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隆安元年(399年),置潮陽縣,縣治置于臨昆孤山之麓,峽山屬潮陽管轄。 唐永徽元年(665年),并潮陽入海陽,唐先天元年(712年),又拆海陽置潮陽。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謫刺潮州,縣治從臨昆遷至新興鄉(xiāng)(即今棉城)。 是時潮陽已設新興、興仁、豐恩、豐歡等4鄉(xiāng),峽山屬興仁鄉(xiāng)。 宋紹興二年(1132年),復并潮陽入海陽,宋紹興十年(1140年),又拆海陽置潮陽。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監(jiān)縣達魯花赤熊按攤不花于新興鄉(xiāng)筑土城為城廊,管轄縣內(nèi)14團;元末為土人所據(jù),陳遂占據(jù)邑治,謝均正據(jù)歧山都(今和平),胡祿據(jù)荊隴(黃隴都一帶)。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知縣楊智奉例丈量境內(nèi)田土,稽民數(shù)定賦役制圖,更14團為16鄉(xiāng)都,峽山屬黃隴都,鄉(xiāng)都設于峽山;明嘉靖年間,潮陽區(qū)域變動,設置10都,峽山仍屬黃隴都。 清雍正十二年(1735年),吉安巡檢司移署峽山。 民國十年(1921年),屬第五區(qū)。 1956年,撤區(qū)建鄉(xiāng)分為峽山鄉(xiāng)、東浦鄉(xiāng)、泗聯(lián)鄉(xiāng)(后稱溪尾鄉(xiāng))。 1957年11月,三鄉(xiāng)合并為峽山鄉(xiāng)。 1958年9月,成立燈塔公社。 1959年,更名為峽山公社。 1983年12月,改稱峽山區(qū)。 1986年11月,改為峽山鎮(zhèn)。 2004年,撤峽山鎮(zhèn)建制,設立峽山街道,為潮南區(qū)人民政府派出機構(gòu)。 |
宋、元屬潮陽縣豐歡鄉(xiāng),明、清至民國初稱隆井都。 民國十年(1921年)屬第七區(qū)。 1952年,第七區(qū)分為十四區(qū)、十五區(qū),井都稱十五區(qū)。 1956年,改為井都鄉(xiāng)。 1958年,與沙隴、成田鄉(xiāng)合并成立金星公社。 1959年,從金星公社析出,稱井都公社。 1983年12月,改稱井都區(qū)。 1986年11月,改為井都鎮(zhèn)。 |
古屬潮陽縣新興鄉(xiāng),明、清至民國初屬峽山都。 民國十年(1921年),屬第七區(qū)。 1952年,屬第十四區(qū)。 1956年,成立成田鄉(xiāng)。 1958年9月,屬金星公社。 1959年,屬沙隴公社。 1961年,從沙隴公社析出,成立成田公社。 1983年12月,改稱成田區(qū)。 1986年11月,改為成田鎮(zhèn)。 |
明、清至民國元年(1912年),司馬浦分屬潮陽縣洋烏都和黃隴都。 民國十年(1921)年,司馬浦屬第九區(qū)。 1952年,始建司馬浦區(qū),仍稱第九區(qū)。 1956年底,撤區(qū)建鄉(xiāng),分為司馬浦鄉(xiāng)、仙城鄉(xiāng)和大布鄉(xiāng)。 1957年,司馬浦鄉(xiāng)和大布鄉(xiāng)合并為司馬浦大鄉(xiāng)。 1961年4月,建立司馬浦公社。 1983年底,改稱司馬浦區(qū)。 1986年11月,撤區(qū)改為司馬浦鎮(zhèn)。 |
古屬潮陽縣新興鄉(xiāng),明、清至民國初屬洋烏都。 民國十年(1921年),屬第九區(qū)。 1952年8月,改為第十區(qū)。 1956年12月,撤區(qū)建鄉(xiāng),陳店區(qū)分為仙城、深溪、陳店、石橋頭、大長隴5個大鄉(xiāng)。 1957年11月,分為陳店大鄉(xiāng),轄金溪鄉(xiāng)、大長隴鄉(xiāng)。 1958年5月,大長隴鄉(xiāng)(汕柄村除外)以及陳店鄉(xiāng)的石港村劃歸普寧縣。 1958年9月,陳店鄉(xiāng)建立東風公社。 1959年,更名為陳店公社。 1961年10月,陳店公社析出仙城。 1983年12月,改稱陳店區(qū)。 1986年11月,改為陳店鎮(zhèn)。 |
