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水經(jīng)注·濟水·索水》記載,索河古名旃然水,因流經(jīng)小索亭西而稱索水,今名索河。街道因此得名。 |
京城路為紀(jì)念公元前771年鄭武公東遷鄭國,始建京城而得名。街道因路得名。 |
明初喬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滎陽城東五里屯(今喬寨),十四世孫喬國棟于清乾隆初年擇東南地蓋樓,即“喬家樓”,后成村取名喬樓。 |
二十里鋪古名“遇隆鎮(zhèn)”。1994年撤二十里鋪鄉(xiāng)置鎮(zhèn),因遇隆鎮(zhèn)諧音改置豫龍鎮(zhèn)。 |
廣武一名源自武牢之戰(zhàn),有“光大武功”之意,故名。 |
唐武德四年(621)的“虎牢之戰(zhàn)”,李世民大戰(zhàn)竇建德于廣武山原,在此地留住一宿,故村名王留村。1940年為區(qū)別村南的留村,改稱今名。 |
汜水即汜河,村落因臨汜河而得名。 |
古有高姓聚居,得名高山。 |
清初劉姓從鞏縣(今鞏義市)小黃冶遷此小河邊建村,故名劉河。 |
明萬歷年間,四川右布政使崔儀退休后在此擇地建宅,并為其母修建一座佛堂,人稱崔家廟。村因廟得名崔廟。 |
“賈峪”一名源于村中有賈谷(注:音“YU”)山,曾為宋代皇家采石場的水運起點。北宋時形成集鎮(zhèn),名賈谷鎮(zhèn)。清嘉慶二十年(1815)改為賈峪鎮(zhèn)。后稱賈峪。 |
位于古代滎陽縣城關(guān)門內(nèi)外,故名城關(guān)。 |
宋代高姓聚居于此,得名高村。 |
金寨古有金姓居此,且村中曾筑寨,故名。又因主要人口多為回族,故為民族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