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皇祐五年(1053)始置崇善縣。 劉介《廣西縣名考原述略》以為其地在邊荒,民獷悍,期其自善,因而以此為名,亦情化歸誠之意。 1940年四月,崇善縣改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qū),1942年三日,崇善縣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12月19日,崇善縣解放,屬龍州專區(qū)。 1950年1月14日,左縣解放,屬龍州專區(qū)。 1952年8月11日,撤銷崇善、左縣兩縣,合并設(shè)立崇左縣。 1953年4月23日,崇左專區(qū)與賓陽專區(qū)合并置邕寧專區(qū),崇左縣因此改屬。 1956年3月2日,崇左縣改屬桂西僮族自治州。 1957年12月20日,崇左縣改屬邕寧專區(qū)。 1958年12月,撤銷崇左、扶綏兩縣,合并置左江縣。 1959年5月10日,撤銷左江縣,恢復崇左、扶綏兩縣,屬南寧專區(qū)。 1971年,崇左縣改屬南寧地區(qū)。 2002年12月23日,崇左縣改為江州區(qū),隸屬地級崇左市。 |
秦屬象郡地。 漢為郁林郡臨塵、領(lǐng)方2縣地。 三國吳屬郁林郡臨浦縣地。 晉及南北朝為晉興郡晉興、晉城2縣地。 隋屬郁林郡宣化縣地。 唐貞觀十二年(638)置籠州,轄武勤、羅籠、扶南、武禮、武觀、武江、龍額等羈縻縣,屬邕州。 其中,籠州和武勤治今新寧鎮(zhèn),羅籠治今東羅鎮(zhèn),扶南、武觀、武江治今扶綏縣境,武禮治今縣西,龍額治今縣東北。 開元二年(714)置羈縻思同州,治今中東鎮(zhèn)思同村上造屯,屬邕州。 天寶元年(742)籠州改扶南郡。 乾元元年(758)復改籠州。 唐末籠州及轄縣俱廢。 宋皇祐五年(1053)置羈縻永康縣,治今中東鎮(zhèn)舊縣村;置羈縻羅陽縣,治今中東鎮(zhèn)維舊村。 北宋還置羈縻忠州,治今東門鎮(zhèn)舊城村,3州縣俱屬邕州。 元代各羈縻州、縣改為土州、土縣,另置華陽縣,治今昌平鄉(xiāng)木民村。 思同、永康、羅陽、華陽等州縣屬太平路,忠州屬思明路。 明初廢華陽縣及忠土州。 洪武二十一年(1388)復置忠土州,屬思明府。 成化八年(1472)永康土縣改流置同正縣,后改永康縣。 隆慶六年(1572)以宣化縣地置新寧州,治今新寧鎮(zhèn)。 萬歷三年(1575)忠土州劃歸南寧府。 二十七年(1599)思同土州并入永康縣。 二十八年(1600)永康縣改永康州,并遷治今中東鎮(zhèn)中東街,屬太平府。 清沿之。 1912年新寧、永康2州改為新寧縣和永康縣。 1913年新寧縣屬邕南道,永康縣屬鎮(zhèn)南道。 1914年新寧縣因與四川、湖南、廣東等省新寧縣同名,改稱扶南縣,永康縣亦因與浙江省永康縣同名改稱同正縣。 同年六月扶南縣屬南寧道。 1916年忠土州改流置綏淥縣,屬南寧道。 1927年扶南、同正、綏淥等縣直隸廣西省。 同年,同正縣劃轄改土為流的羅陽土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扶南、同正、綏淥3縣屬南寧專區(qū)。 1951年扶南、綏淥、同正3縣屬崇左專區(qū)。 1951年扶南、同正、綏淥3縣合設(shè)扶綏縣,治扶南,屬龍州專區(qū)。 1953年崇左縣隴河、馱丁2鄉(xiāng)劃入,改屬邕寧專區(qū)。 