木拱廊橋19座,其營造技藝列入世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下黨鸞峰橋等6座廊橋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獲評“中國木拱廊橋文化之鄉(xiāng)”。全程在壽寧拍攝的電影《愛在廊橋》,榮獲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和全國第12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壽寧是生態(tài)之鄉(xiāng)。是國家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和水源涵養(yǎng)區(qū),森林覆蓋率71.1%,擁有58.2萬畝的富硒和68.8萬畝富鋅土壤資源,獲評國家生態(tài)文明建設示范縣、“中國硒鋅綠谷”,榮膺2020中國縣域全生態(tài)百優(yōu)榜榜首。紅色下黨、千年古銀硐、萬畝櫻花基地等在全國獨具特色,獲評“全國休閑農業(yè)與鄉(xiāng)村旅游示范縣”“中國老年宜居城市”、楊梅州峽谷國家森林公園、古銀硐國家礦山公園。壽寧是茶葉之鄉(xiāng),F(xiàn)有茶園面積16萬畝,年產量1.5萬噸,茶葉全產業(yè)產值達40億,“壽寧高山茶”入選全國第二批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程,“壽寧高山烏龍茶”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入選第十五屆世界武術錦標賽官方指定用茶,先后獲評“中國名茶之鄉(xiāng)”“中國茶業(yè)百強縣”“全國產茶重點縣”“全國生態(tài)產茶縣”。

          近年來,在省委、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壽寧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下黨鄉(xiāng)鄉(xiāng)親們的重要回信精神,主動融入市委“一二三”發(fā)展戰(zhàn)略,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fā)展超越,經濟社會發(fā)展持續(xù)穩(wěn)中向好。2021年,全縣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總值110.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5.1%。兩年平均增長4.4%。其中,第一產業(yè)實現(xiàn)增加值18.22億元,增長4.9%,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yè)實現(xiàn)增加值38.40億元,下降2.8%,負拉動GDP增長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yè)實現(xiàn)增加值54.14億元,增長10.9%,拉動GDP增長5.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yè)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6.5%、34.7%和48.9%。2022年上半年,全縣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總值64.7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4.3%。其中,第一產業(yè)實現(xiàn)增加值6.13億元,同比增長5.0%;第二產業(yè)實現(xiàn)增加值24.87億元,同比增長9.0%;第三產業(yè)實現(xiàn)增加值33.74億元,同比增長0.8%。三次產業(yè)結構為:9.5:38.4:52.1。

           周寧,即周寧縣位于福建省東北山區(qū),東鄰福安,西接政和,北連壽寧,東南與寧德接壤,西南與屏南隔溪相望,土地總面積1046平方公里。小(古鎮(zhèn))浦(城)公路橫貫縣境,是閩東通往閩北的咽喉。周寧縣舊稱“周墩”。

          周寧地處鷲峰山脈東麓,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峰巒起伏、山陡谷深、溪谷錯綜,最高峰龍岡頭海拔1506米,最低點街頭亭海拔65米,千米以上的高峰282座,縣城海拔880米,居全省之首。境內主要溪流18條,最大的龍亭溪境內流長56公里。地貌有中山、低山、丘陵三大類型,中山占全縣土地面積的61%,是用材林和單季稻、牧、茶區(qū);低山占26.7%,是水源涵養(yǎng)林和糧、茶區(qū);丘陵地占12.3%,是雙季稻和主要經濟作物區(qū)。

