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期,今葫蘆河上游先后被賜為朱元璋第十四子朱校、養(yǎng)子黔寧王沐英之牧地,并于今西吉縣城設置牧司。 明洪武三年(1370年),沐英在今西吉縣城始筑城,取名曰“沐家營”。 清乾隆年間(1736—1796年),原城池傾圮,沐徽與陜西都司正千戶趙嵩再次督修城垣,“周圍二里,高、厚各三丈五尺”,并改營為堡。 民國時,設穆營鎮(zhèn)。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0月,民國政府選址穆家營設立西吉縣。 1949年10月,設沐營鄉(xiāng),并設城關區(qū)。 1956年9月,設立穆營鎮(zhèn),仍屬城關區(qū)。 1958年1月,城關區(qū)被撤銷,穆營鎮(zhèn)改為縣直屬鎮(zhèn)。 1958年10月,撤銷穆營鎮(zhèn),設街道大隊,屬城關公社。 1981年12月,從城關公社劃出縣城區(qū)域和團結(jié)村,設立城關鎮(zhèn),并改名城郊公社。 1983年12月,改公社為鄉(xiāng)(鎮(zhèn)),分別設立城關鎮(zhèn)、城郊鄉(xiāng)和夏寨鄉(xiāng)。 2004年,撤銷城關鎮(zhèn)、城郊鄉(xiāng)和夏寨鄉(xiāng),合并為吉強鎮(zhèn)。 |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9月,設興山區(qū),屬隆德縣,轄興隆、公易、張程、楊茂、楊河等鄉(xiāng)。 1953年12月,將隆德縣興山區(qū)劃歸西吉縣轄,改設興隆區(qū)(第九區(qū));同時,將靜寧縣屬單民區(qū)劃歸西吉,改為第十區(qū)。 1956年9月,西吉縣所屬區(qū)鄉(xiāng)進行了一次較大的調(diào)整,單民區(qū)被撤銷,興隆、新店鄉(xiāng)合并為興隆鄉(xiāng),楊河、玉河合并為楊河鄉(xiāng),單民、楊茂鄉(xiāng)合并為單民鄉(xiāng),河東、河西、高城鄉(xiāng)合并為團結(jié)鄉(xiāng)。 1958年3月,什字區(qū)被撤銷后,所轄什字、官堡、北臺3個鄉(xiāng)劃歸興隆區(qū)轄。 1958年,公社化時,區(qū)、鄉(xiāng)建制被撤銷,原興隆區(qū)所轄楊河、張程、官堡3個鄉(xiāng)劃歸隆德縣;同時,設立興隆公社。 1961年5月,析置公易公社。 1962年5月,析置玉橋公社。 1963年3月至1969年,設立興隆區(qū)。 1983年12月,由公社改為興隆鄉(xiāng)。 1985年12月,興隆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 2004年,撤銷公易、玉橋兩鄉(xiāng),并入興隆鎮(zhèn)。 |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西吉建縣時從靜寧縣劃出,設平峰鄉(xiāng)公所。 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設平峰區(qū)(四區(qū)),轄平峰、金塘、民和、高洼、陳灘、興平、關川、王民8鄉(xiāng)。 1952年7月,劃出平峰區(qū)的興平、王民、關川3鄉(xiāng),重新組建了新的區(qū)劃。 1956年9月,撤銷平峰區(qū),平峰、金塘、民和、高洼、陳灘等鄉(xiāng)合并為平峰鄉(xiāng),改屬興平區(qū)。 1958年10月,設立平峰公社。 1963年至1969年,屬蘇堡區(qū)。 1983年12月,由公社改為鄉(xiāng)。 2004年,撤銷三合鄉(xiāng)和平峰鄉(xiāng),合并組成平峰鎮(zhèn)。 |