1954年增轄大新縣雅靈、維舊2鄉(xiāng)。 同年扶綏縣析第三區(qū)蕾州、馱目2鄉(xiāng)及渠安鄉(xiāng)蓮塘村,渠邦鄉(xiāng)姑樓、豈梅和第八區(qū)關(guān)秀鄉(xiāng)懶村歸崇左縣。 1956年屬桂西僮族自治州。 1957年屬邕寧專區(qū)。 1958年劃蕾隴鄉(xiāng)渠邦社歸崇左縣后屬南寧專區(qū)。 同年12月扶綏、崇左兩縣合置左江縣,治太平鎮(zhèn)。 1959年撤左江縣,復置扶綏縣,屬南寧專區(qū)。 1960年并入崇左縣。 1962年復置扶綏縣。 1971年屬南寧地區(qū)。 2002年屬崇左市。 |
秦屬象郡。 三國至西晉屬郁林郡地。 東晉至南朝屬晉興郡地。 隋屬郁林郡地。 唐開元元年(713)置思明羈縻州,治今明江鎮(zhèn),屬邕州,轄顯川羈縻縣。 唐開元二年(714)置思陵羈縻州,治今峙浪鄉(xiāng)思陵村,屬邕州。 宋增置遷隆羈縻州,治今那堪鎮(zhèn)遷隆村,屬邕州。 元至元二十四(1287)思明羈縻州改升為思明路,治今明江鎮(zhèn)。 元中,另置一思明土州于今城中鎮(zhèn)。 明洪武元年(1368)思明路改思明府。 二年(1369)遷隆州改遷隆峒,屬南寧府。 萬歷十六年(1588)析出思明土州,屬太平府。 三十八年(1610)析出上石西土州,屬太平府。 明末思明土府僅領(lǐng)下石西土州,轄今寧明、憑祥等縣市。 清康熙六十年(1721)思明土州改流為思明州,屬太平府。 雍正十一年(1733)改思明州為寧明州;思明土府改置為明江廳,與下石西土州改隸太平府;思陵州降改為土州。 十三年(1735)增置思土州,治今寧明縣海淵思州,屬太平府。 1912年寧明州改為寧明縣,明江廳改為明江縣。 1913年明江、寧明2縣屬鎮(zhèn)南道。 1916年將思陵、思州改流并置思樂縣,屬鎮(zhèn)南道。 1927年寧明、明江、思樂等縣直隸廣西省,遷隆峒改流并入上思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思樂、寧明、明江3縣同屬龍州專區(qū)。 1950年6月上思縣遷隆鄉(xiāng)并入思樂縣。 1952年明江、寧明、憑祥3縣合設(shè)鎮(zhèn)南縣(治今寧明縣城中鎮(zhèn)),與思樂縣同屬崇左專區(qū),12月直屬桂西僮族自治區(qū)。 1953年思樂、鎮(zhèn)南2縣合設(shè)寧明縣(治今寧明縣城中鎮(zhèn)),屬桂西僮族自治區(qū)。 1955年7月析出寧明縣第一區(qū),另設(shè)立憑祥鎮(zhèn)(縣級),9月龍津縣第二區(qū)秀峰鄉(xiāng)龍更村、龍東屯并入。 1956年屬桂西僮族自治州。 1957年改屬邕寧專區(qū)。 1958年4月崇左縣那貞鄉(xiāng)淥屯并入,12月與龍津縣、憑祥市合設(shè)睦南縣。 1959年撤銷睦南縣,復置寧明縣。 1961年,析出原憑祥縣屬地另設(shè)憑祥市。 1966年龍州縣上金區(qū)天西、安農(nóng)、亭樂3大隊并入。 1971年屬南寧地區(qū)。 1981年析出夏石公社歸憑祥市。 2002年屬崇左市。 |
