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坊歷史上是一個有名的小鎮(zhèn),在唐代因造紙作坊鼎盛得名。 |
金口古稱為涂口,以金水河(古稱涂川、涂水)入長江之口得名。涂口為雄踞長江中游之要沖,赤磯山(古赤壁)與紗帽山(古百人山),槐山與大軍山,上下夾江相峙,扼守大江,形成軍事上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到唐宋之際,在涂口發(fā)現(xiàn)金礦,因之改名為金口。 |
因有兩眼烏龍泉水,故名。據傳清代末年在此建有龍王廟一座。有僧人居住,廟前有兩口泉井并列,水溫冬暖夏涼,四季長流,水色烏黑碧青,恰似龍眼仰視蒼天,人們習稱這對井為龍泉,烏龍泉由此而得名!盀酢睘闉鹾谕噶,指井水之色;古有畫龍點睛之說,龍的精髓都在雙眼里,這里的兩口并列泉井恰似一對龍眼。 |
鄭店街道早年為一片荊棘叢生的荒蕪丘陵,公元1933年修建武(昌)咸(寧)公路后,有一鄭姓農民在此設小店,賣菜、糖果,供來往客人歇腳,人稱鄭家店,后人以此為地名,并簡稱鄭店沿用至今,鄭店街道由此得名。 |
傳說一:“界豆之鄉(xiāng)”五里界在國內都有名,而五里界的由來,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清代咸豐壬子年(1852),五里界鎮(zhèn)上僅有李復興等人開設的豆腐坊、勤坊、茶館,泛稱“三家店”。西去五里,有小鎮(zhèn)東湖街,是通往武昌府的水路碼頭。清宣統(tǒng)庚戌年(1910),張之洞主持修建武泰閘,從此東湖街水路中段,小商販和手工業(yè)作坊隨之遷往“三家店”的集市貿易逐漸興隆起來。這里是地處“上恩里、夾山里、來蘇里、龍泉里、黃鶴里(里與鄉(xiāng)同)”的交界處,故稱五里界。傳說二:相傳很早以前,錦繡山是一個景致很好的地方,山中有樓臺亭閣、花園魚池,還有一座很大的尼姑庵,里面住著幾十個尼姑。尼姑庵有很多規(guī)矩:男人只能白日上山敬香火,晚上是不準留在山中的;尼姑只能晚上打掃庵堂,整理、收拾供果,白天都待在樓閣里念經,不準露面。尼姑里頭有個小尼姑,長得像出水芙蓉,像個仙家美女。周圍幾百里的公子王孫,總是千方百計地想看一眼。但他們沒有武藝,看不到。八分山有個年輕和尚,很有武藝。聽說小尼姑長得很美,就動了凡心,趁天黑上山,爬上一顆古樹,爬進了小尼姑的仙閣……日子一久,這顆古樹爬得光溜溜的,小尼姑也身懷有孕了。不久,小尼姑被趕下山,年輕和尚也還了俗,雙雙在錦繡山下成家立業(yè)。后來小尼姑生了三個兒子,長大成人后,老大開酒店,老二開豆腐店,老三開油果包子店,形成了一個以“三家店”為首的小街。這里離水陸碼頭東湖街只有五里,加上位置在江夏的上恩里、夾仙里、麥蘇里、龍泉里、黃鶴里的五里交界的地方,后人就將“三家店”叫做“五里界”了。街道以此得名。 |
金水街道因境內的金水河而得名。1935年,中華民國委員長蔣介石在金口禹觀山集國際多名專家智慧修筑當時最大水利工程——金水閘,蔣介石為閘親筆題名。金水閘落成后,將金水河分為內河與外河。金水閘以上的河段被稱為內河,以下河段被稱為外河。金水河就因此由來,金口以金水河入長江口得名,古稱涂口。 |
安山源自“馬鞍山”,因境內南邊丘崗形似馬鞍而得名,安山街道也由此得名。 |
山坡原名山陂,據傳南宋時從江西吉水縣遷入有江、馬、彭、嚴、王、程等6姓到此落戶,集居山崗地,因地勢不平坦似龜背形而始名山陂。1936年粵漢鐵路建成通車后,此地設站,后根據地理環(huán)境改山陂為山坡,沿用至今,街道以此得名。 |
相傳隋代以前,鎮(zhèn)西是一片湖泊沼澤地,人煙稀少,三面環(huán)水稱洲。由金口駛往嘉魚、咸寧、蒲圻等地船只,上下水運行30里經過此洲,靠岸停船,形成慣例,似乎成為法定之意,湖水之浪隨風起伏,波水如泗,故名法泗洲。后簡稱法泗沿用至今。街道以此得名。 |
湖泗街道駐地原名湖泗橋,據《江夏縣志》載:“早年有大溝湖水直達鎮(zhèn)頭,木船可經梁子湖通往長江,鎮(zhèn)內有四座大橋,橋下湖水常流如泗”,湖泗橋由此而得名。后該地叫“湖泗”。 |
