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由郾城縣改設(shè),隋開皇五年(585)郾縣故名郾城縣;以古郾子國(guó)(郾國(guó)、南燕國(guó))得名;據(jù)明《嘉靖許州志》:郾城縣本古郾子國(guó),故名,夏初因皋陶治苗有功,封皋陶之后于郾,即古郾子國(guó)。 |
2004年由原郾城縣析置;召意為號(hào)召、召喚,陵是大而隆起者(大土山),取意號(hào)召天下之高地,另?yè)?jù)《中國(guó)地名辭源》:漢置召陵縣,有召陵故城遺址,因名;另說召古為高之意意,因建于高崗之上,故名。 |
秦置舞陽(yáng)縣,因縣城在舞水(潕水,今三里河)之北,故名;據(jù)《太平寰宇記》:在舞水之陽(yáng),因以名縣;從潕水得名,因其源頭珠花四濺,形若水花飛舞而名潕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