秦屬象郡地。 漢初屬南越國地,元鼎六年(前111)置雍雞縣,治今縣境北部,屬郁林郡。 東漢光武帝時期(25-57)廢,今縣境分屬交趾郡龍編縣與郁林郡臨塵縣。 三國吳屬郁林郡地。 晉及南梁屬晉興郡。 隋屬郁林郡地。 唐武德四(621)置羈縻龍州,治今逐卜鄉(xiāng)谷陽村舊州屯,屬安南都護府。 貞觀元年(627)羈縻龍州廢。 儀鳳元年(676)置羈縻金龍州,治今金龍鎮(zhèn),屬安南都護府。 五代十國因之。 宋初復置羈縻龍州,州治移至今縣城北門外,且改羈縻金龍州為遷龍寨,屬邕州。 皇祐五年(1053)置羈縻凍州于今下凍、布局一帶。 元初凍州分上峒、下峒2羈縻州。 至元二十年(1283)上峒、下峒2羈縻州合并為上下凍土州。 大德三年(1299)羈縻龍州改為龍州萬戶府,治今龍州鎮(zhèn),轄上下凍土州,屬太平路。 明洪武二年(1369)龍州萬戶府改為龍州,與上下凍土州同屬太平府。 洪武八年(1375)龍州直隸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洪武九年(1376)遷龍寨改金龍峒,屬太平府安平土州。 清初因明制。 雍正三年(1725)廢龍州,分置上龍土巡檢司(治今上龍鄉(xiāng))、下龍土巡檢司(治今縣城),屬太平府。 乾隆十六年(1751)下龍土巡檢司改稱龍州,五十六年(1791)龍州改為龍州廳。 光緒十四年(1888)金龍峒劃入上龍州。 宣統(tǒng)元年(1909)金龍峒劃歸龍州廳。 1912年龍州廳升置龍州府。 1913年撤龍州府,改置龍州縣,今縣名自此始。 1914年屬鎮(zhèn)南道。 1927年直屬廣西省。 1928年析上龍土司與金龍峒合置上金縣,治今上金鄉(xiāng);同年,上下凍土州并入。 1930年上金、龍州2縣屬龍州民團區(qū)。 1934年龍州、上金2縣改屬龍州行政監(jiān)督區(qū)。 1937年以“縣”字前不宜有“州”字為由,改龍州縣為龍津縣。 1940年上金、龍津2縣改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qū)。 1942年龍津、上金2縣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龍津、上金2縣改屬龍州專區(qū),其中龍津縣為龍州專區(qū)駐地。 1952年龍津、上金2縣合并為麗江縣,屬桂西僮族自治區(qū)崇左專區(qū)。 因與云南省麗江縣同名,1953年更名為龍津縣,屬桂西僮族自治區(qū)邕寧專區(qū)。 1954年屬桂西僮族自治區(qū)。 1955年9月秀峰鄉(xiāng)龍更村、龍東村劃歸寧明縣。 1956年屬桂西僮族自治州。 1957年屬邕寧專區(qū)。 1958年12月與寧明縣、憑祥市合設(shè)睦南縣。 1959年睦南縣撤銷,復置龍津縣,屬南寧專區(qū)。 1961年復名龍州縣。 1966年下凍公社平而大隊劃歸憑祥市,上金區(qū)天西、安農(nóng)、亭樂3大隊劃歸寧明縣。 1971年屬南寧地區(qū)。 2002年屬崇左市。 |
秦屬象郡地。 漢屬郁林郡臨塵縣地。 三國屬郁林郡臨浦縣地。 晉及南北朝屬晉興郡地。 隋屬郁林郡地。 唐開元二年(714)置萬承(治今龍門鄉(xiāng))、萬形(治今龍門鄉(xiāng))、養(yǎng)利(治今桃城鎮(zhèn))、波州(治今雷平鎮(zhèn)安平村)、思誠(治今恩城鄉(xiāng))等羈縻州,屬邕州。 大歷六年(771)置羈縻西原州,轄羅和、古林、羅談等羈縻縣,治羅和縣(今下雷鎮(zhèn)),屬安南都護府。 五代羅和縣廢為峒,余因唐制。 宋皇祐元年(1049)羈縻波州改安平州。 皇祐五年(1053)羈縻萬形州并入萬承州。 嘉祐年間(1056-1063)置羈縻順安州,治今下雷鎮(zhèn),屬邕州。 宋還置羈縻全茗州(治今全茗鎮(zhèn))、茗盈州(治今全茗鎮(zhèn)靈熬村茗盈屯)。 