          境內資源豐富。溪流縱橫,水系發(fā)達,天然落差大,水電資源可開發(fā)利用37萬多千瓦。周寧歷史上曾有過銀、鐵采煉,現(xiàn)已探明礦藏有16種,其中明礬、高嶺土、稀土、珍珠巖等,儲量豐富,富有開采價值。周寧屬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氣候,冬長夏短,雨量充沛,無霜期207天,海拔高差大,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4.6~19℃,年平均降雨量1693毫米?h城夏無酷暑,盛夏日均氣溫僅24℃,氣候涼爽宜人,被譽為“天然空調城”。離縣城不遠風格迥異的旅游景點有氣勢磅礴壯觀的九龍漈瀑布群,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十大風景名勝區(qū)之一,為“福建第一奇瀑”;人魚同樂的鯉魚溪,情趣獨特;名勝古跡滴水巖天然巖洞與洞前人工湖相映成趣。周寧原屬寧德縣。民國24年(1935)設周墩特種區(qū),直隸福建省府。民國34年8月升設周寧縣。獅城為縣治所在,位于縣境中部東洋溪畔,距省會福州238公里,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8年,全縣轄1鎮(zhèn)8鄉(xiāng),140個行政村,總人口156498人,其中農業(yè)人口占92.3%。境內漢族占99%,少數(shù)民族主要是畬族。

          周寧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tǒng)。30年代以來,周寧人民先后參加中國共產黨閩東特委領導人葉飛、阮英平、范式人、左豐美、詹如柏等在周寧領導的革命斗爭,開辟閩東革命根據(jù)地。1933年春,在純池半村成立蘇維埃政府。1934年10月下旬,葉飛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攻克咸村后,閩東紅軍獨立師和閩東工農游擊第十一支隊在周墩城內千余名革命群眾配合下,解放周墩城,成立周墩蘇維埃政府。1935年3月,在溪底建立境內第一個中共農村支部。4月,成立中共周墩縣委。8月,成立中共周墩中心縣委。從此,人民革命斗爭的風暴席卷周寧各地?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全縣有地方武裝指戰(zhàn)員和部分革命團體成員151人隨軍北上抗日,隨后閩東特委遷至周寧橫坑,繼續(xù)領導閩東人民堅持革命斗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周寧人民不畏-,堅持斗爭。1948年3月,在咸村成立中共閩浙贛省委城市工作部寧德工委。1949年2月,成立周寧工委。6月,閩浙贛游擊縱隊第五支隊與閩浙贛游擊縱隊第四支隊整編為閩東人民游擊隊,敦促縣長黃頤于6月28日率部起義,周寧縣和平解放。周寧人民贏得了“革命斗爭不息,紅旗始終不倒”的贊譽。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周寧人民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為革命做出重要貢獻。凌福順、張華山等1800多名周寧優(yōu)秀兒女,為中華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民國時期,周寧貧困落后,生產水平低,農作物一年僅收一季,“年年犁耙播、畝產一百五(市斤)”,且災害連年,農戶終年辛勞,卻食難飽肚,衣難御寒。境內僅有煉鐵、鑄鍋、陶瓷、茶葉等手工業(yè)作坊和零星分散的個體手工業(yè)。歷史上商業(yè)貿易不發(fā)達,僅有鄉(xiāng)(鎮(zhèn))村小商店270多家,經濟凋敝。常年離鄉(xiāng)背井到閩北一帶鑄鍋、燒炭、伐木等賣苦力謀生的勞力達數(shù)千人。

          建國后,在中共周寧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領導下,全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周寧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過失誤和挫折。1949年6月28日至1953年3月,全縣開展減租反霸、剿匪,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國民經濟迅速恢復。1953~1957年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以下類推)期間,完成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迅速發(fā)展,工農業(yè)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下同)年平均遞增11.79%。1957年,農業(yè)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1.44倍,工業(yè)增長4.95倍。1958~1962年的“二五”期間,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由于浮夸風、“共產風”和瞎指揮的影響,生產連年下降,工農業(yè)總產值年平均遞減7.68%。1961年,糧食總產比1957年減少9892噸,降低40.1%。1963~1965年經濟調整期間,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工農業(yè)總產值年均遞增7.07%,至1966年工農業(yè)生產才恢復至接近1957的水平。1966~1975年的“三五”、“四五”期間,時值“文革”,廣大干部群眾努力排除“左”的干擾,艱難前進,工農業(yè)總產值年遞增7.22%。1976~1980年的“五五”期間,“文革”結束,尤其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撥亂反正,糾正了長期以來“左”的錯誤,全縣轉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行農村經濟改革,國民經濟穩(wěn)步發(fā)展,工農業(yè)總產值年平均遞增9.66%。1981~1988年的“六五”計劃和“七五”計劃的前三年,實行改革開放,農村推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村產業(yè)結構,發(fā)展商品經濟;工業(yè)企業(yè)實行承包、租賃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增強企業(yè)活力,縣人民政府在上海、廣州、廈門等開放城市設立經商、辦企業(yè)的“窗口”,促進外引內聯(lián),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促進生產持續(xù)發(fā)展,全縣工農業(yè)總產值年均遞增8.53%。1988年,工農業(yè)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11.3倍,比1978年增長1.36倍,縣財政收入比1980年增長1.26倍,社會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13.4倍,國民收入比1949年增長8.5倍。國民經濟由自給、半自給的自然經濟逐步向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轉變。