唐代,稱之為西瓦亭。 北宋天禧年間(1017—1021年),在火家集修筑牧隆城。 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置隆德寨。 金代,升寨為隆德縣。 元代,隆德縣治遷至籠竿城(今隆德縣城)。 清代,設將臺堡。 民國時,設將臺鄉(xiāng)公所。 1949年10月,設將臺區(qū)(六區(qū)),轄將臺、東坡、牟謝、貫泰、隆堡、硝河、新堡、張堡燎、馬蓮9個鄉(xiāng)。 1952年7月,隆堡、新堡、硝河改屬硝河區(qū)。 1956年9月,張堡塬、馬蓮合并為馬蓮鄉(xiāng);撤銷東坡、牟謝鄉(xiāng),其地并入將臺鄉(xiāng);以馬蓮鄉(xiāng)所屬南城、北坡、朱家灣等村莊新設海原鄉(xiāng);同時撤銷硝河區(qū),所轄鄉(xiāng)改屬將臺區(qū),此時將臺區(qū)轄將臺、貫泰、馬蓮、海原、硝河、新堡、隆堡、大莊、姚莊9個鄉(xiāng)。 1958年10月,撤銷區(qū)鄉(xiāng)建制,與馬蓮合并,設立將臺公社。 1963年3月至1969年,屬興隆區(qū)。 1983年12月,由將臺公社改為將臺鄉(xiāng)。 2017年2月,撤銷將臺鄉(xiāng)建制,以原將臺鄉(xiāng)行政區(qū)域設立將臺堡鎮(zhèn)。 |
清光緒年間(1871—1908年),置新營堡。 民國時,置新營鎮(zhèn)。 1949年10月,設新營區(qū),轄新營、新克、白城、二府營、紅耀、鹼灘6個鄉(xiāng);白城鄉(xiāng)址設在大窯灘。 1956年9月,新營、鹼灘鄉(xiāng)合并為新營鄉(xiāng),仍屬新營區(qū)。 1958年,遷今址新營村上川。 1958年10月,公社化時,區(qū)鄉(xiāng)建制被撤銷,設立新營公社,撤銷白城鄉(xiāng),并入新營公社。 1981年6月,劃出北部白城、石硯等8個生產(chǎn)大隊增設白城公社。 1983年12月,由公社改為鄉(xiāng)時,分別設白城鄉(xiāng)、新營鄉(xiāng)。 2004年,撤銷白城鄉(xiāng),劃歸新營鄉(xiāng)管轄。 |
民國時,分屬三合鎮(zhèn)、新營鎮(zhèn)。 1949年10月至1958年,設紅耀鄉(xiāng),鄉(xiāng)址設在紅耀土。 1958年10月,與田坪鄉(xiāng)合并,屬田坪公社。 1962年5月,社隊規(guī)模調(diào)整時,從田坪、新營兩公社劃出7個生產(chǎn)大隊增設紅耀公社。 1963年3月至1969年,屬蘇堡區(qū)。 1983年12月,由公社改為紅耀鄉(xiāng)。 |
民國時,北部屬新營鎮(zhèn),南部屬蒙宣鄉(xiāng)公所。 1949年11月至1958年10月,境內(nèi)設田坪、趙坪兩鄉(xiāng),屬蒙宣轄區(qū)。 1958年10月,與趙坪、紅耀合并,設立田坪公社。 1962年5月,社隊規(guī)模調(diào)整時,劃出東北部增設紅耀公社。 1963年3月至1969年,屬蘇堡區(qū)。 1983年12月,由田坪公社改為田坪鄉(xiāng)。 |
1949年11月,設馬建、羊路和大坪鄉(xiāng),隸屬蒙宣區(qū)。 1952年7月,大坪鄉(xiāng)改屬興平區(qū)。 1958年10月,馬建、羊路、大坪合并,設立大坪公社,社址在土窩村。 1959年春,將公社駐地遷至馬建堡村。 1963年3月至1969年,隸屬蘇堡區(qū)。 1983年6月,因公社名稱與駐地名稱不符,更名為馬建公社;同年12月,由馬建公社改為馬建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