南宋置羈縻太平州于今縣西雷平鎮(zhèn),均屬邕州。 元豐年間(1078-1085)羈縻順安州改下雷州。 宋末今縣內(nèi)有萬承、養(yǎng)利、思誠、安平、下雷、全茗、茗盈、太平8個羈縻州。 元各羈縻州改土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養(yǎng)利、思誠、安平、萬承、全茗、茗盈、太平7州劃歸太平路。 元末下雷州廢為下雷峒,屬鎮(zhèn)安路。 明洪武二年(1369)思誠州改恩誠州。 同年,養(yǎng)利、太平、恩誠、安平、萬承、全茗、茗盈等土州屬太平府。 下雷峒屬鎮(zhèn)安府。 宣德七年(1432)養(yǎng)利州改為同正州,同年改流后為養(yǎng)利州。 嘉靖四十三年(1564)下雷峒屬南寧府。 萬歷十八年(1590)下雷峒復升下雷州。 天啟年間(1621-1627)下雷州改下雷土府。 清康熙年間(1662-1722)下雷土府改為下雷土州。 雍正十年(1732)下雷土州屬鎮(zhèn)安府。 雍正十一年(1733)恩誠土州并入崇善縣。 光緒十二年(1886)下雷土州屬歸順直隸廳。 1912年養(yǎng)利州改為養(yǎng)利縣。 1913年養(yǎng)利縣和下雷、太平、安平、萬承、全茗、茗盈等土州屬鎮(zhèn)南道。 1916年茗盈、全茗、龍英3土州改流合置龍茗縣。 1918年原屬崇善縣的恩誠地劃歸養(yǎng)利縣。 1927年養(yǎng)利、全茗等縣直隸廣西省。 1929年養(yǎng)利縣析出原萬承土州地另置萬承縣,治今龍門鄉(xiāng),直隸廣西省。 1930年養(yǎng)利、萬承、雷平等縣屬龍州民團區(qū),龍茗縣屬靖西民團區(qū)。 1932年四月,龍茗縣改屬龍州民團區(qū);五月,養(yǎng)利縣析大嶺柴村一帶歸萬承縣。 1934年養(yǎng)利、萬承、雷平、龍茗4縣屬龍州行政監(jiān)督區(qū)。 1940年養(yǎng)利、萬承、雷平等縣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qū),龍茗縣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 1942年養(yǎng)利、萬承、雷平3縣屬第七區(qū)行政督察區(qū),龍茗縣屬第六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養(yǎng)利、龍茗、萬承、雷平4縣屬龍州專區(qū)。 1951年9月龍茗縣并入鎮(zhèn)都縣,養(yǎng)利、萬承、雷平3縣合設(shè)大新縣,屬崇左專區(qū)。 1952年初屬邕寧專區(qū),后屬桂西僮族自治區(qū)。 1953年鎮(zhèn)都縣全茗區(qū)劃入。 1956年屬桂西僮族自治州。 1957年屬邕寧專區(qū)。 1958年與天等縣合設(shè)新英縣,屬南寧專區(qū)。 1959年撤銷新英縣,復置大新縣。 1971年屬南寧地區(qū)。 2002年屬崇左市。 |