          周寧一向以農業(yè)為主,長期以來交通閉塞,阻礙了經濟發(fā)展。建國后,黨和人民政府逐年增加農業(yè)投入,加強交通、水電、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1975年,實現(xiàn)全縣社社(鄉(xiāng))通公路;1982年,裝機1萬千瓦的縣龍溪水電站建成投產;1988年,實現(xiàn)市內電話自動化和長途電話、農村電話半自動化,為發(fā)展山區(qū)經濟提供有利條件。農業(yè)生產逐年發(fā)展,特別是全面推廣雜交水稻和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后,生產持續(xù)增產。1988年,全縣糧食總產量為1949年的3.9倍,單產從1949年的82公斤提高到301公斤;農業(yè)生產從單一經營向多種經營發(fā)展,初步建立起林、茶、果、牧業(yè)四個商品基地。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5.5%,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茶葉是周寧的大宗商品,以質優(yōu)、味醇、清香、耐泡而著稱。地產黃花菜品質優(yōu)良,被省供銷社稱為“周寧花”。禽畜、魔芋、馬鈴薯、水果、淡水魚等產量成倍增長。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迅速發(fā)展,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

          柘榮位于福建省東北部,南聯(lián)閩中、北接浙南,縣域面積538平方公里,轄2鎮(zhèn)7鄉(xiāng)117個建制村(社區(qū)),總人口11.1萬人,是閩東蘇區(qū)、革命老區(qū)。柘榮是國家生態(tài)縣。境內海拔90-1479米,年均氣溫16.2℃,擁有東獅山、九龍井、鴛鴦草場等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2007年被列為“國家級生態(tài)示范區(qū)”,2014年創(chuàng)成“省級生態(tài)縣”,2015年躋身“國家生態(tài)縣”行列,2018年榮獲“國家生態(tài)文明建設示范縣”稱號。柘榮是中國長壽之鄉(xiāng)。全縣8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3.2%,養(yǎng)生元素豐富多樣,養(yǎng)生文化源遠流長,是全省首個“中國長壽之鄉(xiāng)”“中國老年人宜居城市”“中國孝德文化之鄉(xiāng)”。柘榮是中國太子參之鄉(xiāng)。太子參年種植面積4.3萬畝左右,是太子參單品種區(qū)劃的“最佳生產適宜區(qū)”和全國太子參主要集散地之一!拌蠘s太子參”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搭載神舟十二號飛船完成太空誘變育種實驗。柘榮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馬仙信俗文化飲譽閩浙邊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剪紙、燈謎、評話等民間藝術異彩紛呈,“柘榮剪紙”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三度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柘榮是中國刀剪之鄉(xiāng)。擁有300多年刀剪生產歷史、250多家刀剪企業(yè)和1個刀剪產業(yè)集中區(qū),全國最具實力刀剪企業(yè)“張小泉”成功落戶,碳鋼剪國內市場占有率突破90%。2008年榮膺“中國刀剪之鄉(xiāng)”稱號。2019年底“柘榮剪刀”集體商標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審批,2021年“柘榮剪刀”省級非遺通過評審。柘榮是閩東藥城?h域中藥材資源豐富,太子參、金線蓮、鐵皮石斛等中藥材年種植面積7萬畝,集聚了廣生堂、力捷迅、今古通、新生命等20多家藥業(yè)及關聯(lián)企業(yè),產品覆蓋化學藥、現(xiàn)代中藥、動物藥、保健藥等領域。2015年廣生堂成功上市,成為全市首家上市民營企業(yè),2017年在全國率先獲批生產“替諾福韋酯”,2018年替諾福韋膠囊通過仿制藥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實現(xiàn)全省“零”的突破,2021年被納入首批省級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集群發(fā)展工程,成為全省唯一入選的縣級產業(yè)集群。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東北沿海。地理坐標為北緯26°41′-27°24′,東經119°23′-119°51′,通行閩東方言福安話。福安市三面環(huán)山,南面臨海,1993年被列為對外開放城市,全市總面積1880平方公里,總人口62萬。其中畬族人口6.3萬人,占全國和全省畬族人口的9.7%和16.7%,是全國最大的畬族人口聚居地,也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體育先進市。福安還被譽為“中國電機電器城”、“中國最大的民間船舶修造基地之一”、“中國茶葉之鄉(xiāng)”、“中國南方葡萄之鄉(xiāng)”、“中國綠竹之鄉(xiāng)”。

