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樂村是鎮(zhèn)雄縣牛場鎮(zhèn)的一個行政村,距離鎮(zhèn)政府13公里,交通不便。東面鄰坪上鄉(xiāng),西面鄰花山鄉(xiāng),北面鄰和平村。轄5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全村總戶數1063戶,共4492人,其中農業(yè)人口總數4492人,勞動力2294人。整個村委會國土面積18.9平方公里,海拔1600米,年平均氣溫10.3℃,適合種植玉米、洋芋、小麥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809畝,林地14014.5畝,人均耕地1.24畝。全村農民……。 |
石筍村是鎮(zhèn)雄縣牛場鎮(zhèn)的一個行政村,距離鎮(zhèn)政府25公里,交通不便。東面鄰五德鎮(zhèn),西面鄰田壩村,南面鄰坪上鄉(xiāng)。轄6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全村總戶數524戶,共2166人,其中農業(yè)人口總數2166人,勞動力1122人。整個村委會國土面積16.93平方公里,海拔1720米,年平均氣溫7.6℃,適合種植玉米、洋芋、小麥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400畝,林地11767.6畝,人均耕地1.93畝。全村農民以……。 |
因地處高山丘陵,均為旱地,曾與屯上交界的地方開了幾丘田,得名新田,地片名。1951年命名為新田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新田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新田大隊;1984年更名為新田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新田行政村;2000年村更名為新田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新田村……。 |
1940年五眼鄉(xiāng)與德合鄉(xiāng)合并,設縣直屬鄉(xiāng)時,取五眼洞的“五”和德合鄉(xiāng)的“德”,得名五德。1951年命名為五德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五德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五德大隊;1984年更名為五德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五德行政村;2000年村更名為五德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五德村……。 |
因境內有一大片杉樹林,得名杉林。1951年命名為杉林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杉林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杉林大隊;1984年更名為杉林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杉林行政村;2000年村更名為杉林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杉林村……。 |
因民國年間在此地修建一座廟宇,側面有兩畝左右的一塊坪子,得名廟坪。1951年命名為廟坪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廟坪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廟坪大隊;1984年更名為廟坪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廟坪村公所;2000年村更名為廟坪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廟坪村……。 |
因清咸豐年間,民族矛盾激化,苗民起兵,漢民為防不測,壘營防御,得名大營上,1961年設公社時簡化為大營,得名大營。1951年命名為大營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大營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大營大隊;1984年更名為大營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大營村公所;2000年村更名為大營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大營村……。 |
因該地較平坦,原有兩棵古老大樹,得名大木坪。1951年命名為大木坪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大木坪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大木坪大隊;1984年更名為大木坪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大木坪行政村;2000年村更名為大木坪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大木坪村……。 |
因以前此地有一條無源頭的洪水溝,洪水漲時有水,洪水消時干涸,得名干溝。1951年命名為干溝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干溝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干溝大隊;1984年更名為干溝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干溝行政村;2000年村更名為干溝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干溝村……。 |
因比舊為一家彝族人的名號,此地系彝族比舊家居住,得名比舊。1951年命名為比舊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比舊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比舊大隊;1984年更名為比舊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比舊行政村;2000年村更名為比舊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比舊村……。 |
因坪上河邊有一沙壩,故名河壩。1951年設河壩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河壩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河壩大隊;1984年更名為河壩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河壩行政村;2000年村更名為河壩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河壩村……。 |
1950年后,此地開耕大片田地,故名大地。1951年設大地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大地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大地大隊;1984年更名為大地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大地行政村;2000年村更名為大地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大地村……。 |
因于1952年在此設鄉(xiāng)政府,雅寫“銀屏”,得名銀屏。1951年設銀屏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銀屏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銀屏大隊;1984年更名為銀屏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銀屏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銀屏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銀屏村……。 |
“墨黑”是彝語“墨猴”的諧音,“墨”意為鴨,“猴”意為水塘,得名墨黑。1951年設墨黑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墨黑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墨黑大隊;1984年更名為墨黑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墨黑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墨黑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墨黑村……。 |
因此地群山環(huán)繞,兩山之中丘陵起伏,得名環(huán)山。1951年設環(huán)山鄉(xiāng);1969年更名為環(huán)山管理區(qū);1978年更名為環(huán)山大隊;1984年更名為環(huán)山鄉(xiāng);1989年更名為環(huán)山行政村;2000年更名為環(huán)山村民委員會。自得名后沿用至今。環(huán)山村……。 |