秦屬象郡地。 漢至三國屬郁林郡地。 晉至南朝屬晉興郡地。 隋屬郁林郡地。 唐開元二年(714)置羈縻員州,治今進結(jié)鎮(zhèn),屬邕州。 大歷六年(771)置羈縻古林縣于進結(jié)鎮(zhèn),屬羈縻西原州。 宋代,縣境內(nèi)置鎮(zhèn)遠(治今進遠鄉(xiāng))、向武(治今向都鎮(zhèn)東部)、都康(治今都康鄉(xiāng))、上映(治今上映鄉(xiāng))、懷化(治今龍茗鎮(zhèn)西南部)5羈縻州和結(jié)倫(治今進結(jié)鎮(zhèn))、龍英(治今龍茗鎮(zhèn))、結(jié)安(治今進結(jié)鎮(zhèn))3羈縻峒。 元廢羈縻員州等,鎮(zhèn)遠、懷化2羈縻州分別改鎮(zhèn)遠、上懷恩2土州,結(jié)倫、龍英、結(jié)安3峒分別改為土州,同屬太平路。 同時,向武、都康2土州屬田州路,上映土州屬鎮(zhèn)安路。 其中,向武土州曾于元初遷治今向都鎮(zhèn)西北部,延祐年間(1314-1320)復遷舊治,并置轄富勞土縣,治今向都鎮(zhèn)。 元末,上懷恩土州并入龍英土州。 明洪武二年(1369)向武、都康2土州及富勞土縣屬田州府。 尋富勞土縣廢。 洪武五年(1372)上映土州改為峒,屬鎮(zhèn)安土府。 洪武二十八年(1395)向武土州改為向武軍民千戶所。 都康土州廢。 建文元年(1399)復置都康土州,直隸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建文二年(1400)向武軍民千戶所復改州,直隸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建文四年(1402)復置富勞土縣,后并入向武州。 永樂年間(1403-1424)武林土縣并入富勞土縣。 萬歷三十二年(1604)上映峒復置為上映土州,屬鎮(zhèn)安府。 萬歷四十五年(1617)向武直隸州自今向都東遷治向都鎮(zhèn)。 明代,鎮(zhèn)遠、結(jié)倫、龍英、結(jié)安4土州屬太平府。 清初,向武、都康、上映3土州屬思恩府。 雍正七年(1729)向武、都康、上映3土州屬鎮(zhèn)安府。 結(jié)倫土州改為佶倫土州。 1916年龍英、茗盈、全茗3土州合置龍茗縣,治龍茗,屬鎮(zhèn)南道;鎮(zhèn)遠、佶倫、結(jié)安、都結(jié)(今南寧市隆安縣都結(jié)鄉(xiāng))4土州合置鎮(zhèn)結(jié)縣,治舊佶倫土州城,屬鎮(zhèn)南道;同年十二月,向武、都康、上映3土州合置武都縣,屬田南道。 1917年武都縣改向都縣。 1918年更名向都縣,治向武土州舊治。 1920年龍茗、鎮(zhèn)結(jié)2縣屬靖西民團區(qū),向都縣屬恩隆民團區(qū)。 1927年龍茗、鎮(zhèn)結(jié)、向都3縣直隸廣西省。 1932年龍茗、鎮(zhèn)結(jié)2縣屬龍州民團區(qū),向都縣屬百色民團區(qū)。 1933年鎮(zhèn)結(jié)、向都2縣屬天保民團區(qū)。 1934年龍茗縣屬龍州行政監(jiān)督區(qū),鎮(zhèn)結(jié)、向都2縣屬天保行政監(jiān)督區(qū)。 1940年龍茗、鎮(zhèn)結(jié)、向都3縣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 1942年龍茗、鎮(zhèn)結(jié)、向都3縣屬第六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龍茗縣屬龍州專區(qū),鎮(zhèn)結(jié)縣屬武鳴專區(qū)。 1950年向都縣先屬武鳴專區(qū),后屬百色專區(qū)。 1951年1月鎮(zhèn)結(jié)縣屬龍州專區(qū),6月與向都縣合設(shè)鎮(zhèn)向縣,并劃原鎮(zhèn)結(jié)縣大隆區(qū)歸平果縣,屬百色專區(qū);9月鎮(zhèn)向、龍茗2縣并為鎮(zhèn)都縣,以原龍茗縣添等鎮(zhèn)為縣治,先屬崇左專區(qū),后屬邕寧專區(qū)。 