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因春秋古陽國后為莒國之地。二說,莒地在齊長城之南,南者為陽,所以稱城陽。《戰(zhàn)國策·齊策》中載:“而迎王(指齊襄王)與后(指莒太史敫之女,后稱君王后)于城陽之山中,乃得反!边@是“城陽”有文字記載之始。三說,漢文帝二年(前178)置城陽國,封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莒為城陽國都城。由于都城是一國的代表,所以,史家也稱莒為城陽。 |
《重修莒志·輿地志》載:“店子集鎮(zhèn)店子集”。店子,楚氏遷此建村后家境漸裕,在此開設(shè)客店,漸以店子稱之。集,清道光初年(1821),州衙頒令,在此設(shè)集,告示中,稱此集為店子集。 |
因坐落在西漢城陽王墓之陽;地處陵墓之前,陵前為陽,得名陵陽。 |
境內(nèi)有浮來山。浮來得名,其說不一。據(jù)《重修莒志》記載:“浮邱翁舊憩浮邱,列岫曾經(jīng)控鶴游。萬樹雞棲山翠晚,千年人去洞云留。”其說來源神話故事,相傳上古時,浮丘公駕鶴棲此,故名浮來,亦名浮丘。還有民間傳說,即在混沌時,此山漂浮而來。 |
閻指姓氏,閻、王兩姓立村,以姓氏取名“閻王莊”;后嫌“閻王”名稱不雅,稱閻莊。 |
以政府駐地村原名稱招賢一村(現(xiàn)為聚賢新村所轄自然村)命名。招賢,據(jù)《資治通鑒》載,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國上將樂毅伐齊。樂毅乃習(xí)燕昭王“卑身厚幣以求賢”之法,在莒城東北四十里地立一臺,名曰“招賢臺”,用來招賢納士,以求破城之策。后燕軍敗退,齊人復(fù)國,為念招賢臺,便稱該地為招賢店。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征陳,曾宿招賢店,故又有隋家店子之稱。清代時,稱招賢集、招賢街、招賢村等。今稱為招賢。 |
1984年6月設(shè)立夏莊鎮(zhèn),以政府駐地村名稱命名!吨匦捃熘尽っ裆缰尽份d:“七區(qū)趙氏,原籍河北棗強(qiáng)縣,后遷山西洪洞縣。明初遷至山東益都縣老鴰窩莊,始遷祖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遷莒北汀水。二世祖開,分三支,分住夏莊、中馬坡!毕鄠髟褰ㄓ趲X下,鄰村稱其下莊。清雍正八年(1730),大水毀村。幸存者移居嶺頂,時值盛夏七月,仍用原音,改為夏莊。 |
以政府駐地原名稱劉家官莊(現(xiàn)為劉官莊新村所轄自然村)命名。村有清道光緒三十四年(1908)立石碑,碑文“增福官莊”。據(jù)傳,明嘉靖年間,張氏建村,取吉祥義“增福官莊”。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劉氏人戶興旺,以劉西光為首改名劉家官莊。 |
境內(nèi)有嶠山。嘉慶《莒州志·山水》載:“嶠山城東二十里,南近屋樓,高可及坡,有古廟,有洞,有泉,頗具幽致,山有大澗數(shù)十道,一、二丈不等,相傳秦始皇驅(qū)石作橋是為鞭石之跡,故又呼橋山!毕鄠髂掀聺聚钟幸惶烊皇瘶,清同治年間(1862-1875)橋毀,演變?yōu)閸健?/div> |
據(jù)傳,元朝初期,田、魏兩家居此,一家在古道旁開店為業(yè),因店小,習(xí)稱小店,后成村名。 |
境內(nèi)有龍山。因該山遠(yuǎn)望如臥龍狀,故名龍山。 |
東莞之名因何而得,史無可考。西漢之前(時間不詳)立東莞村。歷史上郡縣以東莞稱渭者較多,最早見于漢。今東莞村從南朝劉宋起至唐初,在近二百年間,一直是東莞縣治所!吨匦捃熘尽份d:“東莞為東莞縣治所從南朝劉末開始”,“后齊置東莞縣,案《隋志》東莞,后并姑幕入焉,有箕山濰水,其治所在今東莞集”。 |
因境內(nèi)有長城嶺縱貫?zāi)媳倍妹?/div> |
以政府駐地原名稱安莊西村(現(xiàn)為安莊西村所轄自然村)命名。《重修莒志·輿地志》載:“安莊鎮(zhèn)安莊”。據(jù)傳,明初安、徐兩姓立村,安氏戶眾,取名安莊。明萬歷年間,張氏從山西洪洞縣徒此,安氏他遷,仍用原名。1961年分村稱為安莊西村。 |
境內(nèi)有碁山。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沭水》篇稱為“箕山”。元代于欽《齊乘》稱為“琪山”。清代《山東通志》稱為“基山”。清代《莒州志》、民國《重修莒志》稱為“起山”。今“碁山”之名出自凈土寺殘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