古屬,潮陽縣新興鄉(xiāng)。 明、清至民國初,屬黃隴都。 民國十年(1921年),屬第九區(qū)。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屬南山移墾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稱南山管理局。 1950年3月,撤銷南山管理局,兩英又重歸朔陽縣管轄,定為第十區(qū)。 1952年,稱第十二區(qū)。 1956年,稱兩英鄉(xiāng)。 1958年,與司馬浦鄉(xiāng)合并成立群英公社。 1961年,析出司馬浦稱兩英公社。 1983年12月,改稱兩英區(qū)。 1986年11月,改為兩英鎮(zhèn)。 |
宋、元代屬潮陽縣新興鄉(xiāng),明、清至民國初屬洋烏都。 民國十年(1921年),屬第九區(qū)。 1952年,屬第十區(qū)。 1956年,稱仙城鄉(xiāng)。 1957年,屬陳店區(qū)。 1958年,屬東風公社。 1961年,從東風公社析出,成立仙城公社。 1983年12月,改稱仙城區(qū)。 1986年11月,改為仙城鎮(zhèn)。 |
臚崗古屬新興鄉(xiāng),明清至民國初屬峽山都,1921年屬潮陽縣第四區(qū),1958改為和平桔柑農(nóng)場,1962年成立和柑人民公社,1970年改稱臚崗人民公社,1983年12月稱臚崗區(qū),1986年11月撤區(qū)設鎮(zhèn),設為臚崗鎮(zhèn)。 1993年4月,潮陽撤縣設市,隸屬潮陽市。 2003年1月,潮陽撤市分設潮陽區(qū)、潮南區(qū),臚崗鎮(zhèn)隸屬潮南區(qū)。 |
紅場古屬潮陽縣新興鄉(xiāng),明、清至民國初屬黃隴都。 1921年屬第九區(qū),1933年屬南山移墾區(qū)1935年改稱南山管理局。 1950年撤銷南山,管理局屬潮陽縣第十區(qū),1952年屬十三區(qū),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成立石船鄉(xiāng),1958年成立紅場人民公社,1959年改稱石船人民公社,1961年復稱紅場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稱紅場區(qū),1986年11月改為紅場鎮(zhèn)。 1993年4月,潮陽撤縣設市,紅場鎮(zhèn)隸屬揭陽市。 2003年1月,潮陽撤市分設潮陽區(qū)、潮南區(qū),紅場鎮(zhèn)隸屬潮南區(qū)。 |
雷嶺古屬潮陽縣新興鄉(xiāng),明、清至民國初屬黃隴都。 1921年屬第九區(qū),1935年屬南山管理局。 1952年屬潮陽縣第十三區(qū),1956年改為鄉(xiāng)。 1958年劃入惠來縣。 1961年又劃歸潮陽縣,成立雷嶺人民公社。 1983年12月改稱雷嶺區(qū)。 1986年11月改為雷嶺鎮(zhèn)。 1993年4月,潮陽撤縣設市,雷嶺鎮(zhèn)隸屬潮陽市。 2003年1月,潮陽撤市分設潮陽區(qū)、潮南區(qū),雷嶺鎮(zhèn)隸屬潮南區(qū)。 |
沙隴古屬潮陽縣新興鄉(xiāng),明、清至民國初峽山都。 民國十年(1921年),隸屬第七區(qū)。 1952年6月,改為第十四區(qū)。 1957年1月,設置沙隴鄉(xiāng)。 1958年9月,與成田、井都3鄉(xiāng)合并成立金星公社。 1959年,設置沙隴公社。 1983年12月,改稱沙隴區(qū)。 1986年11月,改為沙隴鎮(zhèn)。 2004年3月,沙隴鎮(zhèn)和田心鎮(zhèn)合并,稱隴田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