1953年4月析鎮(zhèn)都縣第十一區(qū)(都結(jié)區(qū))歸隆安縣,鎮(zhèn)都縣第六區(qū)(全茗區(qū))歸大新縣,鎮(zhèn)都縣第十一區(qū)(甘茶區(qū))歸田東縣;7月劃豐馬、雙燕、那雅3鄉(xiāng)歸田東縣。 1955年劃平果縣杰流鄉(xiāng)歸鎮(zhèn)都縣。 1956年劃隆安縣都結(jié)區(qū)茴梨鄉(xiāng)歸鎮(zhèn)都縣馱堪區(qū),屬桂西僮族自治州。 1957年4月劃隆安縣龍彥屯歸鎮(zhèn)都縣茴梨鄉(xiāng),鎮(zhèn)都縣改稱天等縣;12月屬邕寧專區(qū)。 1958年與大新縣合設(shè)新英縣,治今龍茗鎮(zhèn),屬南寧專區(qū)。 1959年撤銷新英縣,復置天等縣。 1964年平果縣天南、品力、孟養(yǎng)3鄉(xiāng)歸入。 1971年屬南寧地區(qū)。 2002年屬崇左市。 |
秦屬象郡地。 漢初屬南越國地,元鼎六年(前111)屬郁林郡雍雞縣地。 三國吳屬郁林郡臨塵縣地。 晉屬晉興郡地。 隋改屬郁林郡宣化縣地。 唐開元二年(714)置羈縻石西州,治今上石鎮(zhèn)。 宋皇祐五年(1053)置憑祥峒,屬邕州都督府左江道永平寨,此為憑祥有名之始。 嘉祐年間(1056-1063)石西羈縻州改為上石西羈縻州,并析置下石西羈縻州治今夏石南舊州,屬邕州。 元代憑祥峒遷至今屏山村舊州屯。 至元二十四年(1287)上石西、下石西2土州改屬思明路。 明洪武元年(1368)憑祥峒遷治今憑祥中學處。 永樂二年(1404)改為憑祥土縣,屬思明府。 成化十八年(1482)升為憑祥土州,直隸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萬歷三十八年(1610)上石西土州屬太平府。 清順治十一年(1654)憑祥直隸州降改為憑祥土州,屬太平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下石西土州改屬太平府。 光緒三十四年(1908)上石西土州并入憑祥土州。 宣統(tǒng)二年(1910)憑祥土州改流置憑祥廳。 1912年憑祥廳改為憑祥縣。 1928年下石西土州改流并入。 1930年屬龍州民團區(qū)。 1934年屬龍州行政監(jiān)督區(qū)。 1940年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稱憑祥縣,屬龍州專區(qū)。 1951年并入鎮(zhèn)南縣。 1952年屬寧明縣。 1955年以寧明縣第一區(qū)置縣級憑祥鎮(zhèn),屬桂西僮族自治州。 1956年改縣級市。 1957年屬邕寧專區(qū)。 1958年12月,憑祥市與寧明、龍津兩縣撤銷,合并置睦南縣,治憑祥鎮(zhèn)。 1959年5月,睦南縣撤銷,復置寧明、龍津兩縣,今市域?qū)賹幟骺h,稱睦南公社,屬南寧專區(qū)。 1961年復置縣級憑祥市。 1966年龍州縣下凍公社平而大隊劃入。 1971年屬南寧地區(qū)。 1981年原寧明縣夏石公社劃入。 2002年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直轄市,由崇左市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