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陽河是峰峰人的母親河,最早稱為“釜水”,到《山海經(jīng)》稱之為“滏水”!段憾假x》注云:“鼓山又名滏山,滏水源出山麓。”明代因峰峰一帶屬滏陽縣所轄,滏水才正式被稱之為滏陽河。滏陽河源頭黑龍洞在滏陽東路街道辦事處境內,故名。 |
臨水村見宋代樂史著《太平寰宇記》載:“(臨水縣)本漢武安縣,魏黃初三年(222年),分武安縣立臨水縣,以城臨滏水,故名臨水!边@就是臨水村最早的得名由來。臨水鎮(zhèn)因駐地臨水村故名。 |
峰峰的名稱源自于峰峰村,而峰峰村名的起原,因為其位于鼓山東側山腳下,因鼓山有兩個石鼓的傳說,先民們在為村落定名時,便取兩峰疊字,注解其非凡的地理位置。至清代,峰峰村名一度改稱“奉鳳村”!胺铠P”做為村名,因其含有男性屈尊于女性的象征,到清末,又復原了原先的峰峰村名。 |
過去這里處于山崗坡地,原名半坡,上世紀50年代邯磁環(huán)行鐵路在此建站,為避免與外地的半坡站重名,改為新坡站,半坡村也隨之改為新坡村。鎮(zhèn)政府因原駐地新坡村,故名新坡鎮(zhèn)。 |
因鎮(zhèn)政府駐大社村而得名大社鎮(zhèn)。相傳明代這里有一座大寺,占地百畝,香火極盛,在寺院前后逐漸形成南、北兩村,即南大閣、北大閣,后演變?yōu)槟洗笊、北大社,名稱沿用至今。 |
因鎮(zhèn)人民政府駐和村而得名。和村的最早記載見于唐代碑刻,距今至少已有1308年了。據(jù)出土于和村磚廠的《陳司馬墓志銘》載:“大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歲次癸丑十一月辛酉朔十二日壬申,會葬(陳司馬)于鼓山西七里、和村南一里半平原……”從這方墓志中,可以確定,和村在唐先天二年已經(jīng)存在了,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北宋時期,和村分南和村、北和村。 |
明初從山西遷來的居民,為了吃水方便,共同集資打井,共同使用,稱之“義井”,故名義井鎮(zhèn)。 |
彭城鎮(zhèn)最早見于唐代碑刻記載,距今至少已有1318年了。據(jù)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其中有《大周故張府君墓志銘》載:“(大周)長安三年(公元703年)歲次癸卯……葬于臨水西彭城村北五百步之平原先君舊瑩!睋(jù)此可以確定,彭城鎮(zhèn)至少在1318年前已經(jīng)建村了。至金代,彭城村還有記載,據(jù)南響堂寺遺留的金代石刻題記,有“(金)大定十年(1170年)四月二十三日,彭城村陳氏蓋殿一座”的題記。約在元代,隨著彭城村陶瓷業(yè)的大規(guī)模興起,彭城村逐漸為鎮(zhèn),延續(xù)至今。 |
鎮(zhèn)名源于村北有一商代九侯城,《史記》載:“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币笊虝r期,紂王封九侯為公,并且為其建筑了九侯城,九侯城亦名鬼侯城。位于今峰峰礦區(qū)的界城鎮(zhèn)。《史記》集解《括地志》中有這樣的表達:“相州滏陽縣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蓋殷時九侯城也,也名鬼侯城。到了戰(zhàn)國時期此處是趙魏之界,故名之九侯界城,后逐漸演化為界城侯、界城。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 |
商周時期,有邘國,邘國故城位于河南沁陽市西北15公里邘邰村東南,邘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初姓邘,后去掉邑旁姓于,稱為于姓。于姓一支約于漢代定居大峪村之后,不忘其貴胄血統(tǒng),以“大于”取其村名。元末明初,大于人口稀少,從山西遷來大量移民,其村名便改稱為“大于遷”,意為遷民居住之村。遷民主要由五姓組成,分別是張、王、曹、武、苗。民國年間,大于村遭遇洪水,洪災過后,先民將“大于”改名“大峪”,意即居于開闊山谷,不再受洪水災害。因原駐南大峪村故名南大峪鄉(xiāng)(峪新社區(qū)原為南大峪轄區(qū)),1984年12月與街道合并時簡化為大峪,故名大峪鎮(zhèn)。 |
鄉(xiāng)名源于村名,傳說,明朝從山西洪洞遷來苗氏三兄弟,在東、西、南各建一村,為保持兄弟情義,商定村名就叫——顧義(顧是照顧的顧)。后來在沿用中照顧的顧字演變成了鞏固的固,西邊的村叫西固義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