因地處丘陵,且“舒”、“安”兩姓曾在此定居而得名舒安垴,后簡稱為舒安,舒安街道由此得名。 |
這里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湯遜湖比現(xiàn)在大得多。它下面有一條暗河,與東海連通。東海龍宮的一只烏龜精,在龍宮里呆久了,覺得無聊,就偷偷地溜出龍宮,沿著那條暗河,來到湯遜湖。俗話說,天高皇帝遠。掙脫了龍王管制的烏龜精在湯遜湖里稱王稱霸,隨意呼風喚雨,興風作浪,給老百姓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怎么辦呢?當地的農民和漁民只好求助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了十分氣憤。他馬上召來二郎神楊戩,對他說:“湯遜湖里烏龜精作怪,擾得民不聊生,F(xiàn)在派你背一座山去,將湯遜湖填平,把烏龜精壓在山下,讓它永世不得翻身!倍缮癞敃r就背了一座山,朝湯遜湖這邊趕去。二郎神背著大山,沒吃沒喝,走了七七四十九天,又累又餓。快到湯遜湖邊時,一粒石子被帶進了靴子里,腳板砢得得鉆心痛,一個趔趄,摔倒在地。他背著的那座大山,也給摔成了兩邊,一邊落在了湯遜湖里,將湯遜湖填起了一部分;一邊散落在身邊,形成了東林外廬一帶的小山包。湯遜湖只填了一部分,沒有鎮(zhèn)住烏龜精,二郎神只好跳入湖中,與烏龜精惡戰(zhàn)一場,降服了烏龜精,與它約法三章,今后不準再危害百姓。烏龜精迫于二郎神的威勢,當場答應了。二朗神走后,烏龜精安生了一段時間。沒過多久,它劣性復發(fā),繼續(xù)在湖中作崇。為了永遠鎮(zhèn)住烏龜精,當地的農民和漁民,就在臨湖上的那座山上,建起一座真君廟,供奉二郎真君神像。有了二郎神的元神鎮(zhèn)守,烏龜精再也不敢輕舉妄動,每日蜇伏在湖底。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湖心的一座小島,F(xiàn)在,每年冬天枯水時節(jié),在凱迪旁邊的湖心,隱約還可以看到露出水面的龜背。真君廟里香火繁盛,漸漸吸引了一些云游的和尚和尼姑在此聚集。和尚在廟里住持,尼姑則在離此不遠的地方建起一座庵堂,取名普庵堂,寓意為普渡眾生的庵堂。廟山的名氣越來越大,人們就以廟為名,將這座山命名為大廟山,將東林外廬一帶的小山稱為小廟山,這一帶統(tǒng)稱為廟山?拷埛坏哪且黄,稱為普庵堂。 |
根據民間故事,在古代某個時期,湯遜湖受到一位天龍的保護,水域充足且不受污染,周邊居民生活富足。然而,當地的惡勢力嫉妒天龍的恩賜,將此事報告給了玉皇大帝。玉帝聽信讒言,將天龍貶謫成一段木頭并扔進湖中,命令其在限定時間內腐爛。島上的居民們不忍心看到天龍遭受如此對待,于是共同挖掘一個深潭并將天龍木頭放入其中,讓它得以休養(yǎng)生息。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的滋養(yǎng),天龍恢復原狀,繼續(xù)守護著這片湖泊和附近的居民。由于天龍曾化身為島嶼的一部分,這個無名小島最終被稱為“藏龍島”,以此紀念這段傳奇經歷。 |
關于梁子湖名稱的由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一千多年前,這里原為高唐縣,因地殼變動,變?yōu)橐黄瑵蓢。地陷前夕,有一母親孟紅玉及兒子劉潤湖,發(fā)現(xiàn)該處將要地陷的預兆,母子二人就分頭火速通知鄉(xiāng)親們撤離,大家剛往山上跑,頓時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大雨滂沱,山崩地陷,瞬間高唐縣城沉沒了,變成了一個闊大的湖。躲過此災難而生還的鄉(xiāng)親們,為了感謝這娘兒倆的報信之恩,這里的人們便將此湖取名“娘子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