          福安農業(yè)資源豐富,是全國花茶基地和福建省商品糧生產基地。全市現(xiàn)有茶葉、水果、綠竹面積約3.3萬公頃,綠竹筍總產量占全省40%,茶葉產量1.3萬多噸,建立了晚熟龍眼、巨峰葡萄、枇杷、青柰、橄欖五個千畝名優(yōu)水果基地。

          福安是著名的“閩東電機”故鄉(xiāng),經過五十年的拼搏,如今的福安已發(fā)展成為中國著名的電機電器生產基地和批發(fā)市場,被譽為“中國電機電器城”。2004年電機電器產業(yè)被福建省列為全省重點扶持的五大產業(yè)集群之一。目前,全市電機電器企業(yè)730多家,產值100多億元,其中年產值上億元企業(yè)17家,企業(yè)集團6家,產品主要有電動機、水泵、發(fā)電機、電子醫(yī)療保健器械等200多個系列、1000多個品種,近70%的產品出口東南亞、中東、非洲、歐盟、美洲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年出0易額30多億元,中小電機出口量占全國的1/4,成為全國最大的中小電機生產和出口基地。

          福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境內104國道二級公路貫穿南北。南部白馬港區(qū)已成為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是三都澳海域重要的主渠道。賽岐經濟開發(fā)區(qū)、畬族經濟開發(fā)區(qū)初具規(guī)模,沈海高速公路、建設中的溫福鐵路、動工建設的寧武高速公路、規(guī)劃中的福泰高速公路和寧衢鐵路交叉貫穿全境,構成鐵路、公路立體交通體系,并將成為福建沿海通向內陸省份的重要通道。

          福鼎,位于福建省東北部,介于北緯26°52′—27°26′,東經119°55′—120°43′之間。是福建省轄縣級市,行政隸屬于寧德市。素為閩浙門戶,吳越要沖。東南瀕東海,東北界浙江省蒼南縣,西北鄰浙江省泰順縣,西接柘榮縣,南連霞浦縣。距城區(qū)東北16公里處的分水關是福鼎市與浙江泰順、蒼南兩省三縣的分界點,自古為閩越關隘,已歷千年。市區(qū)南距省會福州230千米,北離浙江溫州84千米,東到臺灣基隆港142海里。全市土地總面積1526.31平方千米,海域面積14959.7平方千米,轄17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開發(fā)區(qū)),總人口59.8萬人。轄區(qū)主要民族為漢族,并散居在境內656個自然村的畬、回、黎、壯、滿、侗、瑤、彝、土家、仫佬等19個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中,畬族人口分布最廣,有硤門、佳陽兩個畬族鄉(xiāng),畬族人口34469人,占總人口的5.8%。

          福鼎建縣雖然不到300年,但人文歷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棋盤山、后門山、馬欄山等史前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無一不在默默述說福鼎五千多年的悠悠歲月。福鼎是閩越和甌越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素有“邊界明珠,海濱鄒魯”之譽。它是遠古閩地第一位女神太姥娘娘修真之地、朱子過化之境。鄭樵求書,在此設館授徒;朱熹避難,于此結廬講學。有宋一朝,僅瀲城楊氏、西園高氏就各有9名進士登第。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太姥文化、畬族文化、飲食文化、茶文化源遠流長。沙埕鐵枝、福鼎白茶制作技藝和瑞云“四月八”歌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全國文化先進縣(市)和“中國茶文化之鄉(xiāng)”。

          福鼎是中國著名茶區(qū),是全國十大茶縣市、中國茶葉產業(yè)發(fā)展示范縣市,獲“中國白茶之鄉(xiāng)”“中國名茶之鄉(xiāng)”稱號。唐代陸羽《茶經》記載:“永嘉東三百里有白茶山!敝赴撞枭郊礊楦6χ焉健2枋サ挠浭,印證了福鼎早在唐代就有種茶等農事活動歷史。福鼎是白茶的原產地,明清以來,福鼎所產的“白毫銀針”“白琳工夫”“白牡丹”等名茶已馳名中外。如今的“福鼎白茶”是中國名牌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評為“中華文化名茶”。福鼎白茶制作技藝作為傳統(tǒng)技藝——白茶制作技藝的唯一代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福鼎曾連續(xù)五年榮膺全省縣域經濟發(fā)展“十佳縣市”,工業(yè)基礎雄厚,所產福鼎皮衣、玄武巖石材、化油器等在各個時期均占據(jù)國內同期同行業(yè)的重要地位。福鼎市依托對接浙南及長三角前沿區(qū)位,建成福鼎工業(yè)園等“一園十區(qū)”項目集中區(qū),其汽摩配件、食品加工、泵閥特鋼、船舶修造、新能源、光伏電子等產業(yè)呈集群式發(fā)展,優(yōu)勢突顯。被授予“中國化油器名城”“中國合成革名城”和“中國合成革產業(yè)示范基地”。福建首家核電項目寧德核電落戶福鼎,總裝機容量600萬千瓦,已正式投入商業(yè)運行。

          福鼎海域面積14959.7平方千米,是陸地面積的10.24倍,海域遼闊,港灣眾多,海岸線長達432.7千米,占全省的十分之一。有大小港灣41個,大小島礁158個,其中島嶼81個,較大的島有,幜袓u、臺山列島、七星列島。海岸線蜿蜒曲折,海灣眾多,主要有沙埕灣、硤門灣、晴川灣、里山灣等。有桐山、楊岐、沙埕、姚家?guī)Z、秦嶼等7個港口區(qū)。其中沙埕港融商貿、漁業(yè)、軍事為一體,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深水避風良港,岸線長達148.68千米,港內總面積7662公頃,口門寬約2千米,縱深長達35千米,港內水深大部分在15米以上,能建港的深水岸線18千米。

          福鼎海域是閩東漁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臺山島周圍的臺山漁場為中心,輻射至閩東和浙南漁場,漁場面積廣闊,盛產黃魚、帶魚、鯧魚、馬鮫、鰻魚、墨魚以及蝦蟹類等諸多海產品。所產“石蘭紫菜”、“桐江鱸魚”、大黃魚、彈涂魚、蝦皮、青蟹、海蠣、泥蚶等海產品遠近聞名,是全省十大漁業(yè)縣市、“中國鱸魚之鄉(xiāng)”。

          福鼎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境內樹種資源豐富,僅木本植物就有491種,鄉(xiāng)土綠化樹種品類較多。境內還有紅豆杉、水松、銀杏、羅漢松、榕樹等古樹名木。綠化率高,森林覆蓋率達60.3%,空氣質量優(yōu),是省級園林城市,連續(xù)三年躋身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縣,是宜居的旅游休閑城市。福鼎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獨特的區(qū)域小氣候為福鼎孕育出諸多的名優(yōu)特農產品,檳榔芋、四季柚、雙孢蘑菇、黃梔子等享譽海內外。

          福鼎境內大小河流縱橫密布,狀若伸開的手掌,具有向心狀水系的特點,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水北溪、赤溪、溪頭溪、百步溪、照蘭溪5條,流域面積在30-100平方千米的有前岐雙岳溪、秦嶼吉溪、秦嶼洋里溪、店下店下溪、硤門硤門溪、硤門柏楊溪、桐城三門溪,點頭王孫溪8條。福鼎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2.686億平方米,其中境內地表水資源量17.88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2.734億立方米,入境(客水)水資源量4.803億立方米。福鼎境內有礦產地100余處,礦種達30余種,探明地質儲量的有銀、鉛、鋅、銅、鎘、硫鐵礦、硅灰石、玄武巖、花崗巖等。其中白琳鎮(zhèn)大嶂山的玄武巖是全國罕見的高級建筑板材,是“全國十大石板材基地”之一。

          福鼎市旅游資源豐富,著名景區(qū)太姥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融“山、海、川、島”與人文景觀于一體,分太姥山岳、九鯉溪瀑、晴川濱海、桑園翠湖、,幜袓u五大景區(qū),核心景區(qū)面積87平方千米。以峰險、石奇.洞幽、霧幻、溪秀、瀑急、沙柔、島峻、草泛而著稱,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和5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

          福鼎市海島地質景觀奇特,岸線優(yōu)美,布列于東海萬頃碧波之上的崳山島,風光奇特秀美,山、海、湖、島、草景觀在此濃縮,素有“南國天山”“東海明珠”之美譽,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海島、國家海洋公園、國家級生態(tài)鄉(xiāng)鎮(zhèn)、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鎮(zhèn)。臺山島是福建距離大陸最遠的海島,海水湛藍,水生生物資源豐富,奇峻的海蝕地貌,風光獨特,被評為“福建十大美麗海島”。

          福鼎眾多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古剎、碑刻、民居、古堡等人文景觀,構成福鼎全域旅游的新格局。境內除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太姥山、“最美海島”崳山島外,還有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牛郎崗、翠郊古民居,“全國扶貧第一村”赤溪一九鯉溪景區(qū),閩臺鄉(xiāng)村旅游試驗基地小白鷺景區(qū)、省級“森林人家”三門里逍遙林景區(qū)、省級休閑農業(yè)示范點金塘山莊、恒潤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觀光園和環(huán)沙埕灣海岸景觀帶等景區(qū)景點。近年新興的鄉(xiāng)村旅游遍布山野鄉(xiāng)村、海濱岸境。開辟6條鄉(xiāng)村旅游景觀帶,建設180多個美麗鄉(xiāng)村,形成農事體驗、民俗節(jié)慶、度假避暑、休閑垂釣、觀光采風、蔬果采搞等諸多鄉(xiāng)村旅游項目,被列為全國第一批全域旅游示范縣市。

          福鼎有“福建美食名城”和“東方不夜城”之稱,特色小吃和海鮮排檔遍布全市,是福建小吃名城。石湖海鮮一條街是全國十大小吃街,與上海城隍廟、南京夫子廟小吃街等齊名。福鼎菜肴以閩菜為主,具有酸辣可口,清新爽口、不油不膩、突出海鮮、考究湯菜之特色,傳統(tǒng)福鼎菜——“八盤五”就是福鼎菜的典型代表。

          福鼎菜肴品種達一千多道,僅福鼎檳榔芋就能制作50多款美食品種,許多品種被認定為全國和福建名菜、名宴。福鼎小吃大眾化、質量好、品種多,可劃分為節(jié)令性小吃、風味特色小吃、普通小吃和畬族小吃,按制作原料劃分,有肉制品、水產類、谷制品、果蔬品、鹵制品、綜合類等六大類。著名的福鼎小吃有江記魚片、西陽肉片、巽城肉燕、福鼎鍋邊糊、磻溪手打面、店下炒米粉、點頭米粉湯、前岐三角餃、沙埕海鮮面、管陽泥鰍面、十字街粿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